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巖
他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并發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并負責研制,最終成功將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他負責完成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設計,并首發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僅有的3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之一。
他就是我國著名航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王希季。
高一學生考上重點大學
王希季1921年7月生于昆明,由于父親經商,家境尚可,到了上學年齡,父親便將他送進學校,希望他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初中畢業那年,王希季因患重病不得不休學,即便抱恙治療期間,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也手不釋卷,孜孜以求地認真讀書,家人見狀常勸他注意休息,每每他都說:“求學讀書沒有捷徑可走,我有病在身雖不能到學校上課,但我可以自學,只要勤奮、不懂就問,一定落不下課?!闭菓{著這股勁頭,半年后病好復課不久,在昆明市中學會考中竟一舉摘得全市第一名桂冠,一個在家休學半年的學生能取得如此好成績,令老師和同學們敬佩不已。
王希季上高中時,允許學習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級限制提前報考大學。他又靠扎實的知識積累在報考的高一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全國聞名的重點大學西南聯大機械系錄取。
義無反顧為國改行
1942年王希季大學畢業,此時正值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最艱苦之際,他心系國家命運,萌生了“多學知識、振興民族工業,以此救國”的理念,于是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就讀動力與燃料專業。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希季得到消息,立即決定不忘初心,回國為新中國建設貢獻才智。1950年春王希季和華羅庚教授以及一些立志報國的中國留學生一起,乘船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回到新中國懷抱。踏上祖國大地,王希季先來到大連,任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后又赴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由于知識淵博,他成為同齡教師中的佼佼者,在教育界備受矚目,沒多久王希季便被任命為上海交大工程力學系副主任。
1958年11月的一天,王希季剛上完課,突然接到通知,說上海市委有關領導要找他談話。接到通知王希季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一個高校普通教師,市委領導為什么要找我談話?”一路猜測著來到領導面前,領導簡單寒暄后直奔主題:“組織上了解你在美國所學的專業,決定調你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工作,這個設計院對外叫這個名字,實際是一個保密單位,調你去是要你專門負責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現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甭犕觐I導的話,王希季心里清楚,這項工作對于已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8年的自己來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自己接受了任務,就意味著要面臨各種想象不到的困難和壓力,還將隱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將人造衛星送上天,對于新中國來說何等重要。想到此,王希季毫不猶豫點頭答應,從此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義無反顧地改了行。
成就卓越碩果累累
王希季在美國攻讀的是動力和燃料專業,并沒接觸運載火箭方面的專業知識。上個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政策,要想在高端技術上尋求外援根本不可能,面對這一嚴峻現實,王希季邊惡補理論邊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數據需要計算,當時缺乏電子計算機,王希季就不等不靠,堅持土法上馬,用手搖計算器,甚至算盤進行計算,硬是靠這鐘人工方法計算出海量數據。
就這樣,在王希季主持、帶領下,半年后他和同事們研制、總裝出了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誰知檢測時因受當年國家工業能力限制,一些部件達不到技術要求,火箭不得不放棄發射。面對這沒想到的嚴酷挫折,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王希季雖然心中難受,但并未氣餒,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針對國情大膽修改了技術方案,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終于于1960年2月19日發射成功。這枚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研制的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的發射成功,在我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征服太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此后,王希季不斷攻堅克難,帶領課題組在10年時間里先后研制成功涵蓋氣象、生物試驗、核爆取樣與技術試驗等許多不同類型的15個型號的探空火箭,成為中國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王希季還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技術方案的提出者和組織完成研制者,1970年4月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空間國家。王希季又投身到衛星返回技術的研究中,經過先后數十次實驗,終于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關,將中國返回式衛星送上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掌握此項技術僅有的3個國家之一,引起全球航天界的矚目。
幾十年來,王希季始終這樣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辛勤探索著、耕耘著。他提出在返回式衛星上采用新型國產彩色膠片,實施后開了我國衛星彩色拍照技術的先河;他緊跟時代進步大力提倡衛星姿態控制系統實行數字化,目前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應用;他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發展航天飛機的潮流,根據國情只搞載人飛船,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可,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正確發展之道……一路走來,王希季在科研上堪稱碩果累累,他的科研成果曾榮獲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及一系列國內外大獎,不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榮獲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還先后擔任了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中國衛星總設計師……
如今,已經97歲高齡的王希季,仍關心著“中國制造2025”,研究著互聯網+航空的新項目,說起互聯網時代航天如何服務國防服務經濟服務民生,王希季語速不快,但思路清晰滔滔不絕。
(責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