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廖 娟,董其勇,金 梅
(重慶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重慶 402160)
定向全科醫學生是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簡稱。自2010年起,按《關于印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以及《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重慶市共招收2010級-2015級定向全科醫學本科生共約1 150人,培養任務全部由重慶醫科大學承擔,并按照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定向培養計劃實施。2016年4月21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中要求繼續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事業人才的培養。完善定向全科醫學生就業、履約管理等相關政策,繼續做好定向全科醫學生的招生錄取培養工作,計劃招收五千名左右免費醫學本科生。而職業素質是定向全科醫學生在執醫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的內在品質,直接決定定向全科醫學生提供基層衛生服務的質量。在新醫改背景下,如何在培養環節中系統地提升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職業素質至關重要。本研究擬對目前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職業素質現狀進行基礎調研,總結教育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以重慶醫科大學2012級-2016級共805名定向全科醫學生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7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其中 2012級 236名(30.3%),2013級 251名(32.2%),2014級 96名(12.3%),2015級 100名(12.8%),2016級 97名(12.4%);男生 350 名(44.9%),女生 430 名(55.1%);城鎮學生178名(22.8%),農村學生 602名(77.2%);漢族學生 600名(76.9%),少數民族學生 180 名(23.1%)。
問卷涉及基本情況10項,分別為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情況、每月消費水平、與父母的親密度、父母對你學習的期望、父母對你日常行為的約束。職業素質4項,分別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理論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臨床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
采用無記名自評式問卷調查方法,問卷設計采用專家咨詢法確定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素質各項指標,將學習中涉及職業素質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加以敘述,給出5種備選行為,讓學生選擇恰當的做法。每種備選行為表現出不同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分別賦值“5 分”“4 分”“3 分”和“2 分”“1 分”,中等水平為3分,用作統計分析。每個班級集中一個時間,當場發放問卷,學生當場答卷,調查員當場回收問卷。事先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問卷時要求統一標準。問卷收集后將所有調查數據輸入計算機通過Excel建立數據庫,分析學生各選項素質現狀、存在問題及相關因素,為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提供依據和有效對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家庭經濟情況這一問題,有352名(45.1%)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較差,404名(51.8%)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一般,僅24名(3.1%)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較好。此外,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每月消費水平較低,有386名(49.5%)學生每月消費低于1 000元,339名(43.5%)學生每月消費為1 000~1 500元,僅55名(7.1%)學生的每月消費大于1 500元。同時,調查發現,有571名(73.2%)學生與父母的親密度較高,且626名(80.3%)父母對子女的學習期望也較高。進一步調查顯示,有674名(86.4%)父母對子女的日常行為不怎么約束。這些數據表明,大部分定向全科醫學生具有樸實、節儉、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這既是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條件。
從思想道德素質的調查情況來看,有767名(98.3%)學生在個人修養方面注意保持自己工作中的形象;681名(87.3%)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拒絕患者的宴請、紅包或禮物;772名(99.0%)學生在倫理道德方面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民族、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同情弱者。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分數為4.2分,高于中等水平3.0分,以上說明定向全科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已經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服務基層的全科醫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調查結果顯示,482名(61.8%)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386名(49.5%)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較好,145名(18.6%)學生的公共課學分未修滿,148名(19.0%)學生的選修課學分未修滿。學生實際選擇平均分數為3.6分,略高于中等水平3.0分。在整體上,定向生全科醫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習慣一般,學習動力不足,學校和教師應加以重視和正確引導,轉變這些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490名(62.8%)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較好;306名(39.2%)學生有較好的體育鍛煉習慣;597名(76.5%)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敢于承認錯誤,正視自己的缺點;473名(60.6%)學生社會適應性較好,能計劃和處理自己的時間和活動,面對事物的不確定性,有適應各種變化的能力。實際選擇平均分數為3.6分,略高于中等水平3.0分,從此數據來看,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仍需進一步提高。
關于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調查顯示,95.0%以上的學生嚴格遵守時間;積極參加所有要求的學習培訓;熱心幫助同學,促進集體學習氣氛的形成;尊重教師和其他衛生專業人員,并與其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工作態度嚴謹,準確報告核實臨床資料與信息;保護患者的隱私,維護患者的尊嚴,做體格檢查或治療時注意遮擋、減少暴露;能有效地與患者、家屬、護理等人員溝通交流,知道何時傾聽、何時發言。90.0%以上的學生能完整地采集病史、開具醫囑、書寫病例、整理檢查報告等并最終將其妥善歸檔;能用合理方法解決倫理、法律和職業方面的問題,比如醫療糾紛等原因引發的各種沖突。85.0%以上的學生能深入探究處理疑難雜癥,并提出個體化的治療措施。計算學生實際選擇平均分數為3.9分,高于中等水平3.0分,說明定向全科醫學生有一定的臨床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
學校應定期向學生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是與他們關系密切的醫學生免費教育政策。學生教學、管理等負責人要深入學生中去,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切實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形勢與政策課,開展形勢報告會,充分利用微博、年級QQ群、微信、宣傳欄和學報等媒介,促進定向全科醫學生把握和理解黨和國家各項政策,明確醫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正確把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的誠信、感恩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立足于現實,讓其及時了解國家實施定向全科醫學生免費教育的目的、意義以及對其自身發展的影響,并結合定向全科醫學生關注的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開展一系列專題討論會,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合理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增強學生對定向免費醫學教育方針的認可與理解。這些學生畢業后將會定向分配到基層做全科醫生,服務對象是基層患者,對他們進行全面的政策宣傳,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定向全科醫學生培養是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一種特殊形式,除了應該具備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共性外,還應該擁有其獨特的個性,目前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1]。進一步完善定向全科醫學生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定向全科醫學生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培養人才、社會服務中的優勢與功能。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全科醫學師資、骨干及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人員參加深造培訓,提高教學技能,推進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其次,要革新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統籌安排臨床醫學課程與基礎醫學課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與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進行多形式、分階段的人才質量評價,改革考試方法,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其中形成性考核可以通過學生完成作業、專題討論、學習筆記等形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終結性考核可以采取筆試、答辯與操作等多種方式,盡量讓學生落實到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上,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和醫療衛生主管單位的引導、協調、監督作用。此外,還要爭取基層用人單位的大力支持,在臨床實踐教學體系中,可以增加定向全科醫學生到縣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縣級公共衛生機構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見習、實習的機會[2]。
為滿足基層衛生機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人才崗位需求,必須聯合學校、實習醫院、政府和基層的各方力量提高定向全科醫學生的綜合素質[3]。首先,穩抓思想,針對定向全科醫學生畢業后將面對基層群眾的情況,教育和引導他們艱苦樸實、無私奉獻。其次,狠抓學習,定向醫學生畢業后就業定向,他們不必擔心畢業后找不著工作,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調查結果顯示,有145名(18.6%)學生的公共課學分未修滿,148名(19.0%)學生的選修課學分未修滿。學校不僅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要創新教育方法,可以將助學金按成績劃檔以及建立用人單位助學基金[4],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同時,調查發現定向全科醫學生雖具備一定的身體、心理素質,但仍處于中下水平,這與李強等[5]的研究類似,且僅有39.2%的學生有體育鍛煉習慣。因此,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教育,為基層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接班人。
相關部門對定向全科醫學生違約原因及政策執行情況調查研究發現[6-7],不能繼續深造、服務時間長、待遇低是導致學生不愿留在基層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狀況,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全科醫學生定向培養工作制度,同時,在要求學生在基層貢獻力量的同時,也應該對其提供必要的鼓勵措施及獎勵機制,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留得住”。比如對已經分配到基層工作的定向全科醫學生實行最低保障工資不得低于同一市縣級醫院同級別醫生的待遇,并完善住房等相應措施;同時,他們在基層服務期間應提供到三級甲等醫院培訓進修深造的機會,參加各類學術講座,為已經履行合同的學生提供在服務期滿考研優先錄取、優先擇業的機會,將基層表現優秀者推薦到上級醫院工作[2]。此外,國家應加大基層衛生醫療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基層基礎醫療環境,建立基層遠程會診平臺并與三級甲等醫院相對接,這樣基層醫院既可以得到三級甲等醫院專家的指導,又可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解決農村基層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如何切實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醫學人才是值得每一名醫學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職業素質貫穿于定向全科醫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沒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就不會有良好的成長歷程。定向全科醫學生是未來的全科醫生,承擔著基層患者慢病管理、疾病防治的職責。通過五年的全日制本科培養,定向全科醫學生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臨床技能等,需要定向全科醫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的鼎力培養,也需要國家的強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曉文,田娟,嚴宜明.全科醫學定向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初步構想[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6(5):720-722.
[2]王碧艷,吳琪俊.我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的政策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5):34-38.
[3]周濤,王莖,董昌武,等“.多方共育”互動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探索---安徽中醫藥大學訂單定向培養農村中醫全科人才研究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6,35(2):24-26.
[4]余夢.建立免費定向全科醫學生的培養與激勵機制的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7):118-119.
[5]李強,吳輝,楊萌,等.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自測健康與專業承諾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8):623-626.
[6]汪洋,張紹群,劉北忠,等.定向醫學生服務基層意愿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25):2996-3000.
[7]胡丹,陳楚康,張超,等.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政策實施現狀調查[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9):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