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木順 劉江群
摘 要:“三樂教育”即“樂學課程”、“樂教之師”和“樂學之生”,具體說,即旨在創設適于兒童文化的樂學課程、打造一支能實施樂學教育的教師隊伍、發展一批肯學好學能學的快樂學生,從而構建一種浸潤于兒童文化的樂學體系。
關鍵詞:樂學課程;樂讀之生;樂教之師;兒童文化
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在倡導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素質教育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寓學于樂,寓教于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樹立人生志向,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樂學思想源遠流長
“樂學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在我國古代的繼最早的教育專著《禮記》中提到“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后,孔子也在《論語》中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繼孔子之后,歷代均有對“樂學教育”的思考與探索。南宋朱熹、南宋的程顥、程頤都對孔子樂教樂學思想作了繼承與發展。到了明朝,王艮對樂學作了辨證的詮釋:“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
“五四”運動后,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名家更是大力倡導“樂教”與“樂學”。陶行知批評傳統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陳鶴琴說:“我們需要兒童的‘樂干……才能學到真知識、真學問。”他認為,只有適合兒童心理發展,才能讓兒童得到了相應的快樂。
國外的“樂學教育”思想,同我國一樣歷史悠久而豐富。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就提出了“產婆術”教育思想,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教育家維多利諾認為教育要注意兒童的興趣愛好,所以他將學校設置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他的學校因此被稱為“快樂之家”;此后,夸美紐斯、杜威等人都認為要讓每個兒童獲得“明日的快樂”。
由此看來,國內外的“寓學于樂”的教育思想在各個時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我們現在探索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三樂教育”文化(“樂學課程”、“樂讀之生”、“樂教之師”),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浸潤于兒童文化的“三樂教育”
“三樂教育”:即樂讀課程、樂學之生、樂教之師的簡稱。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兒童不是小大人,他有著獨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史稱“發現兒童”理論宣告兒童文化概念的誕生。兒童是文化的產物,為一定的文化所創造。“三樂教育”是建立于兒童文化的基礎之上。
浸潤于兒童文化的“三樂教育”探究與構建是基于兒童文化,即探索樂學教育,構建樂讀課程、培育樂學之生和雕琢樂教之師的“三樂教育”文化體系。
營造樂行文化的“三樂教育”體系,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屬于自己的快樂,如著名教育家李鎮西所說,幸福快樂比優秀更重要!讓孩子們在校園里養成快樂的學習習慣,為其踏入社會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對新課程改革,“樂學”教育如何踏準時代的節奏,我們要重視并加深對兒童價值、兒童發展、兒童教育等兒童文化的研究,使兒童文化成為“三樂教育”的思想基石。有研究表明,運用“打井式”課程開發的模式,形成“三類六型”課程,有利于樂學教育的開展。“三類”即學科文化類、活動體驗類、自主構建類課程;“六型”即基礎、拓展、探究、情感、興趣、集體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分為選修課程和推送課程,藝術類、體育類和科技類特色選修程課,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由選擇。
打造樂學之生,有研究者提出“閱讀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借助書籍中的文化和文明力量,教學生做人,促學生成長,學校奮力構建“全腦閱讀訓練”和“多元閱讀活動”為載體的“大閱讀”課程體系,力求使學生六年中完成“百部經典書籍”和“百篇經典美文”為研究內容的樂讀學習。為此,瀏陽市官橋完小定期出版《三樂教育報》,成立校園小記者站,開展樂寫興趣寫作競賽等等。
三、構建“三樂教育”文化體系
“三樂教育”的目標為:構建樂讀課程、培育樂學之生和雕琢樂教之師相結合的“三樂教育”文化體系。
打造多位一體的“樂讀課程”: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創造具有特色的拓展課程。力求從“以教為中心”的課程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探索“以學為中心”的樂讀課程。同時,創造游戲的、體驗的學科活動類課程。另外,創設融通的、整合的學科綜合類課程,打破學科知識,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整合學科知識,在關注兒童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個性。
以“樂學幣”和班級優化大師管理軟件為管理載體,優化班級管理。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多元成長”和“實踐體驗”構建“樂學之生”。同時,“樂學”的實現需要打造一支“樂教之師”,讓每名從教者都做一名幸福快樂的教師。
“樂學”課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樂學教育課程主要涉及這三個部分,以學校課程、特色課程和綜合類課程為主。快樂教學課程要做到明確目標、精研文本、創新方式。在教學評價上,巧設踐行否定性評價,呵護學生的參與熱情;積極踐行延時評價,讓學生經歷快樂的“心靈掙扎”;積極踐行賞識性評價,給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
“三樂教育”的基石是有一支技能可靠的教師隊伍。如做一位幸福快樂的教師,從而心存歸屬感、獲得感和成就感;“三樂教育”的氛圍是打造樂行文化。樂學文化是在“樂學教育浸潤于兒童文化”辦學理念指引下,由樂讀課程,樂學之生,樂教之師共同造就的校園樂學文化;“三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育“樂學之生”。只有讓學生廣泛、充分地接觸閱讀材料,體驗閱讀過程,才能使學生享受閱讀和學習的快樂。
我們只有真正做到創設適于兒童文化的樂學課程、打造一支能實施樂學教育的教師隊伍、發展一批肯學好學能學的快樂學生,就一定能構建一種浸潤于兒童文化的樂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錢陽輝.樂在其中——兒童文化視野下的樂學教育[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2]虞大明.虞大明與快樂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