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捷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1]。老年人口的增加使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需求增多,傳統醫療服務與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醫養結合模式是指由具有專業資質的醫療護理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照護,形成一個兼具醫院和養老院功能的新模式[2]。但在該模式發展過程中,養老護理人才相關問題愈加凸顯,如養老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學歷水平較低、待遇相對較差、整體職業素養偏低等。針對目前養老護理人員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根據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的要求,并結合日、英、美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模式,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提出以下建議。
預計到2035年,美國85歲及以上老年人將達到1 200萬,而絕大多數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這就要求美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美國政府機構采用輔助居所員工培訓體系(Staff Training in Assisted living Residences Program,STAR)[3]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輔助生活居所是非傳統醫療機構的治療與康復服務相結合的機構,護理人員多數不具備臨床醫學知識與技能,由于員工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因此培訓流程簡單,內容通俗、明確[4]。培訓內容側重護理人員溝通與交流能力,重點教授心理學相關知識,授課地點隨意,會議、培訓機構內部課堂、實踐等方式均可進行授課指導。STAR培訓方式與理念靈活,適合年齡大、接受能力較差的護理人員。與此同時,高校人才培養方面,政府亦給予足夠的重視。老年護理課程不僅覆蓋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
英國老年護理人員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National Vocation Qualification,NVQ),將護理人員分為5個等級,通過接受正規的老年護理教育獲得受社會承認的NVQ資格,養老機構供職的護理人員大多數具備NVQ 2級護理水平。這一等級晉升制度使護理職責更加明確,也使養老護理人員擁有不斷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間。
日本取得學士學位證書的老年護理人員,可通過在崗培訓獲得職業資格認證。這一制度使得老年護理人員可通過再次教育,提高學歷水平與專業技能。日本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3%,人口老齡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5-6]。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本提倡多學科協作,給老年人提供全面的護理服務。日本高校在課程安排方面,同樣也注重多學科學習模式的構建。在校學生學習內容不僅涵蓋老年護理理論,如衰老癥狀學、老年人健康生理學、老年護理見習等,還包括相關公共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日本會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不同層次的護理人才,注重多學科合作學習,如護士、理療師、營養師等與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進行合作,對老年人進行更好的護理。多學科培養模式以及多向性培養,使護理人員對老年人能夠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
我國目前只有少數高校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培養的人才遠不足以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7-8]。按照國際公認的老人與護理人員配比標準來計算,我國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在1 000萬人左右[9-10]。目前,我國大多數院校僅開設了老年護理課程,較少涉及老年營養學、老年康復學等課程。理論與實踐不能較好地結合起來,也是護理人才缺乏的一個原因。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高質量養老護理型人才缺失等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盡快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
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將疾病治療、康復娛樂、營養保健、生活照料等相結合,突破傳統醫療照護和養老服務分離的狀態,充分利用醫院與養老機構各自的優點,切實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醫養結合要求高校培養一批高素質、精通護理理論、熟練掌握專業護理技能的年輕養老護理人員,護理過程中關注老年人的營養狀況、保健康復、精神慰藉,尊重老年人,體貼老年人,以服務的全面性、專業化和人性化護理理念保障老年人的疾病治療、生活質量,并給予重癥老年人臨終關懷。
目前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處于發展階段,結合形式單一,而且受人力資源成本的約束,職業護理人員占比不高[3]。醫養結合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督促老年人遵循醫囑、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主要服務對象是患病、失去或半失去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因此,養老護理人員需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處理老年人突發病癥能力,并能夠在處理急性重癥時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同時,應設置養老護理人員準入制度,要求養老護理人員具有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能評定證書。
老年人由于身體健康狀況及生活能力下降,易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出現精神疾病。老年人不僅需要生活方面的照料,還需要心理與精神上的滿足,有研究指出[11],將近50%的老年人因心理障礙使疾病加重甚至自殺。在老年人進行疾病治療時,給予心理疏導可提高其健康水平。因此,養老護理人員還應掌握老年人心理學相關知識,與老年人加強溝通與交流,為老年人組織文娛活動,耐心傾聽老年人的心理困惑。同時,給予處于生命末期的老年人以臨終關懷。
養老護理人員是養老機構中與老年人直接接觸的群體,我國養老護理模式尚不成熟,養老護理工作未得到社會足夠的認可與尊重,高素質護理人員較少。養老護理人員由于職業認同感較低、工作經驗不足、精神壓力大等原因,易出現虐待老年人等惡性事件。我國養老模式雖然先進,但養老從業人員水平較低,因此,應注重培養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認同感。此外,養老護理人員由于長期工作壓力較大等,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態度,降低護理水平。因此,應重視養老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
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模式目前存在護理人員學歷低、專業護理能力欠缺等問題。有研究指出,我國養老從業人員學歷水平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超過70%,本科及以上者占比不足10%[12]。因此,需對養老護理人員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提高服務水平。
我國養老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存在較大差異,在對養老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時不可采取“一刀切”形式。可借鑒英國NVQ制度,實施分層培訓,確定不同級別護理人員應掌握的操作技能與基礎知識,依據分層結果制訂培訓計劃。同時,國家應盡快出臺護理人員職稱晉升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養老機構可制訂績效考核制度,評定護理人員護理技能。
養老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服務水平具有重要影響。目前,由于養老護理人員社會地位較低,職業認同感不強。可借鑒美國STAR體系,使護理人員明確醫養結合的內涵,注重服務的人性化與科學性,并以其能夠接受的方式教授護理專業知識,將職業認同感教育貫穿于護理人員培訓全過程,使其認識到自身職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13]。與此同時,政府應提升養老護理人員社會認可程度,吸引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