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李 寧,孫 旭,劉 慶,陳瑞雪
(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7)
口腔醫學生作為未來口腔醫生的生力軍,他們在校期間的培養和教育模式影響著各方面能力的養成。“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口腔醫學生培養實際。頭頸部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口腔醫學基礎學科,是連接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梁。筆者對頭頸部解剖學教學進行改革,嘗試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替代傳統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即從“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2]。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教學活動全面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實現由“灌輸式”教學向“自主式”教學轉化。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有所轉變。教師應扮演學習引導者、目標確定者、學習促進者、困難幫助者。他們對學習方式與教學內容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其自我監控能力與自我評估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構建多元化課堂評價體系,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首先要求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師將圖片、模具、資料等整合到課堂中。其次廣泛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如PBL、翻轉課堂等[3]。最后將形成性評價和終末評價相結合,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但是諸多教學手段的應用必須圍繞學生,只有深刻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性才能保證教學過程多樣化的完整和有序性[4]。
教師課前根據授課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比如學習“面部表情肌章節”前,提出問題:為什么人的面部皮膚可以運動并做出豐富的表情,而其他部分皮膚不能直接運動?學習“顳下頜關節章節”前,提出問題:如何理解關節結構的特殊性和功能的復雜性等。學生分小組制作PPT進行學習匯報,并在課前10分鐘展示,其余組進行提問、質疑。通過討論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檢索資料的能力。教師接下來會針對學生討論進行評價,對討論模糊的知識點以及重點內容進行補充和講解。通過學生小組上講臺展示學習結果,一方面激勵組內的成員去準備,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對提高表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都大有裨益[5]。這樣的課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氣氛活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師控制課堂能力不足,有的學生依然較為敷衍,有的學生不發言、不討論等,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
將課堂50分鐘分為4小節[6],第一小節10分鐘,檢驗學生完成課前預習的成果,接下來每小節約10分鐘,每小節間休息約2分鐘。分小節教學打破了以往刻板的“滿堂灌”的模式。研究表明,人群的認知過程持續高質量一般只能在15分鐘左右,接下來就會呈現效果降低趨勢,這也是提示我們將課堂講授分成小節的原因。教師也可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比如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學生對課堂知識討論應答的狀態)進行相應調整,通過分小節,使學生在興奮點衰減之前有了大腦休息放松的時間,下一小節開始學習時首先將重要的知識點講出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當學生經短暫修整后返回課堂時又“滿血復活”。當然,小節之間短暫的休息時間實際是教學的一部分,并不是說讓大家下課或者放任自流,大多數時間讓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或總結,或就不懂的知識點發問。
為了配合課堂學習,合理應用多種教學資源,教師不再刻意要求學生課上不許看電腦、看手機,而是換成另一種更科學的方式去告知哪些網站的圖譜最清楚、錯誤最少,手機中的哪些免費軟件對解剖學習有幫助,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就會被充分調動,他們會盼著來上課。課堂上在討論時,可能會看到學生拿起手機就相關知識點提出相關文獻表達一致或不一致的問題,也會看到小節間學生在電腦上記錄和查閱資料的樣子,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另外,教師為了體現教學的精準性,會在課下閱讀大量資料和前沿知識,使備課更有目的性。同時,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去學習,也更全面地詮釋知識結構,會在多媒體課件中應用中外相關書籍中能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圖片、文字、視頻等。
傳統考核模式中,一個學期兩次考試,大多數學生完全可以在平時不學習,而是通過突擊復習通過考試。這樣產生的記憶是短暫的,而醫學需要的恰恰是長期的知識儲備。多元化考核并沒有完全拋棄期末考試,而是把平時的各項活動表現計入測評,比如將課上的小組討論效果、出勤情況等計入平時成績[7]。口腔醫學作為一門臨床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平時的動手、動腦過程被記錄下來并作為最終評價的一部分。
由于頭頸解剖區域相對狹小,解剖結構卻異常復雜,解剖課教學效果往往較差,以往的傳統頭頸解剖學教學已顯現出弊端,更不用說為培養高水平的口腔醫生打下基礎了。由于過多地去體現學科的系統性和課堂的完整性,使課堂更慣用“灌輸式”和“填鴨式”方法,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教學法在頭頸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了口腔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專業課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Pigolkin YI,Lomakin YV,Leonova EN.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at the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of I.M[J].Sud Med Ekspert,2017,60(5):61-63.
[3]吳樾.人體解剖學課堂“情感式”教學對學生品格構建的影響[J].解剖學雜志,2006,29(3):347,359.
[4]張紅,徐云霞.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探討[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6):952-954.
[5]唐群,張秋雁.情景教學比賽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3):236-238.
[6]張旭東,王旭,董福生,等.分小節多元化教學法在口腔頜面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07,30(6):748,776.
[7]Olopade FE,Adaramoye OA,Raji Y,et al.Developing a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the core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n an African Medical School[J].Adv Med Educ Pract,2016(7):38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