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其彬+王耀德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互聯網“云計算”對企業影響的基礎上,對商業生態系統和價值生態系統進行分析。在云平臺和實體價值平臺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利用系統要素、結構、機制和功能決定系統的基礎上,闡明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在分析異同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研究結論和管理啟示。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 價值生態系統 云平臺
概念界定
(一)商業生態系統的內涵
互聯網和“云計算”推動數據存儲和數據虛擬化處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的技術經濟模式正在形成,數據處理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大數據已經成為DT時代的戰略資源。在DT時代,虛擬集成的特點,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影響著企業的生產和消費,商務活動在物流、信息、技術、消費習慣和生態化環境等多重因素推動下,發生著復雜互動多層次的商業活動。Zwass認為,電子商務是“共享商業信息,維持業務互動,通過遠程通訊網絡實現的商業網絡的構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中存在著競爭、捕食、寄生、共生、中性、互惠、偏利和偏害等不同的生態關系,這些關系之間按照不同層次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員流、資金流等生態系統的功能,促使各種主體和資源在企業之間及企業內部的互動和交流,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商業活動系統化和生態化,形成了商業生態系統。Adder(2006)提出有效的創新需要在創新生態系統中完成,是一個協同整合機制,加速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和有序運行。生態系統理論中如適應性生態系統理論、生態協同進化論和生態系統自調節機制理論等,在技術創新、知識轉移和互動、生產與消費協調互動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新的視野與生態化的映射。
在有限理性原則支配下,單個企業受制于資源、市場、信息、創新能力的約束,商業生態系統對生態系統內的資源整合,搭建多渠道多種類創新合作渠道和商業交流合作平臺,在商業生態系統多層次多場景供給與需求、多元化內容和多形式入口的條件下,打破行業、系統結構、管理模式和業務邊界。Luomaaho等把商業生態系統看作是一個在生態環境中起互動和交流作用的長久性或臨時性系統,商業系統的生態化商業模式有助于降低企業運行成本,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經過磨合和互動,實現系統性共贏。互聯網中云平臺下的商業生態機制在極大降低系統交易費用的前提下提高企業之間的協調互動程度,實現協同效應。阿里巴巴開展“誠信通”等服務活動就是典型的B2B商業模式,成為電子商務系統的經典代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促進了支付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支付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電商活動。
(二)價值生態系統內涵
互聯網中“云計算”只是從系統和主體的外部特征中產生的協調機制,商業生態系統本來所希望實現的均衡、共生式協同、自組織演化等目標其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并不一定都是在完全意義上實現的,只是著力于方法論產生特征上的啟示。借助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隱喻的同時,只有結合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理論,在商業生態系統基礎上形成價值生態系統。結合價值管理理論,實現實體組織平臺和云平臺的有效結合,從系統內部屬性進行有效的價值生態管理,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系統的效果和目標。
價值生態系統綜合了組織行為理論、生態系統理論、協同學理論、戰略網絡理論等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理論。價值生態系統最突出的特點是追求合作,為了合作,可以不限制地域、不限制行業、不限制時間,即使有地域、行業和時間的阻隔,也會采取協同互動的措施實現合作。構建價值生態系統本身就體現了系統和環境的動態性,體現系統中主體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需求(胡安水,2006)。為了分析價值及價值生態系統,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價值的經濟屬性。價值概念在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了討論,但不管從哪個方面進行研究,都回避不了價值的經濟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價值的內涵和外延逐漸改變,價值的內涵進一步擴展。滿足用戶需求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娛樂體驗、服務感受等各種可以量化計算或者不能用貨幣量化的都必須歸屬到價值的范疇。
價值生態系統中的價值是個相對的概念。價值在企業和用戶之間相對存在,每個企業或用戶都在緊密聯系,在互動中相互存在并創造出價值、實現價值。“云”經濟下,互聯網工具的使用,企業的協同化工具的使用,企業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加強了;價值概念是相對于一定時期來說的,在一段時期內產生的績效;現在的“云”經濟下,市場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下,價值表示市場價格扣除成本費用的凈額;從用戶角度來說,價值是自身的感受和所付出的成本費用的差額就是用戶對產品的價值,價值的數值是相對于兩者的差額形成的。
價值是價值生態系統演化的序參量。價值生態系統中不同的子系統也有很多的要素,一般包括物資、人力資源、工具、知識、技術、信息等等,他們都成為系統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一定區域、一定階段上的影響,真正支配系統演化必須要上升到總系統中,是系統的核心部分決定系統的協同演化。核心系統中的價值要素才是系統序參量,決定系統的協同演化,而子系統的要素都是在一定程度一定階段和一定區域上發揮作用,是系統的控制變量。價值生態系統中的鏈接機制是價值生態機制,不同主體之間通過價值生態動態的協同機制形成有機整體,對多主體進行整合,整合的動力還是對價值的追求。
價值生態系統最本質的功能是通過合作來創造價值。價值創造的模式有多種,包括價值鏈、價值網和價值生態系統,價值生態系統理論是從價值網理論中經過生態化機制形成。在產業發展的融合以及互聯網的深度發展中,價值創造模式中的價值網理論發展到價值生態系統理論階段(李萌,2016)。價值生態系統體現自然生態系統的特色,具有區別于價值鏈和價值網根本性的價值創造特征。價值生態系統是價值創造的模式和時空范圍,價值生態系統共生共榮,協同演化和互相適應,同時能夠與不斷變化的新環境相協調,并在生態系統環境下實現價值。價值網和價值生態系統的比較如表1所示。endprint
商業生態系統與價值生態系統的相同點
(一)都是自然生態系統在商業系統中的應用
不同主體組成的合作體,強調主體之間的緊密聯系,按照系統論的解釋,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不同層次性構成,自然生態系統中互動、共生演化、自組織運行方式等思想,都是借用到商業系統中形成商業生態系統和價值生態系統,目的都是為了體現共生演化、自組織運行和互動聯系的特征。
(二)都追求生態化合作
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以及其中的生命體,都是從出生、成長、成熟直至死亡的具有生命周期的生物體。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隱喻,是借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道理和規律來解釋形成和互動的規律和特征,促進主體之間的聯系和命運共擔,在企業之間實現資源、信息、知識、技術、物資的互補和共享。自然生態系統也有實現層次的區別,原始森林里生態系統的均衡演化和自組織程度要超過小范圍的生態系統。在商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過程中,總體是希望系統的均衡性穩定性,共同承擔命運,追求合作。但是商業生態系統在合作過程中,面臨要素和子系統中的不同,也會進行一定的競爭,總體來說,還是實現了競爭與合作均衡。為了克服商業生態系統主要從系統外部機制中實現互動的不足,引用價值管理理論,希望從內部屬性推動系統走向有序化和協同化的趨勢,最主要還是追求合作,為了實現合作,需要從系統內部和系統全局采取協同化全面化的措施,淡化彼此的差異和競爭,在合作中從而實現商業生態系統中走向價值生態系統。
(三)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增加
商業企業及其所組成的系統最終追求的還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訴求是他們活動的真正動力。系統論中系統的構成是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機制形成系統總體,其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互動規律正是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自然生態系統理論在商業生態系統和價值生態系統中的隱喻,其實還是對系統結構的隱喻,借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和不同主體的經濟利益。不管是商業生態系統的經濟績效還是價值管理中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都是經濟利益在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上的表述。
商業生態系統與價值生態系統的不同點
系統的要素、結構、運行規則和機制、功能的差異決定了系統的不同。系統的要素決定了系統的規則和機制,規則和機制決定了系統的功能的不同,而要素、結構、規則和機制和功能的綜合決定了系統與系統的不同。
(一)系統的結構不同
商業生態系統主要是基于云平臺中商業企業的動態運行機制,追求系統的均衡演化和動態性,對于系統結構要求不高。而價值生態系統更加強調合作,在生態均衡環境中實現合作,除了依靠環境云平臺之外,還要構建實體性平臺,構建協同互動的結構關系和互動的體制和機制,發揮協同的主動性和制度性優勢。積極構建實體性商業平臺和云平臺相互結合的雙平臺系統,進行有效的協同和管理,更加強調實體平臺的價值管理和價值創造功能。Applegate認為,電子商務在買賣產品外,還必須進行更深層次業務過程重組和結構戰略聯盟的形成。價值生態系統相比商業生態系統從結構上決定了系統的運行機制和協同互動功能的不同。
(二)自組織程度的不同
商業生態系統為了突出均衡與演化,系統的決策主要還是相對意義上分散進行的,而價值生態系統在商業生態系統基礎上,為了突出合作而進行集中決策,這種集中決策就更加強調自組織程度的上升甚至最大化。自組織協同規律和自組織實現路徑是“分離組織一他組織一自組織一高級自組織”,自組織程度逐漸上升。商業生態系統是商業網絡中的企業在云平臺基礎上運用自然生態系統理論得出的結果,本來商業網絡的形成和運行必須要依賴于一定的外力,也就是自組織和他組織相結合的產物,而商業生態系統在云平臺中數據協同的作用下,自組織以及占據主導地位形成的。但是,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和運行常常難以完全符合企業的愿望,系統的協同化程度還不是太高,協同績效不高。必須要提升系統的自組織化程度,在價值生態系統中實現系統的高級自組織。
(三)過程和結果的區別
商業生態系統和價值生態系統都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但在過程和結果上有側重點的區別。商業生態系統側重于在實現利益訴求的過程,為了增加系統和主體的經濟績效,而價值生態系統側重于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和結果,是偏向靜態的結果。價值生態系統由于偏向價值的靜態結果,不同企業占有一定的價值量來源,除了在本期實現的經濟績效之外,還包括在之前各期產生的價值存量。價值生態系統中價值生態位對于占有價值量大的企業的生態位就要高一些,而價值量少的企業來說,其價值地位就要低一些。商業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取決于商業企業本身短期內的影響,直接決定企業的經濟利益。價值生態系統價值創造在商業生態系統在績效管理的基礎上,還包括系統結構、員工管理、系統文化的塑造,創新戰略的制定和執行等方面。經濟績效的增加有助于價值的增加,但不是唯一途徑,包括多方面要素和途徑。
(四)用戶的地位和角色不同
用戶作為商業生態系統一個成員,和其他主體是并行的,追求系統的生態系統結構的構建和生態機制的運行,實質還是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生產決定用戶需求。而價值生態系統中的用戶作為系統中的核心成員,互聯網中的信息萬變,企業必須圍繞著用戶的需求實現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合作。雖然價值網理論也是以用戶的需求為目標,但價值網絡理論的形成更主要是突出主體之間的合作而用戶只是被決定的主體。D.M.Lambert等認為,要以用戶為核心構建價值創造系統。隨著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遷,價值創造中用戶參與甚至決定著企業的生產和價值傳遞。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中的生產過程和用戶消費過程本身就是同時進行的,用戶需求決定價值創造和生態化實現機制。
(五)功能的差異
相比商業生態系統而言,價值生態系統是升級版的商業生態系統,價值生態系統相比商業生態系統具有更突出的各種功能。endprint
價值生態系統極大降低了合作的非對稱性。商業環境能夠積極降低信息不對稱,但也只是一般的環境,具體不同主體和不同商業合作關系中,信息不對稱也是客觀存在的,由此導致合作地位的不平等。實體平臺相比云平臺,在價值生態系統中降低合作的非對稱性方面更顯優勢。在合作中的不對稱性會導致風險承擔能力、對知識和技術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的忠誠程度的差異。Zynga在對Facebook的依賴過程中,Zynga為了維持一定的收入而失去一些優勢的市場占有。
實現真正的均衡與演化。商業生態系統環境下更主要是外在和運行機制和共生演化,但企業之間可能出現回報小于投入甚至不勞而獲和搭便車的局面。部分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不賣力,無償獲得信息、生產和消費的優勢,自己沒有真正有代表性的知識產權,創新動力不足。長久下去,弱者更弱,抑制系統的長久均衡發展。價值生態系統雖然也同樣生存于動態均衡演化的環境中,但更善于從系統內在的屬性和體制機制方面引導系統的均衡和演化,積極平衡各種不利因素和偶發事件,追求系統真正達到均衡與演化。
增加企業的創新動力。在“不患貧而患不均”的平等思想,都會降低或終止部分經濟實力強、創新能力強的積極性,會讓這些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創新能力強、經濟實力強的大戶不能在原有基礎上符合自身實力的創新,不愿意與其他企業加強合作。實力強的企業因為投資、生產、運輸等活動使得自身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比例,抑制生產和創新的積極性。價值生態系統為了追求長久的系統性的合作關系,增強發展的動力,必須要追求長久的創新來源,進行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這才是價值增值的真正來源。
云平臺中的數據進行有效管理,服務于自身的需求。石桂芳和劉陳榮(2013)看來,云平臺也有缺點。企業對系統中不同數據服務企業的追求,低端淘汰浪費、利用效率低下,而高效高能服務器使用壓力大。與此同時,云平臺的管理維護成本高,對人員素質要求高,系統應用的虛擬性從而導致可靠性低,非法行為常有發生。
結論和啟示
本來的商業生態系統為了積極實現系統中企業之間共生共贏的目標,作為商業生態系統應構建實體性的商業平臺,積極有序進行戰略內外環境分析、生態戰略制定和知識、技術、系統結構和用戶協同的戰略執行管理。利用實體平臺和虛擬云平臺進行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進行系統結構協同和用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盟體系的構建。
價值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管理必須要發揮商業生態系統的民意基礎。商業生態系統的運營很大程度上都是發自主體內在意愿和客觀條件,在進行價值生態系統的協同和自組織演化的過程中,希望實現實體平臺的整體性功能和目標,假如沒有微觀層次的自發態度,所謂的協同很大程度上是拉郎配,力度大效果小。
互聯網時代,實體平臺和虛擬云平臺的構建,實現實體價值生態系統、虛擬云計算和虛擬商業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是必然趨勢。
有效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服務。網絡空間中的數據非常大,對于一個具體的企業或者商業生態系統來說,重要的不是占有數據,而是積極對云平臺中的數據進行加工、篩選、有效協同,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 孫銳,許仲彥.虛擬價值鏈驅動下的協同電子商務[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5)
2.金帆.價值生態系統:云經濟時代的價值創造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14(4)
3.Ad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vard business Review,2006(4)
4.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系統研究:生態學的思考[J].科學學研究,2003,21(2)
5.劉健輝.商業生態系統與種群和價值網絡的比較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2006(12)
6.肖磊.基于技術變革的價值生態系統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
7.李萌.基于價值模式演進的我國旅游企業商業模式發展路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
8.袁青燕.價值網的競爭優勢形成機理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
9.商華,王蘇懿.價值鏈視角下企業人才生態系統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
10.金帆.價值生態系統:云經濟時代的價值創造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14(4)
11.吳紹波.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協同創新的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3(10)
作者簡介:
許其彬(1974.9-),安徽全椒人,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江西農業大學教師,講師,從事商業模式、技術創新管理研究。
王耀德(1964.12-),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管理站主任,主要從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