曹希霞,劉敬偉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101)
隨著移動互聯網購物平臺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購物這一消費模式深受大學生歡迎。然而,在享受便捷網購的同時,網購成癮問題逐漸凸顯,并成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網絡購物成癮是這樣一種狀態:個體借助互聯網進行網絡購物,由于網購本身獨特的吸引力(例如緩解情緒、壓力等)使個體重復進行該行為,最終花費過多的時間或者金錢,并對生活功能造成損害,如若強制終止該行為則會導致個體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并且會極盡辦法去實現網購[1]。調查發現,網購成癮傾向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網購成癮傾向程度顯著高于男生[2]。在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視域下,對女大學生網購成癮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對于推動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購成癮第一個典型標志就是成癮者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等用于網購,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需要,并且直接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節奏。在對網購成癮女大學生的深度訪談中發現,她們經常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來瀏覽淘寶、京東、唯品會等各類購物網站,對比價格,查看點評,加之不同商家的促銷手段和優惠程度不同,她們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反復比較、咨詢。這種過度主動的信息搜尋,導致大學生網購成癮者在時間、精力方面投入增多,逐漸沉迷而不自知[3]。實際調查得知,網購成癮女大學生在網上買來的大部分物品并非生活必需,或者是收貨后發現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商品,就會隨之去購買新的商品,這也造成經濟上很大的浪費。沉迷網購導致女大學生大大減少了與家人、同學之間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的時間和精力,也浪費了物力和財力。長期發展,逐漸成癮,其正常生活就會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亂,形成惡性循環。
“成癮”在醫學界一般指人對某種事物或東西的依賴性達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擺脫。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上網成癮、手機成癮、網游成癮等行為早已不鮮見。于是,成癮的內涵早已超出了物質(藥物)成癮的范疇,特別是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學生中存在的行為成癮現象更為常見。網購成癮正是在網購日漸普及化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行為癮癥。而判別是否網購成癮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網購者對于線上購物存在明顯的強迫傾向。
在訪談中,網購成癮女生反映,某天一旦停止網購,會感到茫然若失,會不斷想起與網購相關的事,會渴望進行網購。這種“心理渴求”,促使其重新回歸網購,且產生更強的興奮心理。從篩選信息、提交訂單、等待收貨到取件完成,不論收到的商品是否符合預期目標,讓她們最享受的是網購這一過程。且成癮者總會同時或者不斷購買新的物品,形成連續多重的購物行為,即便意識到過度網購已經危害到自身卻仍不能自拔。這種自我難以控制和戒斷的網購強迫行為,正是網購成癮的典型表現。
網絡購物消費模式與傳統消費模式相比,具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勢。首先,經營網店的營業成本特別是人員、場地、租賃費等比實體店要低許多,所以,同樣的商品,從網上購買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這對于大部分沒有獨立經濟能力又喜歡把性價比作為購物選擇重要標準的女大學生來說,對于同樣的物品,她們會更愿意從網上購買。其次,網絡購物規避了實體店營業時間、地點等受限要素,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選購產品,選擇余地大,且可以滿足其個性需求。這一特性對于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的女大學生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再次,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更愿意利用零散時間進行購物,而不是找專門的時間去現場購物。作為年輕女性,同時又是高等教育的受眾,女大學生相對自由而又緊張的學習、生活方式,使她們對網購這種新的消費方式更為推崇。根據易觀國際和京東聯合發布的《中國網上超市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2016》,“網上超市用戶中,女性占比70%,‘90后’‘80后’占比超過70%?!笨梢?,網購對女大學生有多方面的吸引力,且女生實際參與網購的積極性也很高,也就更容易產生網購成癮傾向。
當前人們的經濟消費空前繁盛,正如鮑德里亞所說,“我們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境地[4]”。而目前以“95后”為主體的在校女大學生正處于渴望價值認同的青年階段。青年強烈渴望定義自己,在同齡人中確立個人地位。而消費是身份的體現,信息消費是青年后物質主義化的體現,是與時代同步的體現,是建構身份的一種必要方式[5]。在當下網絡消費、信息消費極為便利的時代中,青年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很容易受消費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而出現偏離,特別是網購成癮的女大學生表現更為明顯。她們在社會消費大潮中失去自身該有的價值判斷,產生攀比消費、從眾消費、炫耀消費等行為,進而導致過度消費。女大學生網購“剁手黨”中,大部分已是網購成癮者。她們緊跟時尚潮流,網上流行什么就買什么,經不住網絡電商天花亂墜的促銷宣傳,大到品牌服裝,小到個性飾物,不求盡善盡美,只求應有盡有。她們對自身的消費需求不能理性對待,看到喜歡的、打折的、優惠的物品就買,每每喊著要“剁手”,卻月月花到“啃土”。
成就感在心理學中指當人的愿望與現實達到平衡時個體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據調查,網購成癮女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普遍缺乏成就感。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交流、缺乏關愛,欠缺成就感,出于心理補償的需求,就會更容易將注意力投射到自己能感受到滿足和快樂的事情上。網購成癮女大學生常常在向外尋求自我實現和成就感失敗后,轉而在網購中尋找并感受到心理的愉悅和滿足。這種心理快感多次重復后會得到強化,進而形成對網購的依賴心理,進入沉浸狀態,逐漸成癮。同時,深陷網購所導致的與現實世界的疏離,又加深了成癮者對現實的失望和對網購的沉迷。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udith Wright等學者的研究,人們在現代社會逐漸形成了多種“軟癮”,就是那些一開始好像沒什么危害的習慣,在讓人感受到短暫快樂之后,隨著人的過度沉迷,逐步地榨取更多的時間、精力,使得人們麻痹內心真實情感,實際遠離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網購成癮正是一種產生于現代社會的心理“軟癮”。女大學生一旦網購成癮,會對其個人身心發展和家庭、學校等造成危害。因此,要從高校、家庭和個人層面共同努力,引導女大學生理性對待網購,促進成癮者逐漸實現“脫癮”。
高校要高度重視女大學生網購成癮問題,并加強預警管理,做好重點人群的心理疏導工作。首先,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有針對性、有時代特色、符合當前大學生實際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女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女大學生網購成癮的調查研究,認真排查,對已經確定成癮的對象,要通過專題輔導和個案咨詢、訪談等方式進行教育,嚴重的對象要進行轉介治療。再次,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加強女大學生網購成癮的日常預警監測,對于性格較為內向、人際交往能力差、頻繁進行網購的女大學生,要及時了解情況,耐心細致地溝通交流。對于存在網購成癮傾向的女大學生,要做好初步辨別和篩查,幫助其正視網購成癮的危害,制訂具體的“脫癮”計劃和措施,情況嚴重的要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聯動處理,做到對網購成癮女生的早發現、早疏導、早教育。
網購是以經濟基礎為前提的,若經濟拮據也就很少有機會網購,更少有機會產生網購成癮[2]。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高速發展中,人們的經濟收入和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絕大多數父母對大學生在經濟和物質方面的需求可以說是有求必應。一些家長尤其不愿意女孩子在經濟上“受困”。經濟的寬裕,為女大學生過度網購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因此,家長要有理性、有節制地為女大學生提供生活費,引導其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和理財觀。對于網購成癮的女大學生,要在保證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適度減少生活費供給,實時關注其消費情況,加強溝通,督促其正確對待網購,理性消費。
研究顯示,網購成癮女大學生大多自制力弱、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抵制網購的誘惑。因此,要戒斷網購癮癥,女大學生自身要進行合理的心理調適,積極培養自信、樂觀、堅強的心理素質,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提高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同時,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首先,努力做到網絡購物“隔日下單”,即每當網購時,盡力控制想要馬上下單的沖動,將看中的商品加入購物車后,控制自己當時不要下單購買,告誡自己隔天再下單。實際上,很多網購成癮者的快感正是通過下單來實現的。當看到商家的打折、贈品等宣傳噱頭時,會覺得不買就虧了??傻鹊降诙?,想要擁有這款商品的沖動已不那么強烈,發現自己其實并不真的需要,也就不想再購買了,這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戒斷癮癥的過程。其次,對自己的網絡購物賬號和網銀解除手機綁定,給自己造成網絡購物的障礙,沖淡對網購便利的依賴。再次,對自己日常的消費,特別是網購行為“建檔”,記錄網購商品的時間、價格、實用價值如何等,迫使自己認識到過度網購造成的經濟負擔和不必要的浪費。
隨著網絡購物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女大學生網購成癮問題可能呈加重趨勢,亟待引起社會、高校、家庭等各方面高度重視和重點關注,必須加強調查研究并采取積極措施,對女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1]徐浪.大學生網購成癮的初步研究及問卷編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石慶新,傅安洲.大學生網購成癮傾向的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16(2):12-17.
[3]鄭梅欽.大學生網購成癮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4]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肖峰,竇暢宇.青年的信息消費主義及信息文明引導[J].中國青年研究,2016(1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