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萍,周 靜,孫麗芳,施國榮,耿 玲,顧志剛,江 帆,陸雪痕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2)
我國對養老機構的關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始階段主要重視養老機構的開辦和養老機構如何開展生活照料服務。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傾斜養老事業的政策,使我國養老機構數量得到了大規模增長,并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務范圍從生活護理逐步拓展到康復服務。為促進常州市養老機構更好地開展康復服務,本校成立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于2017年6月-9月對常州市養老機構康復服務開展現狀進行了專項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常州市4個區的46家養老機構,包括民營和公辦民營的養老機構。(1)納入標準:①開辦3年以上,在常州市民政局注冊登記;②收住老人在50人以上。(2)排除標準:①剛成立不久的養老機構;②規模較小,收住老人數不足50人的養老機構;③不配合調查的養老機構。
參照民政部頒發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自行設計常州市養老機構康復服務人員和設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養老機構職能、收住老人種類、康復治療師人數、康復設備價值、康復服務類型等。由調查人員對養老機構負責人進行溝通,說明調查目的、填表要求,當場發放紙質問卷或掃描二維碼填寫電子問卷。由負責人(或負責人指定代表)填寫后收回或掃描二維碼填寫后直接提交。
共發放調查問卷46份,收回有效問卷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6%。被調查的養老機構性質根據具備的職能分為醫養結合、養老兼具康復服務、養老護理三大類。三大類養老機構的數量、康復治療師人數、康復設備價值以及康復服務類型見表1。養老機構收住的中風、偏癱、聽力障礙等失能老人偏多,生活自理老人占總收住老人的20%左右,需要實施康復服務中的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綜合康復治療手段。

表1 常州市養老機構一般資料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戰略部署,為我國老齡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城市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康復服務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全國政協委員、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許樹強在十八大會議中提出,“我國應大力發展康復養老服務機構,康復醫學應以研究解決功能障礙為核心,以提高傷、病、殘人士和老年人的生存質量,最大限度改善其生活和社會參與能力為宗旨,具有獨特的醫療服務功能和完善的技術體系,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內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養老機構開展康復服務現狀不容樂觀,養老機構尚不具備比較完善的康復服務條件,存在康復治療和康復輔助用具使用不到位、康復治療費用支出困難、幾乎無慢性病康復管理和康復專業人員缺乏等問題[1]。
養老機構開展康復服務既能節約醫療費用支出,又能緩解醫院的工作壓力[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常州市養老機構中能全面開展康復服務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僅5家,占調查總數的13.16%;能開展基礎康復服務兼具養老功能的康復服務型養老機構有22家,占57.89%;基本不能開展康復服務的養老護理型養老機構有11家,占28.95%。可見常州市養老機構大部分屬于能開展基礎康復服務或基本不能開展康復服務的類型,能夠將養老和康復服務相結合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嚴重缺乏。在常州市,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多數只能得到生活照料,不能得到康復治療師有效的康復訓練和指導。因此,呼吁各級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必須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從資金、場地、人員、設備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促進大部分養老機構具備開展康復服務的功能。
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家庭經濟狀況和患有的慢性病不同,這就要求養老機構必須配備一定數量具備過硬康復治療專業知識與技能、良好職業道德與素養的康復治療技術人才,以適應多元化、多層次老人對康復治療的需求。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常州市養老機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大部分養老機構無或僅有1~2名由醫師和護士兼任的康復治療專業人員,難以提供高質量的康復服務,這也是許多家庭不愿將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養老、康復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重視養老機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配置和培養,采取激勵措施,加快養老機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吸引專業技術人才到各級養老機構就業,并通過在崗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康復服務水平。
針對養老機構服務對象的多樣性特點,養老機構提供的康復服務也必須多樣化,除對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后遺癥、骨折患者提供康復服務外,還需重視預防、功能康復和健康促進,重視老人身體健康、心理衛生、精神健康、社會適應和生活質量,為老人提供精神康復、生活自理康復等服務[3]。養老機構要提供多樣化的康復服務,對康復訓練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常州市養老機構康復訓練設備嚴重匱乏,大部分養老機構沒有或僅有價值1~10萬元的康復設備,難以開展有效的康復訓練。在許多發達國家,養老機構會根據老年人特點,在老人經常出入的場所安裝康復器械,配置各種助行器以及可以調節高度的洗臉盆和扶手坐便器,對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提供可推、可坐的排便多功能輪椅,而國內目前對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疾病等許多疾病后遺癥的系統康復治療和功能訓練設施的配置尚不完善或基本沒有[4]。因此,呼吁各級政府加大對養老機構資金的投入,用于添置各種康復訓練設備,提高養老機構的康復服務水平。
城市養老機構開展康復服務是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項綜合性服務,針對目前城市養老機構康復服務現狀,應加大對城市養老機構建設的投入,添置相應康復訓練設備,提升專業人員的康復服務水平,全面推動養老服務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使康復服務真正成為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顧國愛.從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現狀談醫養結合實際的發展路徑[J].商業時代,2016(6):112-114.
[2]胡堅勇,陳麗娜,樊振勇,等.我國老齡化社會對康復需求的倫理學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6):136-137.
[3]王慶.天津市養老機構康復服務現狀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7):117-119.
[4]謝國鋼,張鵬宇,金先橋,等.國內呼吸康復研究的薈萃分析[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1,10(3):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