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提要] 會計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在市場經濟運作中承擔著提供和監督企業財務信息的重任。作為一名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難免涉及到倫理方面的問題,正確平衡倫理與會計之間的關系,對于做好會計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從“倫理為生財之道”這個角度入手,分析其對會計職業的適用性,并提出一定建議。
關鍵詞:倫理;會計;經濟;適用性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9日
一、商業倫理概述
(一)商業倫理的含義。商業倫理是一門關于商業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商業與社會關系的基礎。商業倫理主要以商業活動中表現出的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和規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掘內部規律、探討相互關系、發聲理論秩序、批判社會陋習、樹立典型榜樣等多種手段,以期達到使商業和商業主體健康、活力、和諧、合理的發展。
(二)商業倫理的研究內容。商業倫理研究了一個特定的社會現象,包括善與惡的規范與功能、商業道德的建設、評價和塑造。得克薩斯大學的喬治教授,將研究分為三層:一是對經濟體系的道德評估;二是對商業行為的道德評價;三是對個人行為的道德評價。喬治的研究內容符合廣義的商業道德。通常認為,商業倫理的研究內容應該充分考慮商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即商業倫理的研究內容應該包含商業道德的所有內容。
(三)商業倫理的本質。商業倫理的本質是指商業倫理所有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及其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總和。商業倫理的本質就是一種道德總和,它具有兩重屬性:一是職業道德屬性;二是社會道德屬性。因此,需要分別從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兩方面對比分析,分別闡述。
二、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的聯系
(一)會計職業的本質符合倫理的原則。長期以來,對于會計本質問題的探討一直未曾停止,許多專家學者都曾提出自己的看法,具體來講分為兩大類:一是“管理活動論”;二是“會計信息系統論”。不管哪種觀點都將“會計本質所反映的過程”、“會計本質所反映的結果”這兩大因素作為主要研究內容,而這都涉及到了倫理問題的三要素,即:真實性、充分性、正直誠信,因此會計和倫理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兩個領域。從會計本質上看,會計就是一種倫理活動。
(二)會計職業目標符合倫理基本要求。會計是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信息系統,其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經濟信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步伐的加快、證券市場的逐步發展,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斷增加,他們在不同程度上依據會計信息做出各種決策,決策者的每—個決策都可能關系到自身或他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利益,會計職業的地位相當特殊。
三、“倫理為生財之道”對會計職業的適用性
(一)“倫理為生財之道”可以引導從業人員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道德是一種能夠引導、制約、調整會計從業者日常工作的行為準則。它具有兩個很明顯的特征:一是以真與假、善與惡為評價標準;二是以社會評價(榮譽)和個人評價(良心)為主要制約手段,這些正好是倫理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倫理為生財之道”強調“德”為生財之本,德從心修,心地向善,在工作中心懷感恩,時刻充滿積極向上正能量,從日常規范到一種行為習慣,從內心深處去認識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
(二)“倫理為生財之道”可以引導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素質。對于自身素質的內涵,涉及面非常廣,包括鉆研學習、總結經驗、自我控制、工作態度等。具體到工作實際中,優良的自身素質要求從業人員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夠靈活、主動地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如何算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面對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吃老本、故步自封是不行的,必須不斷給自己充電,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技能,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辨別,有所取舍,要好學更要慎學。“倫理為生財之道”強調“仁”為交往之本,要借助榜樣的力量激發自身求知的欲望,互助互愛,共同進步,在自身素質提升的過程中,進而推動整個行業整體素質的提升。
(三)“倫理為生財之道”可以引導從業人員保持會計監督中的獨立性。從目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來看,大部分經營者都堅持利益至上,把利益最大化設定為終極目標,假如缺乏約束,就容易在外界誘惑下產生不道德的行為,會計假賬就是一種典型案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賴于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而會計監督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必須是不受干擾、獨立的、客觀的。“倫理為生財之道”強調“信”為處事之本,誠信不弄虛作假,客觀不有所偏頗,在內心有一根堅定的準繩,時刻以“倫理為生財之道”的道理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確保自己從業中監督職能獨立地完成。
(四)“倫理為生財之道”可以引導從業人員堅定會計立場。會計立場是指會計人員在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過程中所持的主張和處理態度,但很多陋習和行業潛規則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會計從業者的抉擇。“倫理為生財之道”強調“義”為原則之本,公平正義,義無反顧,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必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堅持客觀記錄、正確核算、信息可靠、廉潔保密,在達成廣泛共識后推動企業文化的健康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又能夠進一步深化會計倫理規范、會計職業道德,堅定從業人員的會計立場。
四、會計職業踐行“倫理為生財之道”的途徑
(一)樹立會計人員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縱觀世界十大財務丑聞,我們可以發現,事件的發生并不是由于從業者技能水平低,很大的原因是沒有堅持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因為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除了要抵制來自金錢的誘惑,還要承擔來自領導的“加工賬簿”壓力,要想堅持準則,保證工作的客觀、誠實、公正,必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而這種意識的養成主要依靠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引導和自身修養的提升。因此,在會計學歷教育階段,不僅進行專業技能教育,更要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道德倫理教育,這種教育形式不僅僅是簡單的開設會計倫理教育課程,而是在所有課程中進行“教育滲透”,通過經典案例分析、時政熱點點評、個人思考發言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素質,樹立“倫理為生財之道”的會計倫理的基本觀念。endprint
(二)正確認識“倫理為生財之道”的含義。在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要求中,主要包含“德”、“仁”、“信”、“義”四個方面的含義,“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倫理準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也是所有行業對人才選拔的最高標準。“仁”主要強調“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眾人拾柴火焰高,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現在社會需要的是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信”講究“誠于中而形于外”,以市場準則為標桿,做好監督職責,誠信有公信力。“義”要求提供的服務要優,會計定期對外提供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事實上必須是誠信會計報表。四個方面總的來講,就是有原則性、廉潔性、事業心、責任心,能夠團結同事、勇于克服困難、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等。
(三)會計人員自發形成倫理意識。會計人員自發的倫理意識是指通過對會計人員進行業務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潛移默化的形成倫理意識。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新機遇,但會計信息匱乏、資源質量不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道德素質欠佳等因素都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事實上,從會計從業人員的數量來看供大于求,但從整體素質和結構上看,又供不應求,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我們只注重會計技術的培訓,而忽略職業素質的培養。一是在每年的知識更新培訓中,增加會計職業道德的考察,考察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二是建議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定期開展會計領域的道德模范評選,并重點進行宣傳報道,弘揚一種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使其自發地形成倫理意識。
(四)會計人員被動形成倫理意識。會計人員被動形成的倫理意識是指外在環境迫使會計人員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會計倫理。一是細化法律、法規,結合會計實務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制定具體的處罰措施,加以懲戒,并定期在政府網站曝光相關企業或者責任人;二是加強社會監督,將企業的納稅信息、財務信息定期在網上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倒逼會計人員和企業經營者遵規守法,按章辦事,逐步樹立會計人員的倫理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1]許家林,楊海燕.倫理學對會計學科發展的影響研究[J].會計師,2011.2.
[2]孔艷.淺析倫理道德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意義[J].甘肅科技縱橫,2012.6.
[3]李志斌.會計行為的倫理約束[D].當代財經,2012.1.
[4]常江.論我國企業倫理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