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鳳,閆玉蘭,郭玉雁,劉光瑋,張 璐,趙萬濤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天津 300450)
醫學是一門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隨著國家對全科醫學越來越重視,醫學本科生的培養成為重中之重。本科生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向醫師轉化的關鍵階段,是醫學教育的關鍵時期。但近年來,隨著醫學本科生招生規模擴大,實習學生人數激增;醫療業務發展快,臨床帶教師資相對減少;醫學不斷發展,醫學教育越來越高學歷化,本科生就業壓力大,考研形勢嚴峻等[1],醫學本科實習生實習質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3]。因此,各所醫學院校和實習醫院不斷探索新的臨床教學方法,以保障和提高臨床實習質量,本科生導師制即為一種新的有效的模式。
大學生導師制最先起源于14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由溫切斯特主教威廉維克姆首創。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的費鞏教授,最早把大學生導師制從牛津引入我國[4]。目前在我國,導師制早已成為研究生教學中的成熟制度,部分大學在陸續開展本科生導師制[5],有些醫院也在嘗試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
非附屬教學醫院相對老牌附屬醫院來說,教學工作開展時間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帶教經驗少,醫師臨床工作負擔重,教學時間有限[7-8]。但正因為教學醫院研究生、進修生、規培生相對較少,本科教學是醫院教學工作的重點,對于本科教學工作更加重視。我院是一所非附屬教學醫院,為更好地培養臨床醫學本科生,通過學習和借鑒,開展了本科實習生導師制,并對導師制實施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
曹聰等[9-14]分別在檢驗、麻醉、影像等專業實行實習階段導師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檢驗、麻醉、影像等專業本科臨床實習與碩士實習類似,針對性不強。劉尚國等[15-17]也進行了導師制的探索,在每個專科設導師,但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帶教教師區別不大,況且臨床實習中頻繁更換導師,學生和導師都需要不斷彼此適應,導師制實施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我院采用導師一對一全程固定帶教模式,整個導師指導過程不影響臨床實習輪轉計劃,即導師+實習科室帶教教師雙重指導模式,可以使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既能接受各個專業的教育,又能有全程不間斷的熟悉導師的全方位指導。
研究發現[18],我國各高校本科生導師選擇的多為專業水平高、技術能力強的資深教授,導師指導本科生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很多,但大部分導師除教學任務外,一般還擔任科室主任,還要帶碩士生和博士生,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導致本科生導師制流于形式,甚至師生之間“零交流”。青年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具有一定優勢,但大部分青年教師還不具備高級職稱,也就沒有帶教研究生的任務。但青年教師具有親和力,也更加了解本科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因此,我院在導師遴選過程中,并沒有對導師年齡和職稱做太多要求,既有年長的主任醫師,也有低年資的青年醫師。
由導師自愿報名,教研室初篩,科教處組織專家遴選,最終確定16位臨床教師為實習生導師,并頒發指導教師聘書。導師專業有普外科、胸外科、腎內科、心內科、婦產科、骨科、兒科、神經外科、肝膽外科、消化內科和呼吸科。導師職稱情況為主任醫師5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5名,高年資住院醫師2名。導師年齡最大30歲,最小26歲。
召開導師培訓研討會,對導師制實施的目的和意義、國內外導師制實施的模式與經驗、醫院實施導師制的方式以及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專題輔導,編寫導師指導手冊。導師指導內容主要有:職業發展教育、醫德醫風教育、臨床操作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以及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等。
將32位同學校同年級實習學生,在進入臨床輪轉實習前進行隨機分組,每位導師指導兩位實習生。
實習生在入院時,進行摸底考試,包括內外婦兒理論知識考核、病歷書寫考核、醫患溝通技能考核以及實踐操作技能考核。在實習過程中,每個輪轉科室出科時對實習生進行出科考核。實習結束進行理論考核、病歷書寫考核、醫患溝通技能考核以及實踐操作技能考核。同時,使用問卷調查實習生對導師制實施情況的反饋,統計實習生考研與就業情況。
之前帶教實習生實習結束時,會讓實習生對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反饋,很多實習生提出在臨床實習中帶教教師工作忙,實踐機會少,頻繁更換帶教教師需適應等各種問題。導師制保證了實習生和導師之間的雙向交流,避免了傳統帶教中被動灌輸的弊端,實習生的歸屬感和被認可感明顯加強。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提升,所有實習生均對導師滿意。雖然導師制的實施會增加實習工作任務,但學生表示有一位專屬導師時刻督促自己,讓自己在實習中收獲很大。具體表現在實習生的出科成績、臨床技能水平、病歷書寫質量明顯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增強。由于導師與實習生不僅在臨床教學中有交集,在生活中也成為很好的朋友,給實習生就業和考研提供了很多幫助。
對于非附屬教學醫院來說,雖然醫教研并重,但在實際工作中,臨床醫師往往最重視臨床,其次是科研工作,教學工作最不重視。通過導師制的開展,導師帶教學生的責任感增強,正確處理了教學、醫療、科研之間的關系,通過教學,醫療水平也有所提高。有的導師還帶領本科實習生做起了科研,真正收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經統計,年齡在40歲以下的青年導師帶教的實習生臨床實踐能力相對更強,醫患溝通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可能是青年導師由于自身不承擔行政事務,有更多時間、精力和熱情帶教實習生;青年導師一般在臨床一線工作,有更多的實踐和帶教機會;青年導師與實習生年紀相近,更加了解實習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在帶教過程中更具親和力。
統計發現,60%的實習生考研方向或就業方向與導師專業相同或相關。本科生臨床實習是由一名醫學生正式成為醫師的關鍵階段,很多實習生在剛踏入醫院的那一刻還很迷茫,并不知道今后的就業方向。但在實習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或帶教教師對實習生整個職業生涯規劃有重要影響,導師的言行、對待職業的責任感和工作習慣會影響實習生今后的從業之路。
(1)導師制的實施是對傳統臨床實習教學的補充,不能影響實習生正常的實習輪轉計劃,尤其不能因為導師的專業造成實習生的偏科。因為不管考研還是就業,醫學本科教育應是通科教育,大部分本科實習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是全科,要對各個專業都熟悉。部分實習生反饋,有時導師布置的任務會和實習輪轉發生沖突,這需要在今后導師制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2)導師制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導師的要求比較高,導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較高的實踐技能水平,還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領域知識,在帶教過程中既要以學生為主導,又要學會引導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對實習生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尚不足,而醫德醫風教育、醫患溝通教育、醫學人文教育以及職業素養等教育應是導師的教育重點。今后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送出去”“請進來”以及線上線下多種培訓模式,盡快提高我院導師教育教學能力。
(3)實習生考核評價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非附屬教學醫院中實行多站式考核還存在一定難度。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觀評價多,客觀評價少。隨著健康概念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社會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人們不僅需要醫師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治療患者的身心疾病,更需要醫師能夠尊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等。因此應采取實習生多站式考核方式,除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考核,還應增加醫學人文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評價內容[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