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 蕾 ,劉學生 ,劉小川 ,陳 娜 ,王丹妮 ,汪 穎 ,孫 松
(1.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人口學資料:小華(化名),男,18歲,湖南人,大一新生,獨生子,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無疾病史和精神病史,主動咨詢,家庭經濟狀況一般。
個人成長史:小華母親原是本村幼兒園教師,與小華父親是自由戀愛,但由于家人反對二人婚姻,導致小華父母關系不和。她認為“只有將小華培養成為家族中學習好的孩子,才能證明當初選擇小華父親的正確性”,因此辭去了幼兒園工作陪小華讀初中與高中。小華母親認為“讀書能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才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包攬了小華日常生活起居事宜。小華父親是某礦山設備公司技術員,因工作需要常年出差,平時與小華的溝通交流較少。小華從小由母親一手帶大,父親自認為對他們母子二人虧欠較多,因此每次回家都會買很多東西作為補償。
精神狀態:感覺、知覺及思維未見異常,自知力完整,人格相對穩定。精神狀態欠佳,情緒比較低落,不能投入大學新生活。
身體狀態:睡眠不好,頭疼,食欲也有所下降。
社會功能:想家,每天晚上與父母打電話至深夜;哭訴,開學報到后父母返回,因想念父母在辦公室哭了一下午;與同學交流較少,QQ、微信等社交媒體不常用;對宿舍同學吸煙、打游戲等行為比較反感,認為他們虛度青春,有時間應該看看書;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但仍能堅持正常軍訓、上課。
心理測驗:小華在新生報到時由家長陪同赴我校附屬醫院做心理咨詢,被診斷為適應障礙、社交恐懼。因保密需要,相關心理測驗得分未予以透露,僅被告知該同學目前情況是適應障礙和社交恐懼,建議給予更多關注。
主訴:自報到以來感到孤獨,食欲減退,睡眠較差,注意力不集中且記憶力減退,壓力較大。
個人陳述:我一直比較聽話,但自我感覺人際關系一般,知心朋友不多,不善與人交流。除學習之外沒有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從小母親除讓在家里學習外很少做其他事情,初中、高中階段都是由母親陪讀。我每天都要和爸媽打三四個小時的電話,晚上休息較晚,第二天也沒有精力,同時也影響了同學的正常作息。
因為在這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爸媽不在身邊感覺很害怕,所以每天都要打很長時間的電話。平時很多事情都是由爸媽做好,我什么也不需要做,現在一個人什么都需要做但我不會做。
我們宿舍的同學每晚回到宿舍就一起打游戲,還有吸煙的,他們不是好學生,爸爸說過好學生是不會吸煙的。我也不知道和他們聊什么,所以我晚上回去后就在走廊里和爸媽打電話,回到宿舍就睡覺。有時候我也會洗衣服到很晚,因為不會洗衣服所以洗的比較忙,我都是宿舍里攢了一堆衣服才洗。
我高一時曾經打籃球頭部受過外傷,不太嚴重。高二曾做過心理測試、見過心理醫生,醫生說我沒問題。我開學報到時去看心理醫生是因為我想去,看看這里的心理醫生對我怎么評價。
輔導員:當事人衣著整齊,頭發亂蓬蓬,因緊張說話時磕巴,有禮貌。心理咨詢師:當事人思維比較清晰,回答問題時條理比較清楚、語調相對較低,當問到學習狀態時明顯流露出自信的表情,主動找咨詢,希望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學:當事人較為內向,膽小,與同學交流較少,只見他天天打很長時間的電話。
心理狀態評估:心理方面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失眠、頭疼、食欲下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社會功能方面主要表現為不愿與同學交流、對父母依賴較大、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受到影響。
生物因素:引起當事人問題的原因中沒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社會因素:早期生活對母親依賴較大,與父母親的依戀關系一般;與父母交流多,朋友較少,人際關系一般,社會支持系統匱乏;事件:考上大學,生活、學習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心理因素:性格內向,膽小怕事。
問題:一般心理問題(適應障礙、社交恐懼)。
依據:當事人知情意協調,個性相對穩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當事人自知力完整,擔憂自己的行為,有求治愿望,無邏輯思維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根據郭念鋒“病與非病”三原則[1],可排除精神病。
當事人有情緒低落但癥狀較輕,也無興趣缺乏、自罪、自責、自殺意念等癥狀,可排除抑郁性神經癥。當事人的低落情緒是由具體現實事件和特定處境所引起的,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心理沖突未變形、泛化,且持續時間不足一個月,可排除焦慮性神經癥。
當事人孤獨低落情緒等持續時間不足一個月,現實刺激相對很強烈,內容并未泛化,社會功能受到了較大影響,但能正常學習和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理念:幫助當事人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形成正確的信念,改善人際關系,增強適應能力。理論依據:認知行為療法理論。
當事人剛剛入校,且母親本身存在類似問題;輔導員系新入職高教專業研究生,對教育學和心理學比較了解,但是對學生管理工作不熟悉。因此,如何與當事人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本案例的重要環節。
本案例關鍵點有與精神病相鑒別、與抑郁性和焦慮性神經癥相鑒別、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明確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以合理情緒療法為主要手段對當事人進行心理咨詢。
(1)學校與家長共同做好學生適應新環境的工作。當事人與大學心理咨詢室教師建立起良好咨詢關系,每周一次進行心理咨詢。當事人與輔導員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每周一次談心談話,輔導員鼓勵當事人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學交流,爭取早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事人逐漸減少與父母通話次數及時間,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
(2)鼓勵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個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與社會其他成員的溝通與交流十分重要。該生因剛剛入校,內向的性格與陌生的環境導致其出現適應障礙,因此在短時間內不能改變其性格的情況下先改變所處的環境十分重要。通過鼓勵該生積極參加校院社團組織及相關活動,熟悉大學環境,了解大學生活,減少環境改變造成的不良影響。
(3)幫助其改變認知,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該生社交恐懼源于其母親錯誤的言論,因此通過觀念上的引導,幫助其改善人際交往現狀,在與人交流過程中體悟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最終改變以往片面的認知,形成合理的正確的人際交往觀。
當事人的生理癥狀如失眠、頭疼、食欲不振等逐漸消失,心理癥狀如情緒低落得到改善,社會功能如人際關系得到發展。當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及信念逐漸轉變,對自己的認識加深,實現了自我成長。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對其他成員所施加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及影響[2],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個體的身心發育、知識增長、智力和能力培養以及品德、個性、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教育對個體的影響可在個體行為上得到明顯的體現,正如有人說“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成功的家庭,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個不成功的家庭”[3]。
本案例的當事人從小受的家庭教育相對較差,尤其是母親的家庭教育理念頗有不妥,一味地讓孩子學習而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導致其除學習之外不會做其他事情。可以說,當事人較差的適應能力是其母親過度關注孩子,忽視生存教育的結果。此外,因當事人家庭依戀關系相對較差,長期與母親一起生活、與父親交流較少,其心理及行為上的很多問題與母親極為相似,故本人建議其母親進行心理咨詢,糾正自己的不合理心理及行為,為當事人創造一個較好的家庭環境。
認知行為療法是在認知行為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治療方法,即通過運用重建認知的方法來糾正人們不合理的信念,教給求助者解決不良行為的方法和改善不良情緒問題的基本策略。在本案例中,誘發性事件A指的是環境的變化,即當事人考上大學,離開父母一個人生活與學習;對事件的信念、看法與態度B指的是當事人對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信念、看法與態度,即父母不在身邊、一個人很孤獨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但什么也不會做;情緒及行為反應C指的是當事人低落情緒及哭訴行為。
理性情緒治療理論是認知行為療法理論的重要內容,由著名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Ellis博士于1955年提出。他的觀點是“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4],他的基礎理論是ABC人格理論,該理論強調“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間接原因,而B即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5]。
大學生心理問題有其自身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但是大部分問題是有客觀原因的,也就是說大部分心理問題的出現還是有一些誘發性事件的。環境的變化、自我認知的不足、人際關系問題等因素引起的學生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運用心理學理論與診療方法加以解決的。
本案例中,當事人心理問題的實質是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人際關系問題交叉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輔導員充分運用心理學理論去分析與辨別心理問題的性質,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悟學生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與當事人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當當事人封閉的心靈大門被打開的時候,當一縷縷陽光照射到曾經陰霾角落的時候,當一個嶄新的個體迸發出激情與活力的時候,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和從事這份職業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