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夢培
2018年是別具意義的一年,改革開放迎來了四十周年。四十年波瀾壯闊,碩果累累,許昌市的環境衛生事業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10月26日河南省第二十一屆環衛工人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許昌,步入街巷,共同感受許昌環衛的發展與變化。
扛掃帚、掄大銑、推平車、搖鈴鐺,穿街走巷收垃圾,這應該是對幾十年前老一代環衛工人的記憶。而今走進許昌的大街小巷,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身著橘黃色馬甲的環衛工人,各式各樣的環衛作業車輛,整潔漂亮的壓縮式垃圾中轉站,舒適溫馨的公共廁所。干凈漂亮的市容市貌,高效便捷的機械車輛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許昌環衛事業的深刻變化。
以前環衛工作是大鍋飯,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環衛事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許昌市環衛部門先后出臺了《許昌市環衛處精細化管理標準》《許昌市環衛處精細化考核辦法》《許昌市道路精細化提升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考評辦法,明確了道路清掃、站廁管理、垃圾收運處理的作業規范,推進了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做細、做優、做靚”,實現了清掃保潔路見本色、地凈如洗,站廁管理安全作業、規范運行,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密閉收運,垃圾處置科學規范、無害處理的總體目標。
2016年10月許昌市又出臺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規《許昌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真正使許昌市的環境衛生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一大批機械車輛的投入使用,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城區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了100%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許昌市的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集清運基本全靠人工作業,機械設備僅有幾輛人力小平車。而今,走在許昌市區的主次干道,不時有各種環衛作業車輛哼唱著歡快的曲調映入我們的眼簾。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幾年來,許昌市環衛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提升環衛裝備水平,全面提升道路機械化清掃率。目前許昌市中心城區共配備大中型掃地車、高壓沖洗車、小型電動掃地車、垃圾運輸車、快速保潔車、多功能抑塵車、路面養護車等各類道路機械作業車輛411臺。一大批機械車輛的投入使用,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城區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了100%,環衛工人再不是“一個掃把一把鍬,手推小車跑斷腸”。

城區主干道每平方米的灰塵含量低于5克,次干道每平方米的灰塵含量低于10克
把地掃干凈是環衛工作的基本職責,隨著城市的改革和發展,許昌市市容環衛行業也緊跟其步伐,創新工作思路,實施精細管理。市區環衛部門不斷優化道路清掃保潔作業模式,構建了“大中型洗掃車為主、小型掃地車保潔為輔、每天定時沖洗道路”的多車聯合作業模式,持續落實人工“兩排掃、全天保潔、隨時收集”制度,實行清掃保潔“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四定”(即定路段、定人員、定標準、定獎罰)工作機制,推行人工與車輛互相配合的“二級撿拾”工作制度,加強路面動態撿拾,全力保障路面干凈整潔,做到了清掃保潔精細化、垃圾撿拾即時化。現城區主干道每平方米的灰塵含量低于5克,次干道每平方米的灰塵含量低于10克。
廁所雖小,卻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許昌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市區公廁建設,每年投入上千萬資金新建改建公廁。在公廁規劃上,編制了《許昌市環衛專項規劃》,按照“平均每平方公里3—5座”的標準進行公廁布點。針對一些道路選址難的情況,結合綠化帶進行選址,對不具備建設固定式公廁的地段設置可移動式公廁。在公廁建設上,新建公廁按照一類標準,改建公廁按照二類標準。為體現許昌歷史文化,部分公廁外觀采取漢魏風格。在公廁內設置有置物臺、洗手液、手紙盒、烘手機等人性化設施,為群眾如廁提供方便。在公廁管理上,推行“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管理,每季度開展“十星級達標公廁”評比,設立公廁地圖,推出公廁服務APP軟件,市民通過手機掃碼即可查詢周邊公廁的分布情況。
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許昌基本實現了“市區500米內有公共衛生間,步行5分鐘找到公共衛生間”的目標,滿足了群眾的如廁需求。
垃圾清掃處理工作可以說是天大的小事,它很小,小到居民群眾基本意識不到這項工作的存在;它又很大,大到能影響市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城市機能的正常運轉。很難想象,如果一個城市的垃圾一天不清理會是什么樣子?
早期市區并沒有垃圾中轉站,只是每隔一段設一處露天垃圾堆放點,這種露天的垃圾堆放點不僅不美觀,而且容易產生蚊蠅,人、車從旁邊經過,常出現灰土滿天飛的場景。而今按照市區內小型垃圾中轉站服務半徑不超過0.8km的標準改造新建壓縮式中轉站共計55座,并安裝了消殺除臭裝置,有效提高了垃圾清運效率,全面改善了中轉站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與過去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現在的垃圾清運工作,從一線環衛工到中轉站,再從中轉站把垃圾運往垃圾處理場是全程密閉運輸,不會對路面及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20世紀80年代,環衛工人推著糞車挨戶上門倒馬桶,糞水濺到身上臭烘烘,有些人一看到環衛工人就繞著走,遠遠捏起鼻子,打罵環衛工人的現象時有發生。1997年,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把每年10月26日設定為河南省環衛工人節。自此以后,環衛部門每年10月26日都要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市領導也到一線慰問環衛工人,從而在全社會樹立了尊重環衛工人勞動的良好社會風尚,促進了全市環境衛生事業的發展。
長期以來,全市環衛戰線干部職工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廣大市民的廣泛贊譽。他們冬戰嚴寒、夏戰酷暑,披星戴月、櫛風沐雨,為創建潔凈城市、打造靚麗許昌作出了突出貢獻,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許昌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推進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現如今,環境衛生已然成為許昌市的一張靚麗名片,穿梭在城市各條道路的“城市美容師”得到了市民的普遍尊重。
小衛生、大變化,透著的是新時代環衛人開拓進取、砥礪奮進的不懈追求,維護的是靚麗整潔的城鄉原野風景,鋪展開的是一幅“新環衛、新生活”的時代畫卷。
時代在前行,科技在發展,許昌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必將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作業模式,開拓工作思路,追求環衛事業再上新臺階!

按市區內小型垃圾中轉站服務半徑不超過0.8km的標準,改造新建壓縮式中轉站共計55座

全社會樹立了尊重環衛工人勞動的良好社會風尚
編后記:環衛工人,與城市道路間有著不解之緣。在我記事的那個年代,環衛工人的地位還很低,環衛工人的代名詞是“掃垃圾的”,被人罵、被人打的事也是常有發生。不過,這樣的情況很快得到了改變,在政府和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人們對環衛工人的理解和支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從“掃垃圾的”變成了“清潔工”,從“清潔工”變成“城市美容師”,這雖然只是一個稱呼上的小小變化,可是卻能讓人感受到一份尊重和肯定。再加上這幾年,環境衛生宣傳活動的不斷開展,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加強,亂扔亂拋的現象也逐漸減少,路上的砂石、灰土更是少之又少,道路比以前整潔多了,環衛工人感覺垃圾也越掃越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