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摘要】自莫迪政府執政以來,印度的內外政策經歷調整,外交強勢特征突出,通過與美、日等大國及地區主要國家增強互動,向外拓展發展空間和戰略影響,包括推進實施“向東行動”,經印度洋從伊朗打通亞歐內陸通道,以及聯手日本運籌“亞非發展走廊”。印度突破地緣藩籬、擴展海外戰略布局盡管有其崛起的自身動因,但針對中國的海外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將導致地區格局的復雜化并加劇中印之間的戰略競爭。
【關鍵詞】印度外交 “向東行動” 地緣擴張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1.003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印度的對外戰略對地區及全球發展與安全格局的影響日益增大。自莫迪政府執政以來,印度的內外政策經歷調整,外交強勢特征明顯,與大國和地區主要國家互動增強,極力突破傳統地緣政治藩籬,向外拓展發展空間和戰略影響。本文考察印度推進“向東行動”、從印度洋連通亞歐內陸通道、運籌“亞非發展走廊”等重大舉措,探討其對地區安全、發展和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
奉行“向東行動”戰略
印度的“向東行動”戰略是“向東看”政策的深化和擴展。“看東看”政策始于1992年,目標是加強印度與東盟國家的經濟關系。迄今25年,印度與東盟國家的關系不斷加強,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印度—東盟對話機制多達30項,包括年度峰會和7項部長級對話,對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安全、防務和文化等不同領域。印度與東盟的雙邊貿易現已突破6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目的地之一。印度1992年成為東盟的部門合作伙伴,1995年升格為全面合作伙伴,1994年加入東盟地區論壇,2005年加入東亞峰會,2012年與東盟結為戰略伙伴關系。在雙邊層面,馬來西亞、新加坡是印度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新加坡、印尼、越南是印度的主要防務與安全合作伙伴,并且,印度在南海海域從越南獲得多項油氣開采權。但從印度、東盟各自的經濟總量看,尤其與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相比,印度與東盟的貿易投資關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莫迪執政后,高調提出“向東行動”戰略,強調進一步加強與東盟的經貿關系,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10+6機制談判進程,促使印度更大程度地進入東盟市場。印度目前已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并力促加快實現與東盟在交通和信息領域的互聯互通。此外,“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機制為印度與東盟深入接觸提供了另一個平臺,印度在其中地位重要。莫迪政府強調BIMSTEC是印度實現“睦鄰優先”和“向東行動”等重要外交政策目標的天然選項,并且東盟在亞太地區安全結構中占有中心位置,能夠反映并協調更廣泛的利益。[1]
莫迪政府對“向東行動”政策有明確的定位,視其為印度與東亞及亞太地區密切接觸的跳板。與“向東看”突出印度與東盟的經貿互動相比,“向東行動”注重全方位增強印度與亞太地區的接觸,擴大印度的海外戰略利益,包括滿足對國家安全和地區安全的現實需求。[2]“向東行動”不僅將地域范圍擴大到亞太地區,并將互動領域擴展到政治、安全與防務層面;不僅強調付諸實際行動而非觀望,并且突顯了印度與整個亞太地區深入接觸的長遠戰略利益。其中,印度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提升戰略合作尤其值得關注。
印度強化與美國的戰略合作構成“向東行動”政策的重要內涵。2010年,時任美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印時就提議印度應“向東行動”,美印近年來在戰略層面的協調更解釋了印度對外戰略的大背景。美國積極鼓勵印度向亞太地區擴展影響,并與印度在“印度洋—太平洋”構想框架內加強互動,包括在南海爭端、海上安全、緬甸國內變局等問題上協調政策。2015年1月,奧巴馬總統訪印,印美聯合聲明表示:“印度的‘向東行動政策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為印度、美國及其他亞太國家提供了密切合作、強化關系的機遇。”[3]印美發表《亞太與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愿景聲明》,以確保航行和飛越自由、依據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為借口,漠視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利,共同向中方施壓。印美2017年8月簽署的《后勤交換備忘錄協定》是提升雙邊戰略合作的顯著標志,雙方授許在特定情況下可相互使用對方軍事基地。該項協定直接涉及印度歷來強調的“戰略自主權”,莫迪政府同意簽署被視為雙邊戰略關系的一大突破。作為防務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印美雙方每年舉行“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規模和復雜性不斷增大,近年又正式將日本拉入這一戰略針對性明確的防務合作機制。奧巴馬在離任前夕將印度指定為美國的“主要防務伙伴”,從而使印度得以享受美國戰略盟友的待遇。特朗普上臺后,盡管美國的國際戰略出現某些變數,“亞太再平衡”的提法也許會被放棄,但從2017年7月莫迪訪美的情況看,印美戰略關系將繼續保持發展勢頭。
日本是印度“向東行動”的重點合作對象之一,印日戰略合作近年來不斷升級,2014年9月宣布建立“特殊全球戰略伙伴關系”。印日強化安全合作互有所求,印度力求借助日本的理解和協助放大“向東行動”的成效,并利用日本的經濟技術實力促進自身的綜合國力發展;日本看重印度扼守印度洋、東西輻射馬六甲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的戰略位置,注重與印度開展海上安全合作,以確保能源運輸和海外貿易。而且,印日雙方都心照不宣地將應對中國作為密切相互關系的動因,印度近年來與日本唱和,借關切航行自由為名在南海爭端中攪局,印日聯合聲明多次直接提出南海問題,矛頭指向中國。2016年12月,莫迪訪日,日本首相安倍作為“自由開放的印—太”倡議的始作俑者,稱贊莫迪的“向東行動”與之完全合拍。2017年9月,安倍訪印,兩位領導人重申進一步協調“向東行動”和“自由開放的印—太”。從戰略層面看,印、日與美國在“印—太”構想框架內相互呼應,印日簽署民用核合作協定,兩國強化海上安全合作,日本獲準成為“馬拉巴爾”海上軍演的正式參與方,印日關系已成為亞太印度洋地區發展最快的雙邊關系之一。[4]endprint
印度和澳大利亞均是印度洋地區大國和印度洋區域聯盟的主導國家,澳大利亞也是“印太”構想的主要倡導者,是印度“向東行動”計劃的重要伙伴。莫迪2014年11月訪澳,印澳兩國簽署安全框架協議,共同強調在印度洋地區開展防務合作的重要性。海上安全合作是印澳關系的一大特色,印度和澳大利亞同為印度洋海軍論壇的參與方。[5]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深化與日、澳的安全合作的做法得到了美國的鼓勵和支持。
發展機制化三邊關系是印度“向東行動”的助推器。隨著美國2011年啟動“亞太再平衡”戰略,印度與美、日開始定期舉行三邊戰略對話,如何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維系力量均勢和確保海上安全(制衡中國的委婉說法)被列為對話的重要內容。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也存在類似對話機制。莫迪上臺后,印度不僅重新重視印美日三邊安全合作,并有意擴大到其他重要的地區國家。2015年6月,印、日、澳三國在德里舉行首輪高規格三邊對話。“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目前已成為印美日三邊機制化安全合作的象征。在可預期的將來,以上幾組三邊關系有可能轉變為由美國主導的“四邊”關系。
經印度洋打通亞歐內陸通道
開發恰巴哈爾港(Chabahar Port,下文簡稱恰港),從印度洋打通進入阿富汗、中亞及亞歐內陸的通道,是印度向外延伸戰略觸角的重大舉措。恰港位于伊朗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海岸地帶,地處阿曼灣并靠近霍爾木茲海峽,地緣戰略位置重要,是進出印度洋的海上門戶和從陸路通往阿富汗和中亞的最便捷口岸。恰港也是伊朗政府批準的自由貿易開發區。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開發恰港對印度有極大吸引力。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對立,印度無法經由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和中亞,開發恰港將使印度繞開巴基斯坦,途經伊朗打通進入中亞的戰略通道,方便從伊朗、阿富汗和中亞獲取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而且,恰港項目有助于印度最終連通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實現與俄羅斯、歐洲的互聯互通和發展對接。
印度的“恰港情結”由來已久,但開發恰港的過程一波三折。印度早在2000年便與多國簽署一項從海上連通中亞的運輸通道協議,共建以伊朗為樞紐,連接印度與伊朗、土耳其、俄羅斯和歐洲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印度時任總理瓦杰帕伊2001年訪問伊朗,明確表示印度愿投資開發恰港。2003年1月伊朗總統哈塔米訪印,印伊宣布建立雙邊戰略伙伴關系,雙方草簽了由印度投資開發恰港的協議。但隨后伊朗因秘密發展核武器的計劃曝光而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強力打壓,印度與伊朗的接觸也因來自美國的外交壓力而受阻。印度反復權衡利弊,在2006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上投票贊成制裁伊朗,導致伊朗的強烈不滿。印度加入國際制裁也使其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銳減。此后恰港計劃因受印伊關系波折和對伊國際核制裁的影響而擱置下來。2014年印度外長庫爾希德訪問德黑蘭,尋求與伊改善關系和推動港口項目談判進程,表示印度愿提供經濟援助改造恰港,印伊雙方就盡快與阿富汗簽署三方過境貿易協議達成共識。印伊關系改善為印度開發恰港鋪平了道路。[6]此外,2016年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簽署核諒解協議,美國同意有條件取消對伊制裁,也為印度推動與伊朗的港口項目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時間窗口。
印度總理莫迪和阿富汗總統加尼2016年5月同期訪伊,恰港項目出現突破性進展,印、伊、阿三方簽署多項與港口及通道建設相關的諒解備忘錄,莫迪、加尼與伊朗總統魯哈尼共同出席啟動運輸中轉走廊的三方協議簽字儀式。根據所簽協議和備忘錄,除由印度投資施工開發港口外,伊朗向印度商品進出恰港提供最惠國待遇和關稅減免,伊朗、阿富汗還同意為印度進軍中亞市場給予通道便利。一旦計劃成功實施,印度將打通以印度西海岸為起點、經伊朗連接阿富汗和中亞的跨國貿易通道。三國首腦高調評價該項目上馬,莫迪對媒體表示,與項目實施同步,三方都贊同在地區安全和海上安全等領域增強互動。[7]
協議規定,印度獲準開發恰港兩處主要泊位,并由印伊合資港口管理公司運營10年。印度投資方承諾將在一年半內投入8500萬美元啟動港口建設,包括維修舊集裝箱碼頭并新建集裝箱處理設施,工程完工后將使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從2.5萬噸增加到800萬噸。印度也承諾通過國家進出口銀行向伊朗提供1.5億美元貸款,對伊朗的基礎設施投入6.35億美元,并興建恰港工業園區。根據同時簽署的恰巴哈爾—扎黑丹(Chabahar-Zahedan)鐵路備忘錄,印度還將提供價值近4億美元的鋼材并投資16億美元修建鐵路。這段鐵路一旦竣工,向南便可接軌阿富汗邊境重鎮扎蘭季(Zaranj),經阿富汗連通中亞和里海地區。印度目前已在阿富汗境內修建從扎蘭季至迪拉姆(Dilaram)的公路段,以便并入連接中亞和中東的環形公路交通網。[8]經恰港連通阿富汗和中亞將對印度及整個地區格局帶來重要的地緣經濟和政治影響。一方面,伊朗成為印度連接阿富汗和中亞的中轉國,將極大地改善印度長期以來因印巴矛盾所處的不利環境,而巴基斯坦作為主要貿易通道的傳統優勢將受到明顯削弱。[9]并且,印度對阿富汗的戰略影響將顯著上升,抑制巴基斯坦影響阿富汗、維系對印戰略縱深的獨特地緣優勢,這一變動甚至將影響美國對阿富汗問題的戰略考量。
但恰港通道存在某些不確定因素。(一)印度投入資金的不足將阻礙項目施工進度。印度在協議中承諾多筆大額投資及提供修建配套通道設施的建材,但伊方最近抱怨稱,印度現有實際投資僅限于初期的啟動資金,投資力度遠不及伊朗發展商。[10](二)恰港及連接阿富汗和中亞的通道存在安全隱患,阿國內局勢持續不穩將嚴重影響通道的安全。2016年8月,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活動曾導致坎大哈和赫爾曼德省之間的公路被迫關閉。此外,恰港所在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也是伊朗國內反政府武裝活動頻繁的區域,2010年,恰巴哈爾一處清真寺曾遭武裝分子襲擊,造成平民傷亡。[11](三)美國特朗普政府并不打算繼續與伊朗在核問題上妥協,美伊關系將再度緊張,實施恰港項目可能再次面對美國的壓力。endprint
印日聯手推動“亞非發展走廊”
印度政府近期宣布,將與日本合作實施“亞非發展走廊”計劃。印度聯手日本共推“亞非發展走廊”,是其擴大地緣經濟與政治影響的重大步驟,將潛在地影響地區和全球的戰略格局。
莫迪政府將擴大在非洲的影響作為對外戰略的組成部分。印度在2015年舉辦首屆印非論壇峰會并發表宣言,宣布在今后5年內向非洲投資100億美元用于發展項目,并提供6億美元援助,包括設立印非發展基金。印度的投入主要在遠程教育、能力建設、技能與人力資源發展、電子商務等方面。隨著非洲的經濟增長提速,印度不斷加快擴展在非洲的市場。印度工商理事會在《非洲崛起》的報告中提出,資源、市場和經濟發展前景正在影響印度在非洲的利益,非洲已成為印度的貿易和投資目的地,印度今后數年將實現印非雙邊貿易1000億美元的目標,重點是發展電力、藥業、信息技術和服務業。[12]
日本從1993年起定期舉辦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與非洲存在加強合作的政治經濟基礎。日本對非洲的經濟興趣主要集中在交通設施出口、資源和能源開發、城市化發展等領域,并向部分非洲國家提供制造業、服務業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技能支持。安倍二度執政后,承諾日本將在2018年前向非洲投資300億美元,包括100億美元基礎設施發展資金,并在對非交往中打出“發展高質量基礎設施伙伴關系”和“擴大新興國家市場”的旗號。2013年6月,日本頒布產業振興戰略,強調占領國際基礎設施市場的制高點,在2020年將基礎設施出口翻三番,并將非洲列為擴大基礎設施出口和拓展海外市場的重點地區。[13]
在安倍2015年12月訪印期間,印日發表《2025年特殊戰略和全球伙伴關系愿景聲明》,強調協調莫迪提出的“向東行動”和安倍提出的“高質量基礎設施伙伴關系”,在印太地區建設“開放、公平和透明”的產業環境,擴展產業網絡和區域價值鏈。[14]2016年底,莫迪訪日,雙方達成進一步共識,贊同共同推動亞洲與非洲及其他地區的互聯互通,首次將“亞非發展走廊”的構想寫入聯合聲明,提出兩國聯手及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促進亞非產業走廊和交通網絡的發展。其后,由代表印度、日本和東盟的三家智庫負責起草框架文件,一些非洲國家也受邀加入討論。2017年5月23日,非洲發展銀行第52屆年會在印度舉辦,莫迪在會上正式宣布“亞非發展走廊”計劃,聲稱“印度正與美國和日本通力合作以支持非洲的發展”,印度與日本已擬定共同推動“亞非發展走廊”,并將與非洲國家保持進一步對話。[15]
根據隨后發布的《亞非發展走廊愿景文件》,“亞非發展走廊”計劃旨在促進亞非兩大增長極的可持續發展與互聯互通,推動建成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增進各方在基礎設施、制造業和互聯互通等部門的合作,滿足非洲國家對重點發展領域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需求。所涉4個重點領域包括:第一,發展援助與合作;第二,高質量基礎設施與機制互聯互通;第三,技能開發與能力建設;第四,人員交往與人力資源合作。該文件特別指出,印日兩國在項目實施中將實現優勢互補,日本為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提供先進技術和能力,印度負責提供專業性施工能力;印日兩國的私營企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共同組建合資企業和國際財團。《愿景文件》羅列了印度推動“亞非發展走廊”的有利條件,包括印非雙邊關系基礎、印度對非銀行貸款、印度企業對非影響、適用技術提供、項目實施能力、實際參與經驗等,同時也承認印度自身也是發展中國家,印非發展伙伴關系面對資金瓶頸的挑戰,但強調日本能為克服資金局限發揮補充作用。[16]負責設計框架的印方智庫還表示:“亞非發展走廊”憑借海上通道,與陸路走廊相比具有“低成本”和“低碳”優勢,運作理念強調各利益攸關方高度協商和私營企業高度參與,在此基礎上解決項目融資和利潤分配等問題;重視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標而非單純的經貿關系。[17]
為推動“亞非發展走廊”,印度政府計劃從印度東、西海岸主要港口連通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的一些節點港口,現階段較成熟的選擇包括位于亞丁灣的吉布提(Djibouti)、肯尼亞的蒙巴薩(Mombasa)、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Zanzibar)、伊朗的恰巴哈爾(Chabahar)、緬甸的實兌(Sittwe)和斯里蘭卡的亭可馬里(Trincomalee)。與運籌“亞非發展走廊”同步,印度也致力加快國內主要外貿港口的現代化改造。根據莫迪政府2016年7月正式批準的“Sagar Mala”計劃,印度將利用7500公里海岸線和貼近印度洋海上貿易通道的有利條件,對各主要港口進行現代化改造,最終形成以海港為樞紐,聯網公路、鐵路、內河和海上航運的沿海經濟區,從而推動經濟的外向型發展和可持續增長。根據印度政府公布的規劃實施細節,共包括415個項目,包括舊港現代化改造和修建新港、港口交通升級、配套工業區、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等,預計總投資為1200億美元,實施階段為2015年到2035年。[18]
“亞非發展走廊”作為印日跨地區合作的嘗試,已具備明確的政治經濟動因和基礎條件,但目前還處于規劃層次,有關細節尚未公布,具體內容仍有待明朗。然而從現狀看,與中國對非洲發展的影響相比,“亞非發展走廊”的起點較低。印度在與中國在非洲的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根據非洲發展銀行公布的數據,中國是非洲的主要貿易伙伴和進口國,占非洲國家全球出口總額的27%;中國也是非洲新開發地區投資的領頭羊,在2015~2016年度的投資總額高達384億美元(占新開發地區總投資的24%),共64個新開發地區項目。相比之下,印度在同一年度對非洲的投資總額為22億美元(占新開發地區總投資的1.3%)。日本目前在非洲的投資則更少。[19]
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
印度積極推進海外擴展戰略,這既是印度戰略崛起的內在需求和必然反映,也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存在著密切關聯。
莫迪近期在不同場合一面極力推銷“向東行動”和“亞非發展走廊”,一面與美、日等國領導人在地區互聯互通、海上安全等問題上協調立場。最近安倍訪印發表的印日聯合聲明聲稱,實施發展和互聯互通,各國須確保“以公開、透明和包容的方式,基于國際標準和負責任的債務融資操作,同時確保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法制和環境”。[20]這一提法基本上照搬印度2017年5月14日抵制“一帶一路”的官方聲明。2017年6月,莫迪與特朗普會晤后發表聯合聲明,在談及地區互聯互通時,措辭也與印度這一立場如出一轍。endprint
印度加快上馬伊朗恰港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國援建瓜達爾港是其心結所在。瓜達爾港地處恰港以東,兩地直線距離僅72公里,印度一直視瓜達爾港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一大戰略威脅,并擔心在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中被邊緣化。外界對恰港與瓜達爾港的競爭前景存在不同看法。有分析認為,從多方面看,瓜達爾港比恰港更具優勢,瓜達爾港的規劃容量、投資額和資金保障、在印度洋的節點區位,以及抵御大國地緣政治因素干擾的能力,都遠非恰港可以相比。[21]但也有觀點認為,考慮地區國家間關系、所涉國家國內安全狀況等因素,從短期看恰港可能是競爭的“勝者”。[22]然而從長遠看,阿富汗和中亞國家都將貿易通道的多樣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因此,兩大港口盡管存在競爭,但不會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
同樣,“亞非發展走廊”具有明顯的地緣戰略動因。印度媒體評論認為,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印日推動“亞非發展走廊”,反映出雙方對促進“印—太”地區航行自由的戰略共識不斷增強,并將決定性地影響這一地區的力量均勢。并且,印度既要通過“亞非發展走廊”發展跨國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促進非洲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意在壓縮中國在非洲日益增長的影響。[23]但也有分析認為,用“亞非發展走廊”比較“一帶一路”的意義不大,前者并非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并不會對“一帶一路”構成實質性挑戰。[24]
從總體上看,印度突破地緣藩籬、擴大地區戰略布局將對中國的地區和國際戰略產生重要影響。其一,印度向外拓展經濟、政治和安全空間,勢必加劇中印在地區層面的競爭。印度與中國相比雖不占優勢,但基于利益權衡和地緣戰略考慮,印度將尋求與其他大國配合以增大博弈的籌碼。莫迪政府推動的“向東行動”和“亞非發展走廊”突顯了這一趨勢。可以斷定,中印兩國在地區層面的競爭和沖突將多于協調和合作。
其二,印度的海外擴展戰略盡管有其自身動因,但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并企圖對中國的地區戰略實施反制卻是不爭的事實。印度媒體并不諱言開發恰港對瓜達爾港和中巴經濟走廊的指向,印日共推“亞非發展走廊”也不忘強調抵消中非關系發展的作用。由于中印的戰略利益存在沖突,雙方互信不足,印度“向東行動”將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增添不確定因素。
其三,印度對外擴展戰略羽翼所選方向,無論亞太印度洋地區,還是亞歐內陸或非洲,與“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區間多有重疊。印度借“向東行動”與美、日等國加強戰略合作,將對中國建設“一帶一路”構成不容忽視的戰略性挑戰。但著眼跨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也不排除中印各自推動的海外發展項目將出現某種交集。因此,盡管相互競爭不可避免,而且印度政府已對“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消極表態,但并不能排除中印在地區層面圍繞某些具體項目開展務實合作、嘗試利益對接的可能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美國‘亞太再平衡背景下的中印美三邊關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4JJD810010)
注釋
[1]Rahul Mishra, "India's Act East policy moves forward," August 19, 2017, http://www.sundayguardianlive.com/opinion/10556-india-s-act-east-policy-moves-forward.
[2]Sudhanshu Tripathi, "Why India is switching from a Look East to an Act East policy," Asia Times, June 15, 2017.
[3]Sudarshan Ramabadran, "India's Act East Policy: From ASEAN to the Pacific," May 8, 2017, http://www.southasiaathudson.org/blog/2017/5/8/indias-act-east-policy-from-asean-to-the-pacific.
[4]Madhuchanda Ghosh, "India's Strategic Convergence with Japan in the Changing Indo-Pacific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ugust 16, 2017,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indias-strategic-convergence-with-japan-in-the-changing_us_59947eeae4b00dd984e37b9e.
[5]Harsh V. Pant, "India, Japan, Australia, and the US: The Return of Asia's 'Quad'," The Diplomat, April 28, 2017, http://thediplomat.com/2017/04/india-japan-australia-and-the-us-the-return-of-asias-quad/.
[6]Radhakrishna Rao, "Will China Checkmate India on Chabahar?" http://defence.pk/threads/chabahar-vs-gwadar-port.328698/page-2.
[7]Ranjit Gupta, "Iran, India and Chabahar: Recalling the Broader Context," June 13, 2016, 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iran-india-and-chabahar-recalling-the-broader-context-5060.html.endprint
[8]Khalid Masood Khan, "Gwadar Vs Chabahar," The Nation, June 29, 2016.
[9]C. Raja Mohan, "India's Chabahar Test," Indian Express, May 23, 2016; "India and Iran: Changing the Great Game," The Diplomat, May 27, 2016, http://thediplomat.com/2016/05/india-and-iran-changing-the-great-game/.
[10]"Afghanistan asks India to expedite work on Iranian Chahbahar Port," Times of Islamabad, September 12, 2017.
[11]"India's ambition of bypassing Pakistan to enter Central Asia via Chahbahar port hangs in balance: Russian media," Times of Islamabad, September 21, 2017.
[12][13]Titli Basu, "Thinking Africa: India, Japan, and the 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 The Diplomat, June 03, 2017, http://thediplomat.com/2017/06/thinking-africa-india-japan-and-the-asia-africa-growth-corridor/.
[14]"Japan and India Vision 2025 Special 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 Working Together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Indo-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December 12, 2015, http://www.mofa.go.jp/s_sa/sw/in/page3e_000432.html.
[15]"Narendra Modi pitches 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 in bid to counter China," The Indian Express, May 24, 2017.
[16][RIS, ERIA & IDE-JETRO] 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 Vision Document, http://www.eria.org/Asia-Africa-Growth-Corridor-Document.pdf.
[17]Avinash Nair, "To counter OBOR, India and Japan propose Asia-Africa sea corridor," Indian Express, May 31, 2017.
[18][19]"Sagar Mala Proj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gar_Mala_project.
[20]Sachin Parashar, "In 'JaI' Ho mode, Modi and Abe plan Asia-Africa link to counter China," Times of India, September 15, 2017.
[21]Muhammad Daim Fazil, "5 Reasons for Gwadar Port Trump Chabahar," The Diplomat, June 9, 2016, http://thediplomat.com/2016/06/5-reasons-gwadar-port-trumps-chabahar/.
[22]"Chabahar vs Gwadar Port," August 12, 2014, http://defence.pk/threads/chabahar-vs-gwadar-port.328698/.
[23]Madhuchanda Ghosh, "India's Strategic Convergence with Japan in the Changing Indo-Pacific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ugust 16, 2017,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indias-strategic-convergence-with-japan-in-the-changing_us_59947eeae4b00dd984e37b9e.
[24]Jagannath Panda, "The 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 An India-Japan Arch in the Making?" http://isdp.eu/content/uploads/2017/08/2017-focus-asia-jagannath-panda.pdf.
責 編∕樊保玲
Abstract: Since the Modi government came into power, India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have undergone adjustments, and the diplomatic policy gets aggressive. By enhancing interaction with great powers such as the US, Japan and other majo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ndia has expanded its development space and strategic impact, including pushing forward the “eastward operation,” connecting with the inland Eurasian channel via the Indian Ocean and Iran, and joining hands with Japan in the planning of the “Asian-African Development Corridor.” Although Indias motive for rise is part of the reason why it expands overseas strategic arrangemen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it is targeted at Chinas overseas strategy—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will cause the regional pattern to be more complex and aggravate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Keywords: Indian diplomacy, "eastward operation", geo-expansion, "Belt and Road"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