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孔運許建政(.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4;.六枝特區新窯鎮第二小學 貴州 六枝 553400)
社會各類群體為了更好地滿足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都在通過各種策略來提升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的競爭力,其中,在諸多策略中包括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那么,被現代社會賦予競爭意識的社會群體在學練武術的過程中已經沒有以往那種內在心理純正性,他們習練武術更多是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競爭力,當然,也有部分社會群體習練武術是為了強身健體,還有部分習練者是為了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但是此類社會群體前者占的比例較多后者較少。因此,本文為了更好地了解社會習武群體在習武過程中的心理現象,視其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競爭力,還是為了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并深入認知在習武過程中社會群體的心理變化因素,特以社會習武群體習武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為論題,旨在為武術在現代化社會群體中更好地開展與普及提供重要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社會習武群體心理現象意為社會群體在習武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復雜心理現象,此種心理現象對于習武者科學掌握武術技術和認知理論都能發揮重要價值和功能。基于長期的習武實踐和咨詢社會群體習武者可知,決定社會習武群體心理現象的主體因子主要表現為體能、技能和心理三個方面,而對于一名社會習武者而言,要想真正提高武術技術和理論水平除了需要在保持體能充沛的前提之下,以技術分層形式循序漸漸習練之外,還需要有穩定和較強的心理素質作為支撐。但是,在當今所有的各級各類學校和武術教育培訓機構里,武術教師和教練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注重體能和技術的培養,對于心理素質的重視一般都會在期末考試和考級、比賽等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和調節之外,其它武術教學時間基本不會對學習體能和技能過程中所存在的心理現象進行講解,他們始終認為對于習武者技術是注重之中,而對于心理現象僅做一般性提示,如習武過程中要注意力集中、心無雜念、神形合一等,對于習武者在習練體能和技能過程中其心理現象所發揮的功能如何卻很少涉及。因此,本文對社會習武群體心理現象的界定就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習武群體分個人和集體兩種表現形式,而個人和二人以上的社會群體在習武過程中的心理變動過程具有差異性,因為個人在習練武術過程中由于沒有習武參照坐標,在習練武術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和習練技術的難度而產生一種懈怠心理,此種懈怠心理是每個習武者存在的共性現象。兩人以上所形成的習武群體在習武過程中其心理變動因素完全不一,因為一旦有了參考坐標,他們在習練武術過程中就會因對方的賞識和技能水平的高度而產生一種“心理應激性”,所謂“心理應激”意為“個體在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傾向于通過整體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的多因素作用的適應過程,”此種“心理應激”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個人習武者的習練技術也能挖掘他們的潛能,當然,也可以在習武過程中讓個人所存在的問題與難點凸顯出來讓習武群體給予科學化解惑,從而促進個人和群體的習武互動和互惠意識。
社會習武群體在習武術過程中總會出現兩種心理狀態,一是如何才能將武術技術迅速提高,達到“個體希望自身具有的特點和狀態,”此種心理狀態是每個習武者必備的心理并在習練武術過程中總是能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和咨詢具有較高造詣的武術傳承人提高武術技能。但是,此種目的實現卻需要習武者時刻保持一種過程性認知,即從擇取一種技術后開始習練武術和結束之后的一段時間都要讓其與智能相互結合,就是認知自己在習練武術過程中肢體的變化、優勢與存在的不足,然后對其加以科學有效地調整。二是“對正在進行的某種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人本身并沒有覺察或毫無覺知。”此種心理狀態一般存在于缺乏抽象思維的幼兒和青少年兒童,他們需要通過在教練和教師的指引下采用重復練習才能達到的一種習武方法。但是,對于成年人而言,已經具備了抽象思維倘若不能以認知形式加以習練,就會出現無意識心理狀態,還能造成習武者形成一種機械性慣常心理,即一旦遇到武術技術學習就會機械重復,而此種方法一旦產生遷移性就會嚴重影響習武者的智力發展。
“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因受社會競爭力的影響,眾多習武者在習練武術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就是習練武術對我有何等意義,關于此類問題在學術界有一個共性認識就是強身健體和防身自衛。那么,在中西文化交融之語境下,強身健體的項目豐富多彩,防身自衛的技能也出類拔萃,對于習武者如何對其進行擇取而實現自我對武術的深刻認知是值得學術界關注的問題。通過自我實證可知,在習練武術過程中除了帶有強身健體和防身自衛的心理動因之外,更多表現為通過習武來拓展人際交際面,因為平時生活、工作等壓力較大,想通過習武來結交一些武林界的友人。當然,在習武過程中也有另一種心理動因就是想通過習武來了解中國的國學文化或者是通過國學文化來實踐武術內部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此類習武人群具有較高學識性和對民族文化具有濃厚民族情感意識,還有一種心理變動因素在于通過習武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就是從不會習武到對武術深刻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會無形之中對習武者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實踐能力。
社會習武人群在習武過程中總會思考習練武術會產生什么價值,如何快速提高實戰技能,對于武術技術怎么教授其他社會群體才能夠接受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被得到解惑就會讓習武者對武術技術產生一種濃厚的探知力,在探知武術技術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增加習武者在社會實踐空間里的生存資本。此外,這也充分說明習武群體在習武過程中因社會發展的需求性而存在著一種功力化色彩,由于此種功利化才使得他們根本無充足時間靜下心來對武術技術加以深入研習。同時,需要重點強調的是習武重在滿足教授心理是一種善念的心理動因,因為習武人群習武是為滿足武術技術的傳承效果,但是,此種心理會對習武者產生另一種心理誤區,即以傳承群體為習武的心理動因,而對自我武術蘊意的理解會有一定的阻礙。總之,不管是哪一種功力化在習武過程中都要盡量避之,因為習武是一種拋開任何雜念的無為心理現象,其需要習武者對身體技術所給予的心理感知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否則就會因功利性而影響武術技能的思考。
對于社會習武群體在習練武術過程中,最初因內容少且精神狀態好而不存在任何心理變動,從感知上對于自己所習練的武術技能也都有一個清晰的感知且在頭腦中也能形成一定的技術形象,對于個人技術的糾錯和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一旦習武時間過長且隨著習練內容的增加和強度、量度的提高,伴隨著個人和集體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弱化,此時在頭腦中就會產生一種模式意識心理,即對于個人的身體技術在習練武術過程已經無法進行感知,此種模式意識心理在習練者中間持續時間較長后就會轉變為一種思考,即練習內容是否過多和會影響技術提高等一系列問題,當然,也會思考內容習練和習練時間的問題,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切忌過多,如果安排的習練內容與習練時間不相符合就會產生一種定計劃而無計劃的習武現象。對于集體習練者而言相比個人要優越,因為在內容和時間布局上都是以個人和集體共同協商而定,一旦個體出現了心理壓力也會通過集體而得到放松,當然,在集體習武中對于個體而言將會出現各種心理現象,如技術對比心理、自我檢驗心理、互惠心理等,這些心理會對集體和個體在習武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當社會習武群體在習練過程中總會表現出兩種注意力,一種是高度注意力,主要以習練武術技術為中心,每習練一種技術都會表現出超強的注意力,此種注意力對于技術的縱向和橫向拓展具有積極作用。另一種是分散注意力,其也有兩種心理狀態,一種是習武者在習練到某種程度時因鉆牛角尖而無法自拔且會因某個技術或觀點等一直持續習練,但是,此時習武者的身體和精神已經無法滿足其習練訴求,因此,急需一種分散注意力來加以調控讓其跳出武術看武術。另一種是習武者在習練過程中因某種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自己無法全身性關注進行武術習練,此種因素很多,如在習練武術過程中突然有路人、家庭和工作等偶發干預,對于現代社會習武群體而言其為了滿足生存需要會立刻停止習練,即便是依靠意志力繼續習練,從精神上也無法全身心投入進而影響武術技術的提高,因為習武過程是需要以一種真性心靜心理狀態投入到習武過程中,只有這樣習武者的武術技術才能得到快速提高與內涵性理解。
慣常心理是指習武者經過長時間習練后所產生的一種自覺化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一旦養成將會對社會群體習武者從內心上產生一種督促。如某位習武者習武年齡在30年之久,但某天其腿部受傷醫生讓其靜養之后才能進行劇烈和相關運動,此時他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矛盾心理,即習練武術與否,意為習練腿部恐會加重,反之內心感覺像失去了一種物化,此時,他所采用的方式是通過意念并結合先前所習武的經驗和當前所擁有的教學視頻等手段進行思維性習練。另一種就是頂著受傷肢體進行半自動化習練,即在不影響受傷部位的時候進行完整技術習練,一旦某些技術對于受傷部位而無法習練時將會采取虛擬或者意念習練,這樣以來就滿足了習武者因受傷所給予的一種慣常心理。當然,如果因受傷而放棄習練特定任務將會產生另一種心理遷移現象,就是將未習練武術的任務在內心中以時間性停留,把此種停留現象遷移到自己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事項。總之,社會習武群體一旦養成一種慣常心理之后將會產生一種自動化心理督促來提高習武群體的自律意識。
社會習武群體在習練武術過程中因職業、身份的不同將會表現出多樣化的心理現象,那么,您作為武術教授者和習練者是否考慮過心理現象對于提高武術技術水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