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雯 ,楊建輝 ,陳常榮 ,李 鈺 ,羅冬妮,馮煥華
(1.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都勻 558013;2.中共都勻市委政研室,貴州 都勻 558000)
2015年9 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同年,工信部制定《大數據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提出了“互聯網+醫療”,大力支持大數據技術和產業的創新發展,這為大數據在醫療行業的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統籌部署。
大數據(Big Data)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成為社會各行業精英討論熱點之一。其最早出現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2011年6月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研究報告,在報告中提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從此大數據成為全球“網紅”[2]。大數據是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無法使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與處理的數據集合,其需要進行專業化加工處理,從而成為具備更強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多樣化信息資產。大數據具備4V的特征:體量巨大(Volume)、處理速度較快(Velocity)、數據類型多樣(Variety)以及商業價值較高(Value)[3]。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是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與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及切實貫徹黨中央與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制定的,目的是推進數據匯集和發掘,科學規范利用大數據,保障數據安全,促進我國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更好更快地建設數據強國。目前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和國家治理能力各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居全球第一,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較大的應用市場優勢。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擴大,大數據在改善民生特別是醫療衛生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利用大數據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健康服務新體系,能更好地洞察民生需求,豐富服務內容,拓寬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醫療需求,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4]。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更指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功能上的完滿狀態[5]。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人民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醫院只有2 600所,醫療機構病床8.4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0.50萬人,人均期望壽命只有35歲。我國面臨衛生資源嚴重匱乏且城鄉分布不合理,各類傳染病暴發流行等問題,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4]。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衛生事業經過幾十年的大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全國醫療衛生機構95.0萬個(含村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668.0萬人,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4.8歲,居民健康水平已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6]。但是,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疾病譜及醫學模式的改變,人民健康出現了新問題,如人口老齡化、疾病年輕化等,慢性病與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2012年,我國腫瘤、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這3種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接近700萬,占所有死亡人數的70%,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5%)和發達國家水平(約60%)[7]。70%的人有過勞死的危險,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據美國《保健事物》雜志報道:中國人腰圍增長速度將成為世界之最,肥胖人群增多,“70后”“80后”已成為癌癥青睞的對象等。因此,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現實意義,因為人民健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關系我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因素之一[1]。
每一個中國人夢想里都有一個健康夢,因為健康是生產力,健康是幸福感。2013年9月28日,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系列節目《健康中國》。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衛生投入和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健康影響綜合評價”制度有望建立。2016年8月,習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6年8月26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要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之中,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1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指出要“構建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數據庫,建設覆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計劃生育和綜合管理業務的醫療健康管理和服務大數據應用體系”。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健康醫療大數據相關政策法規、安全防護、應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適應國情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模式基本建立”,以及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大數據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應用”。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強調了大數據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互聯網+醫療”建設。這一系列頂層設計保證了大數據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應用與發展,使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從而加快了“健康中國”建設步伐[1]。
阿基米德的經典語錄——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8]。這句名言之于大數據助力“健康中國夢”的實現一點也不為過。當大數據滲透到困擾我國幾十年“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服務行業時,定會引起巨大變革,“健康中國”不再是夢。當前,我國約有近百萬家醫療機構,每年有超過80億人次的門診量,醫療健康領域每天會產生大量數據,未來健康大數據將進入醫療行業的各個領域。健康大數據將描繪一個理想化狀態:人體健康數據可通過穿戴設備或其他終端收集后自動上傳至云端數據庫,并在云端數據庫進行分析和處理,之后定期將結果發給專業人員,由專業人員給出診療或康復等方面的建議。這能大大節省醫療服務的人力與物力,并使其更專業。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大數據的應用能更好更快地服務老年人,預防老年人的潛在健康問題,改善民生。在公共健康方面,大數據也能通過收集診所和醫院提供的相關數據,并對患者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整合來完善公共健康記錄,從而使醫療機構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真正做到防治結合以及對重大疾病的預防。此外,大數據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其他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每年醫療費用總額超過2.4萬億元,但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醫療領域利用大數據每年能夠節省醫療費用近2 000億元,這將為我國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與實現全民小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8]。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醫療大健康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目前大數據應用領域中,醫療服務領域的見效最快,回報也最大。憑借大數據,醫療服務提供者不僅可以知道如何提高盈利水平和經營效率,還能找到直接增進人類福祉的途徑。這為我國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