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維秀
那支歌謠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老祖母的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嗎?
我記憶的源頭,總是隱約回響著這樣一個纏繞不去的蒼老聲音,它緩慢、單調,像一支被慢時光搖晃的催眠曲,撫慰了我童年的夢境: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奶奶,奶奶坐在那里捏泥人……
我知道它一定來自上古,穿越過無數重星光、夜嵐、蟲鳴、草香,帶著濃重的土腥味兒一直抵達到我奶奶的唇邊,陪伴我的父輩和同輩們,成為我們家族的傳唱。于是,我記住了從前,記住了山,記住了從前山上的那個廟。
那個廟
初見的剎那,我確信遇見了人之初那一支早已走遠的歌謠:
峰巒疊嶂的太行山南端,有一處煙火旺盛的廟宇,它坐落在群峰簇擁的中皇山上,一覽眾山,兀自逍遙。
它的姿態如一場定格的炫技,不靠山,不靠崖,整整23米高的四層樓閣僅靠八條鐵鏈就牢牢地固定在后面的巖壁上。游客云集時,鐵索即伸直,繃如弓弦。它的小名叫吊廟,屬于民間稱謂,應該和它的建筑特色有關。但是,內容畢竟大于形式,因里面供奉的是傳說中華夏的先祖女媧,所以,它堂而皇之的官名學名就顯得正統而大雅,叫媧皇閣。
近水樓臺。媧皇閣與它的三個附屬宮殿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只是整個媧皇宮景區的五大分區之一,卻得天獨厚,雨露占盡,囊括了歷朝歷代古跡之精華:北齊時代的摩崖刻經、石窟石造像、宋代的磚墻、元代的磚雕、清代的壁畫,以及歷代碑刻楹聯等,滿目琳瑯,比肩媲美。據說,北齊的摩崖刻經,是我國現存摩崖刻經中年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被譽為 “天下第一壁經群”。
從漢代時候起,涉縣人就開始為女媧建廟立像,現存的四組宮殿為南北朝和明清時期所建,共有房屋建筑135間,歷代碑刻75通。
女媧生活在一萬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據《太昊紀》記載,“女媧起于成筐之山,都于中皇之山,葬于風陵則此。”媧皇宮的主體建筑媧皇閣就位于中皇山腰,至今還保留著原始人類生活過的洞穴。
很早很早以前,屬地涉縣的人們就開始用祭祀祖先的方式紀念女媧,延續至今,在當地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廟會。從陰歷的三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歷時十五天,當地百姓傾盡所有的娛樂方式,載歌載舞,舉行古老的朝拜儀式,屆時,車水馬龍,絡繹不斷,香客云集,熱鬧非凡。后來,也就真的熱鬧出了大動靜——“女媧祭奠”活動,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爭取更大的動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媧皇閣飛檐翹角,逍遙云天。于蒼茫的云煙中沐風櫛雨,一越千年。它上承宇宙萬物的精華之氣,下靠一條九曲十八盤的彎彎山路拉拽著地面的萬千蒼生。源源不斷的朝拜者從千鄉百里迢迢趕來,不辭辛苦上山叩拜,將心中的千言萬語訴諸于手中的檀香。鐵鼎中,萬縷香火明明滅滅,裊裊升騰。人的心愿,神的心愿在群山的環抱中交流彌漫。
歌謠里的奶奶
在我的心智剛剛開化到懵懂地質疑人是從哪來的時候,奶奶就告訴我,人是泥捏的。你不見人們一洗澡,渾身的泥怎么都搓不完啊,那是一個叫做女媧的奶奶比著她自己的模樣一個個捏出來的。為什么有的俊有的丑呢?天下多少人啊,有鼻子有眼兒的,全靠一個人來捏,捏著就累了,犯困了,那些沒有用心細捏的泥人,就成丑人了。還有那些飛禽啊,走獸啊,花草啊,都是女媧用柳條沾著泥水隨意甩下變成的。
后來,翻閱資料,我才得知:女媧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神話傳說中的創世女神,她的一生有九大功績:“生萬物、補蒼天、立四極、斬黑龍、造人類、別男女、通婚姻、創笙簧、教耕稼。”無所不能的女漢子,全才一個!
媧皇宮廣場的功績園里,清晰地雕刻著女媧的所有功績。
據宋代《太平御覽》記載,女媧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六畜沒有個頭,雞亂飛,狗亂跳,牛的力氣大,動不動就伸角拱架。為了照管六畜,女媧娘娘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她讓雞司晨,狗守門,牛耕田,馬拉車,羊上山,豬臥圈。一二三四五六,清清爽爽,各司其職,該干什么干什么去,宇宙的管理者嘛,依仗的就是這份卓越!
而雕像中的女媧,則女性味十足,她身材曼妙,柔弱無骨,面含著醉人的愛意,深情地凝視著手中的小人。無數的小人們源源不斷地從她的手掌出發,歡喜萬狀地朝著人間趕路,于是,天空就飄下一條喜氣洋洋的人的河流。那些落地的小人們甩胳膊蹬腿兒,眉眼之間全是歡笑,幸福地充當著她的子民,延續著人間的煙火。
古往今來,人們把延續香火,繁衍后代當做人生的主要職責,因此,那些未能如意的百姓便把她供為始祖神,不遠萬里趕來求子,也許是屢屢應驗吧,久而久之,這里也就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敬母圣地,延嗣之所”。
女媧想得很周到,她將人間的男女分開,以保持平衡之態。她命碧霞元君和紫霞元君分別從南天和北天取來笙和簧,做成樂器,輕輕一吹會奏出美妙的音樂,世間男女聽到音樂后,會歡欣喜悅產生愛情。為了讓真正的愛結合到一起,女媧還制定了婚姻制度,讓世間有了倫常之禮,古書中如是記載:“通婚姻,別男女,立人倫。”因此,后人又奉她為高媒,即婚姻之神。即使現在,許多戀愛之中的青年男女都會到此拜上一拜,以虔誠之心,祈求一份美滿的金玉良緣。
無所不能的女媧自然是多面的。
傳說,黃帝部落的后代顓頊和炎帝部落的后代共工為維護各自的利益大動干戈,竟將撐天大柱撞成了兩截,天空被整出一個大窟窿,導致“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舟載”,一片生靈涂炭。兩個二五眼弄出了怎樣一片殘局啊,女媧不得不風塵仆仆勞作于中皇山巔,夜以繼日地煉五色石補天,耗盡所有精力,歷時七七四十九天才補好了天上的窟窿。為保牢固,她斷鰲足立四極以撐蒼天,至此,四方天地變得更加堅固,人類解除了后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大地上又呈現出太平祥瑞之象。
正當世間歌舞升平之際,不知從哪里鉆出一條惡龍,殘暴成性,到處吞食老弱,殘害生靈,女媧先是規勸,但此龍非但不理,反而變本加厲,迫使女媧挺身而出,怒斬惡龍,拯救了世間蒼生,她的英雄壯舉,贏得了眾人的贊譽,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神圣,后人尊稱她為媧皇圣。endprint
上古時期,人類還處于原始社會狀態,當時,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工具簡陋,女媧作為母系氏族社會的部落首領,心系天下蒼生,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教會人們耕種狩獵,帶領人們從采集野生果實為食,轉入農業耕種,創造了遠古的文明。
歌謠外的奶奶
我曾想,位于涉縣的中皇山與我家鄉僅隔一百多公里,走高速也就是兩個小時的車程,但過去山路阻塞,交通不便,也不知道奶奶知不知道這個地方。奶奶離世已經多年了,所有的猜測均無意義。即使在世,我告訴她我找到了她念叨中的山和廟,她能爬得動,夠得著嗎?
奶奶是生在舊時代的鄉下女人,大字不識。柴米油鹽的煙火生活外加一雙被裹過的典型小腳,便輕易地限制了她丈量人生的腳步——她的路途只有村莊那么長。奶奶常說的一句話是:朝山不如行善,拜廟不如行孝。
村人們都記得,那年寒冬一個裹雪的日子,她牽著6歲的姑姑,走進了爺爺的窮家,給三個兒子當起了后媽。大的6歲,二的5歲,小的3歲。爺爺地無一壟,沒有別的能耐,就是個扛長活的,介紹人沒有欺騙她,說,這個家雖然窮,但是窮得清白。就靠這句話,奶奶便把一個破碎的窮家頂了起來,她上敬老,下養小,紡線織布,操持了一大家子的生活。她有過多次的生育,最后活下來的只有父親和四伯。那些無緣喊她母親的子女在她的生命里瞬間閃過,她哭都來不及,就一次次奶養了人家的孩子。靠著做奶娘,做保姆的微薄收入,她讓兒子們讀書認字,成人成家。三個兒子視這個繼母為親母,娶親之后便遠走外鄉,開藥鋪,做生意,將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寄回家里。在家里的光景漸漸好起來的時候,誰知禍從天降,外鄉里鬧瘟疫,大伯和三伯竟然同時客死他鄉。她陪著兩個兒媳哭啊,哭干了眼淚。當時,兩個伯母只有二十多歲,奶奶想到她們的未來,便親自為她們說媒,兩個伯母都是風風光光從我們家里出嫁的,她們一生都把我家視為娘家,把奶奶稱作娘。多少年后,我們一直喊那兩個伯母為大娘,并順延著喊那兩個代替大伯、三伯的人為大爺。平日里來來往往的,我一直以為他倆是奶奶的干兒子。
當然,在村里,奶奶的命不是最苦的,那些早年喪母,中年喪夫,晚年喪子的悲苦之人比比皆是。奶奶也不是最能干的,那些比她能干的,能代替男人種田耕地,收谷打場,家里家外全部靠自己單挑。奶奶只是她們中極為普通的一個。
你有個這樣的奶奶嗎?盤纂,大襟兒,綁腿,小腳兒,中國式的裝扮。或者說,你爸爸,你爺爺,你祖上有過這樣的奶奶嗎?
傳說中的女媧撐起的是宇宙天下,凡間的奶奶們撐起的是茅屋小家。女媧神游在神話里,奶奶們掙扎于現實中,兩者之間本談不上關聯,但是,神話里的英雄無論多么超人、神奇,都超越不了人類的想象,英雄的愛恨情仇,精神,道義,無不是人類現實經驗的體驗。那么,女媧形象是來自于奶奶們的總和嗎?不對,不對,她的身上,寄托著無數百姓無限美好的向往,那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高度,她應該是超拔于所有普通之上的。
那山那廟
女媧,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美好想象。當時,自然環境的兇險,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給人帶來極度的不安全感,人類需要有一個君臨眾生的慈母來護佑。而母系社會的特點,就決定了女性的特殊主導地位,由此,女媧的形象誕生。
隨著人類歷史之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的進程,人類的關系不再是血緣情感關系,而轉變為物緣的依賴關系之后,女神的時代也漸漸退出,一去不返。但是,滄海桑田,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愛與生命永遠是人類的恒久主題,女媧的傳說也就在一代代生命的膜拜中,不斷獲取著嶄新的生命力,直至走向了永恒。
女媧是大地之母,她的行宮卻遠離大地,建在高高的山上。我不懂風水之說,只是覺得厚德當可載物,那些巍峨的大山們可攬林木花草,也藏走獸飛蟲,容得了普天之下所有的生靈去做它的子民,仁者何以樂山?這算是答案之一嗎?
廟站在山上,也站在奶奶們的襟懷之中。
聽聽,漫漫長夜,這又是誰在吟唱: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穿越了幾十個寒暑,翻遍了世間萬象,作為一個家族的女性傳人,我終于找到了奶奶的那座山,奶奶的那個廟。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