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萍,張志芹,劉桂云
(德州學院,山東德州25302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脂血癥的發病率大大增加。目前公認的最有效并廣泛應用的西藥是他汀類和貝特類及煙酸類,而他汀類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肝臟損害,貝特類及煙酸類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相對于西藥來說,中藥中有降脂作用的品種多,作用機制各異,同時具有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優點。隨著中藥制劑技術不斷更新以及越來越多的學者熱衷該方面的研究,開發純天然的調血脂中藥及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很多中藥都有調節血脂的作用,如人參、決明子、大黃、澤瀉、何首烏、羅布麻、沙棘、紅花、蒲黃、山楂、銀杏葉、薤白、茵陳、絞股藍等[1]。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人參有抗疲勞、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重要的滋補品。人參的有效成分多達幾十種,但含量最多的是人參皂苷。《名醫別錄》記載人參能“通血脈”。研究證明[1],人參皂苷能明顯加速大鼠血液膽固醇和血漿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并且加快血液膽固醇的分解。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可以促進高脂血癥患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
澤瀉為常用的化濕藥,有利水、滲濕作用,作為中醫常用的調血脂藥。澤瀉中主要成分是四環三萜及其衍生物澤瀉醇類化合物。徐飛等[2]通過實驗研究表明,澤瀉醇類化合物對高脂血癥小鼠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決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蒽醌類、萘并-吡喃酮、脂肪酸類等。實驗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決明子可有效阻止血液中總膽固醇上升,從而有效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1]。
何首烏性味苦寒,具潤腸、通便、補肝益腎、補精血等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蒽醌類、二苯乙烯苷類、磷脂類、酚類和黃酮類等。何首烏的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現在蒽醌類成分具有明顯導瀉作用,從而抑制腸道對脂質的吸收,加速膽汁酸從腸道排出,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促進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從而發揮調節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3]。
羅布麻又名野麻、茶葉花、紅柳子,是一種稀有野生植物。羅布麻在我國多地區有生長。羅布麻的主要成分為總黃酮化合類(槲皮素、蕓香甙類、黃酮甙類)、有機酸類化合物等。研究表明,羅布麻能降低大鼠血清總膽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4]。
沙棘子是沙棘的果實,沙棘子中含有維生素E、類胡蘿卜素、亞油酸、黃烷酮、肌醇等多種成分。維生素E和亞油酸均可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何躍生等[5]通過對高脂血癥大鼠喂食沙棘葉提取物,實驗結果表明,沙棘葉提取物能明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明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其主要成分為黃酮類有機酸。實驗表明:黃酮類能夠明顯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
大黃味苦性寒,主要成分有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蒽醌衍生物。蒽醌衍生物通過導瀉作用促進脂類排泄,它能有效降低血液膽固醇。王志旺等實驗研究表明,大黃可改善血脂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絞股藍味苦微甘,性涼,富含活性成分七葉膽皂苷、黃酮、多糖等,通過清除血液中的多余脂肪,使血液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張妮等通過對高脂血癥大鼠研究發現,絞股藍能夠促進脂質代謝,抑制過氧化物產生,拮抗內皮素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從而降低血脂、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銀杏葉為銀杏科落葉喬木植物銀杏的干燥葉,含有甾醇、異白果雙黃酮、白果雙黃酮等成分。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證明,它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
薤白為百合植物小根蒜、藠子、長梗薤白或天藍小根蒜等的鱗莖。味辛苦,性溫。主治胸痹心痛、胸悶等。其主要含有腺苷、胸苷、揮發油等成分。實驗研究表明,瓜蔞薤白半夏湯具有調節血脂的功效,尤其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功效比較好,而且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過氧化脂質含量[6]。
紅曲性溫、味甘,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降脂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紅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現在常用的他汀類調血脂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鈣等均是體內膽固醇合成酶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紅曲及其與其他藥物組成復方對血清總膽固醇的降低有明顯療效[7]。
中藥調血脂藥物種類多,作用途徑多樣,有的是通過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吸收脂質;有的是抑制膽固醇合成,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生產,還有的是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在分子水平力求通過科學方法來分析具體中藥的哪種成分作用于細胞或分子水平的哪個靶點來發揮調血脂作用。如王春英[6]的研究表明: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簡稱二苯乙烯苷,TSG)為中藥何首烏的主要成分,通過比較TSG單體成分與含相同量TSG的何首烏總提物(有效部位)的降血脂作用,確定TSG為何首烏降血脂的藥效物質基礎,為TSG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蔣蘆荻等[8]通過對中藥對“葛根-山楂”“山楂-丹參”“丹參-何首烏”等的主要化學成分的研究表明,中藥調血脂的作用機制是通過作用于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HMG-Co A reductase)、過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型受體α(PPAR-α)、Niemann-Pick C1 like 1(NPC1L1)3個關鍵降脂靶點,協同增效。
中藥調血脂具有歷史悠久、療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等優點。為大力發展我國中藥事業,讓中醫藥更好地造福人類,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指導方針,我們應該積極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和規模發展。但目前中藥基礎研究落后,創新能力差,外界對中藥用量科學性、安全性存在質疑,加之中藥成分復雜,作用靶點多等,因此國家除了要重視中藥品種的保護,從種收、儲運、使用等方面加強規范化管理,強調中藥制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外,還應該鼓勵對中藥成分的確認和作用靶點的研究,加大這方面科研經費的投入,以得到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中藥的科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曉紅.中藥調節血脂研究概況[J].藥學實踐雜志,2007,25(2):73-77.
[2]徐飛,于慧,陸彩,等.澤瀉醇類化合物調血脂作用及分子機制的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5):451-455.
[3]梅雪,余劉勤,陳小云,等.何首烏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6,39(1):121-131.
[4]韓彥彬,楊俊峰,趙鵬,等.羅布麻茶對高脂血癥模型大鼠降血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19(9):2154-2156.
[5]何躍生,于云,曲樹明,等.沙棘葉提取物對高脂血癥大鼠的調血脂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5):144-145.
[6]王春英.何首烏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的降血脂作用與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08.
[7]王玲,吳軍林,吳清平.紅曲降血脂功能的研究及應用概況[J].食品工業科技,2014,35(8):387-389.
[8]蔣蘆荻,賀昱甦,陳茜,等.基于分子對接技術的高頻降脂藥對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2413-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