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蘭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下的必然產物。每個人無論學歷高低、能力如何,都需要一份工作,而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背景下,提倡大眾創業,不僅能解決學生工作問題,還能緩解就業壓力。創業源于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依據社會發展需求開設的一門新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學習中,從理想、抱負、信念、職業、道德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培養其人格魅力、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高等教育普遍化,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而選擇創業的人員少之又少。我國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人才,努力解決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問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思想上教育引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培養個性化人才和專門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閾下,將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在我國當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意愿較強。如曹勇等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析》中提到,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的了解不夠,認為創業是沒有工作的人才會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部分高校也沒有認真對待創新創業教育,這就是社會的創業現狀。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學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創業理論教育、指導,幫助進行創業實踐,帶動更多大學生創業,再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學生可能一時難以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這時就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枯燥無味的理論教育的同時融入創業實踐,結合案例幫助學生掌握創業技能,使其步入社會后能夠展示才華,實現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格,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抗壓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提高綜合素質。創新創業教育能指導創業實踐,使創業者明確創業方向,得到更好的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著統一性,即致力于為社會培養道德高尚、能力較強的創新型人才;在教育內容上有著共同性,都是教育大學生怎么做人做事、團結合作、適應社會以及促進素質培養與維護身心健康;教育方法相似,都是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于2016年3—6月,在吉林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3份,有效回收率達94.6%。通過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結果顯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雖然大部分學生是比較認同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化。我國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校方都不當回事,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備課不認真、不全面,校方投入精力不足、管理懈怠,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變成了一種形式化教育,沒有對創業者起到教育引領作用。
(2)教育方法單一。創新創業教育中,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教育方法單一,每個人對創業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互聯網技術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個別指導。
(3)缺少授課教師。目前,學校創業指導教師都是由其他沒有創業經歷的教師兼職,沒有專門的教師,這些兼職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缺乏,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效果不明顯。現在有個別高校設置了專門的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但教學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教學效果依然不理想,這是因為學生對國家法律、市場形勢不了解,自身創業理念缺乏,心理素質較差。
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差,抗壓、抗打擊能力弱,意識薄弱,創業途中很容易放棄,這就需要政府和學校給予幫助,提供教育、指導服務等。
(1)豐富教學內容,創建教學平臺,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法律法規、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市場形勢、創業理想等方面內容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避免大學生因不了解市場形勢、法律條文及自身綜合素質差等原因而創業失敗。
(2)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素質。邀請校外創業成功人士來校現身說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可進行學習,豐富自己,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當地政府應給予支持,提供條件。學校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基礎條件,減小創業風險。
(3)在各方面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家人的想法尤為重要,不了解創業的家人可以給予言語上的支持,老一輩人可以傳授一些經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最能鼓舞士氣,使學生擁有敢于闖天下的勇氣。
(4)在學生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注重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舉辦創業實踐賽,使學生通過實踐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線下交流,提高創業幾率。
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先決條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道德高尚、素質較高的優秀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懂法律法規、理解創業理念、擁有創新思維、心理素質過硬、綜合能力強的創業者,將兩者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勇于創新實踐與開拓進取的創新型人才,解決我國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