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重點建設10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2010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遴選100所高職院校建設骨干高職院校,可謂示范校建設的二期工程。2015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建設200所優質高職院校[1]。從“十一五”到“十三五”,跨越十幾個年頭,從“示范”到“優質”,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沒有改變,對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強調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思路越來越明確。但深究各階段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工學結合主要強調從教學層面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在辦學層面探索學校和企業雙方合作模式的創新,而產教融合則是在管理層面強調學校整體質量的提升。從“結合-合作-融合”也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關系越來越密切,深化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已成為職教工作者的共識。從各省公布的已經立項的國家級優質高職院校名單來看,例如安徽共建設16所,其中原國家示范院校入圍3所(共3所),原國家骨干院校入圍3所(共5所),其他院校10所;湖南共建設16所,其中原國家示范院校入圍4所(共5所),原國家骨干院校入圍3所(共4所),其他院校9所。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家繼續扶優扶強的政策沒有變,優先支持基礎條件好的院校率先突破,大部分原示范、骨干院校因為基礎條件好順利入圍新一輪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然而也有部分原示范或骨干院校沒有入圍優質院校建設名單,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門希望通過優質院校建設項目傳導一種不進則退的壓力,指明成為示范校、骨干校并不是永久貼上了標簽,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被后來者取代。
從內涵和建設標準上看,優質高職院校相比示范校和骨干校更加強調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質量提升轉變。例如《行動計劃》指出要實質性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不能僅停留在辦學層面輸出技術型勞動力,要與時俱進,在支持和服務“一帶一路”上打開思路,一方面要通過高端合作學習歐美發達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辦學思路,開發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對接的教學標準和課程體系,使專業水平獲得國際認證;另一方面也要把我們好的經驗和做法,尤其是適應發展中國家的辦學經驗傳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支持物流、物聯網等產業以及如中醫藥、電子商務等特色和優勢產業。
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把產教融合作為優質高職校建設的主線。事實上有些地區的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呈現出“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一方面受制于學校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且滯后;另一方面政行校企四方聯動共同參與的機制體制尚未成熟,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缎袆佑媱潯诽岢鲈鰪妼I教師和畢業生在行業企業的影響力就是要找到校企合作的“興奮點”,使校企合作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通過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吸引企業支持學校技術研發,加強技術技能積累,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形成良性循環,成為推動校企合作制度化的有效手段[2]。
優質高職院校建設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機制體制創新、一流專業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技術技能積累和社會服務、信息化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特色文化建設等[3]。不同地域、不同學校在選擇建設任務時應該既注重全面又重點突破,選擇的側重點應依據學校優勢和發展水平及內外部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例如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和民營經濟比較活躍,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比較深入;中部地區則應該從創新機制體制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從而增強辦學活力;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則應注重專業基礎實力的提升,堅持圍繞專業建設,調整結構,改善條件,提高專業服務地方產業和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從內在邏輯上分析,專業建設永遠是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的核心、基礎和起點。沒有一流的專業何談一流院校,專業的好壞,決定了學校的特色和質量。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建設不了高水平的專業,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
從各省立項建設的優質高職院校名單和評審條件來看,學校目前的基本辦學條件是申報成功的基礎,如師資隊伍的數量是否充足,生師比是否科學,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是否合理;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教學科研及行政用房等基本辦學條件是否達標,如果這些基本辦學條件都不合格,何談優質[4]?此外,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級特色或骨干專業等體現專業建設水平的標志性成果,優秀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精品在線開放課、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等體現內涵實力的指標數量也十分重要。
首先,應注意建設目標的制訂要符合實際,切忌好高騖遠,制訂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但是也不能制訂過低的目標,已經完成的工作或已經完成驗收的項目就不要再作為子項目或目標來設定。制訂的目標要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的內涵和標準,切忌另起爐灶,再搞一套。最好是在現有基礎上“跳一跳,夠得著”。也可參考同類標桿院校,通過認真對比分析,找準和標桿院校的差距,立足實際,突出創新和發展要素,增加量化指標,合理制訂建設目標,并通過多次組織校內外專家論證,不斷優化完善實施方案。其次,實施方案要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切忌說大話、空話。最好增加一些量化指標作為考核標準,例如某骨干專業要建設多少門精品在線課程、多少優秀教學團隊,橫向技術經費達到的標準,分年度目標、實施方案和項目經費要條目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再次,資金的預算安排要合理規范,并盡量向增強軟實力和內涵建設方面傾斜。項目資金在使用過程中要符合預算安排,不要輕易改變資金用途,如確實需要改變,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備案,以免項目驗收時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優質高職院校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項目,依賴全校各子項目,只有每個細胞組織健康,整個機體才能強壯。子項目的選擇要緊扣高職教育熱點,搶抓信息化建設重要機遇,尤其要在信息化教學方面下功夫,推動“互聯網+課堂教學”。以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引領,加強優質課堂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此外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考核上把信息化手段充分運用起來。
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成立由校長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項目規劃和建設的指導工作。配齊建設執行組、經費保障組、督導考核組等下設機構,負責各子項目的建設、管理和督察工作,確保規劃合理、管理科學、實施有力。二是要加強制度保障,制定優質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專項資金使用與管理辦法,完善經費審計、績效考核及監控制度,確保資金使用效益。三是要建立完整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教學整改和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兩者并不矛盾,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優質高職院校代表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而教學整改則是實現學校內部質量自我保障的手段,可將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目標和標準納入學校發展目標,通過績效考核增強發展動力,不斷找出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并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懿,王軍.關于“十三五”時期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思考[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7,32(1):52-57.
[2]夏曉青,吳書安.基于法理角度探析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6):53-56.
[3]孫淳.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辦學現狀調查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7,5(2):67-73.
[4]黃姣華,佘雅斌.基于數據平臺的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框架構建[J].高教論壇,2017(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