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輝
(廣東省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廣州 510507)
職業院校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在各大中專院校已經實踐多年,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雖然各個院校的實踐形式不一,但參與合作各方的動因卻有著相同之處。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參與者的動因進行共性分析,可明晰目前合作過程中存在的某些現實問題。另外,通過對目前合作形式的分類和對比,明確其中的優缺點,有助于了解校企未來合作的發展方向。
職業院校的參與動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環境,主要體現在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教師實習提供崗位和場所,還有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實施模擬、仿真實訓教學甚至是生產性實訓教學,從而加強專業師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水平。第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希望引入企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參與日常教學及實訓指導,填補原有專業教師隊伍實踐能力薄弱的缺陷,通過引入的方式,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問題。第三,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學校希望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關系,定期接收企業的信息反饋,周期性地完善課程體系,保證學校的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相匹配,培養出企業所需求的職業人才,鞏固合作關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如專業建設研討會、企業調研及企業實習,都是學校接收企業信息的常用途徑。第四,提升社會聲譽,積累社會資源,校企合作既可作為學校專業建設的抓手,也可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亮點。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被各院校學習模仿,是學校提升社會聲譽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成功案例的運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關注和參與合作,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源協助學校辦學。
目前,國內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大多由職業院校主導項目的計劃、實施、監督管理以及評價的整個過程,而且學校往往是需求邀請的提出者。因此,職業院校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源發策劃者和主動受益者,具有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企業受市場經濟環境以及經營目標的限制,其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目的具有經濟性和急切性,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動因:第一是獲得人力資源,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有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如為填補“雙十一”等業務繁忙期間商品分揀、包裝作業人員的臨時空缺,待繁忙期結束后,臨時作業人員回歸原處;另一種是長期性的,即企業按照人力資源計劃,周期性招聘的一般企業員工;第二是獲得一定的智力支持,不少研究校企合作的論文都會提出這個觀點,認為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能為企業制訂項目方案,做員工培訓,或為企業解決運營中的實際問題等,但較多地受到職業院校技術水平的制約;第三是為了宣傳,合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承擔社會教育責任,彰顯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高度,以此作為公關宣傳的亮點,提高社會知名度。
目標的經濟性,決定了企業的行為首先考慮效益問題,衡量成本與收益;急切性使參與合作的企業希望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擔心太長的獲益周期不利于企業經營,適應不了急劇變化的市場。因此,合作企業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被動受益者,普遍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要維持校企合作的長久持續,參與者的利益平衡相當關鍵。目前,國內不少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持續運作,正是因為學校與企業雙方在利益問題上無法實現平衡所致。參與者在合作關系中的利益集中體現在參與動因上,其中一方的參與動因得不到滿足和實現,導致合作利益失衡,直接減弱了參與者的積極性,以及參與者對后期合作的期望值。通過利益平衡分析,可以了解國內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實施穩定性的制約因素。
利益平衡分析是通過對合作雙方的利益輸出與利益收入兩個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如果雙方的利益輸出對稱,一方輸出能轉換成另一方收入,雙方參與動因都能實現,那么該種合作關系是相對穩定的,反之則相反。
以當前較為穩定的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為例,進行利益平衡分析。學校參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利益輸出是批量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向企業提供較為廉價的人力資源,直接減低企業人力成本;利益收入是實現學生實踐教學和教師實踐能力鍛煉的目標,以及企業員工到學校短期授課、培訓、講座,直接增強師資隊伍力量。企業的利益輸出是為學校師生的實訓、實習提供崗位,提供免費授課、培訓和實訓、實習臨場指導;利益收入是人力資源的補充,以及實習補貼的成本優勢。校企合作雙方均有利益輸出與利益收入,而且一方的利益輸出剛好形成對方的利益收入,因此該合作模式是利益平衡的,雙方利益是有保證的。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校外實訓基地模式利益平衡分析圖
校企共建專業課程體系是目前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與職業院校深入開展的模式,其內容一般有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制定、教材及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學評價方法制定等。企業除了在建設過程中提供多方面咨詢外,甚至還要提供人員到學校授課。此處使用利益平衡分析方法,了解為何共建專業課程體系模式的穩定性較低。
職業院校積極鼓勵合作企業參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其設想的自身利益輸出有兩點:一是校企共同設定課程體系,由學校負責培育學生,日后可作為企業的儲備人才,完善企業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二是能為企業提供管理或技術咨詢,解決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其利益收入是課程設計合理,教學效果顯著,學生職業素質有望提升。對于合作企業而言,其預設的利益輸出是全程參與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咨詢服務,分享信息;利益收入是收納共建課程體系所培養出的素質高、技術好的實習生或畢業生,還有一定條件限制下學校提供的咨詢服務。雖然雙方都有各自預期的利益輸出與收入,但該合作模式的利益是不平衡的。該合作更多的是智力支持方面的合作,無論是學校幫助企業培養人才,企業參與課程建設,還是學校認為能給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和員工培訓,都屬于智力支持。但是,由于校企雙方智力支持能力不相稱,導致學校的輸出未能順利轉換成企業的收入,企業的輸出得不到期待的收入,雙方利益無法實現平衡。
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并沒有為企業提供咨詢和培訓的實力,實踐經驗限制了學校教師的咨詢能力,企業未能得到這項利益收入。至于企業最關心的人才儲備問題,即使在新的課程體系下,學校培養的學生素質不一定能達到企業的要求,尤其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忠誠度,企業難以把握。企業往往通過社會招聘同樣可以找到合適的員工,而無需投入資源參與校企合作換取勞動力,學生總體的可替代性較高。學校在該合作模式中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無法達到企業要求,企業的利益收入無法保障,雙方利益失去平衡,合作難以持續。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共建專業課程體系模式利益平衡分析圖
隨著實踐時間延長和經驗的積累、分享,各職業院校所實施的校企合作模式越發具有趨同性。盡管具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內容,但培養模式都大體相似,尤其是培養模式的組織形式。按照組織形式劃分培養模式類型,大致可分成三種:訂單培養模式、非定向交叉融合模式及“2+X”模式。
3.1.1 訂單培養模式
該模式是指學校根據合作企業的需求,制訂訂單培養方案,由學校單獨或與企業合作完成培養工作,最終把培養好的學生安排到訂單企業實習和工作。訂單培養模式分早訂單模式和晚訂單模式,早訂單模式是指企業在學生入學時就按照企業要求培養,即全程定向培養;而晚訂單模式是指學生完成一半或一半以上在校課程后,才分流部分學生出來進行訂單培養。
3.1.2 非定向交叉融合模式
該模式有別于訂單培養模式,不實施定向目標培養,校內學習階段融合了理論課程學習、校內模擬實訓教學以及校外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且各模式依據教學計劃呈現交叉式組合結構,某些學期的教學會以校外實踐和校內學習結合實施,體現工學結合。由于物流專業是大專業,包含的專業領域較多,如倉儲、運輸、國際貨代及快遞等。非定向交叉融合模式注重學生全面學習多方面知識,平衡發展,學生自由選擇職業方向。因此,該模式中學校往往與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合作,從而為專業教學引入更全面的企業元素。
3.1.3 “2+X”模式
該模式是指在前兩年安排學生在校內進行課程學習,第三年到企業參加實習。“X”是指實施該模式的學校會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把第三年實習時間做不同的安排。如第三年全部時間用作企業實習,稱為“2+1”。有些學校會根據不同的實習目的,把第三年分成不同階段。如謝華興等在《高職物流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一文中分享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經驗時介紹:“1/4指的是第五學期前半段,學生進入企業進行一次物流專業綜合實訓,歷時約兩個半月。3/4指的是物流綜合實訓結束后,針對那些表現優秀,有志于在合作企業發展的學生,將他們向企業管理層、重要的崗位培養,培養時間從第五學期的中后期開始,直到第六學期結束”。[1]此稱為“2+1/4+3/4”模式。
以合作深度作為考量因素區分不同類型的培養模式,更有利于分清目前各種形式的合作模式。當前,職業院校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去提升合作深度:一是邀請企業參與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企業參與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包括實習、擇業、就業;二是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企入校,實現真正的校企一體化教學。因此,基于合作深度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類,應該以課程合作緊密程度和實訓條件內化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合作深度雙維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類圖
以課程合作緊密程度和實訓條件內化程度兩個維度所區分的模式共有四種,分別是實習合作型、課程合作型、校內基地合作型以及全面合作型。實習合作型是指校企雙方僅僅在頂崗實習上進行合作,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課程合作型是指校企雙方在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及考核形式引入企業元素,共同開發,教學內容貼近企業實際,甚至把課堂搬進企業,企業員工親自授課、指導實訓,工學交替的整合模式。校內基地合作型是指校企雙方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條件學校內化程度高,學生可以在校內參與企業實踐。閆靖等在《校企合作共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一文中分享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的經驗:“實訓基地由學校提供校內場地;由尚學書局購買物流作業設備、物流管理軟件并負責運營;在實訓室的建設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由學校和企業雙方人員共同參與”。[2]全面合作型是綜合了課程合作型和校內基地合作型的優勢,校企雙方從人才培養、技術支持、項目開發等各方面全面合作,實現物力互用,人力互融,智力互補的合作關系。
目前,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未能緊貼企業實際情況,所掌握的知識基本是書本理論,研究項目也大多是教學理論研究或產業理論研究,針對企業日常作業、經營管理的案例研究甚少,導致教師在面對企業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反而需要企業員工指導,所形成的反差難以讓企業對學校的咨詢能力有更大的期待,企業合作意愿和持久度必然減弱。因此,提升實踐能力,尤其是案例研究能力,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向。職業院校只有提升自身的軟實力,保證校企雙方利益平衡,才能更好地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
在不少研究國內外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論文中都提到一個觀點,就是政府部門應該更多地介入校企合作事務,為校企合作提供咨詢、協調服務,實施更多的便利、鼓勵措施。“政府需加快制
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調節、規范和推動校企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對提供校企合作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3]校企合作要穩定健康發展,在目前的經濟政治體制下,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協調,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幫助,激發企業的積極性。
從20世紀90年代的沈陽“木蘭”模式,校企聯合辦學,共建校內工廠和實訓大樓,“校中企、企中校”模式共同培養人才,承接學生實習就業,到現在提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企業兼職教師進課堂等,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所有關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理念一直延續下來,貫穿始終。雖然經歷了經濟體制的重大變化,但職業教育從業者從未停止過對“一種實現教育與經濟建設之間‘服務’與‘依靠’關系的辦學模式”[4]的期待和訴求。職業教育體系融入企業資本是最受期待的校企合作形式。“木蘭”模式的成功,為今天的實踐提供了經驗借鑒。前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曾公開表示:“企業要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辦職業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企業的事”。[5]盡管資本融入涉及到產權和管理權問題,以及經濟環境變化等多重障礙,但將會是職業教育跨越式的探索嘗試。
積極開展多邊合作,深度融合企業元素,是未來加強職業院校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可行之道。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需要堅持職業教育理念、原則,也需要優化的生產要素投入、產出環境。現代物流產業作為目前發展最快的第三產業之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和資源需求,能為職業教育改革試驗提供寶貴的機會。實施由政府牽頭,行業指導,構建校企合作雙方利益均衡的長效機制,以特色合作模式為抓手,著重激發校企合作參與者的內在積極性,加快校企間人才及制度的融合,讓企業能參與培養人才,讓學校能協助開發技術,逐漸走向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1]謝華興,郭麗,程楠,楊冬梅.高職物流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物流技術,2013,32(9):487-490.
[2]閆靖,譚征,蔣杉杉.校企合作共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物流技術,2016,35(4):180-183.
[3]李潔.淺析高職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4):11.
[4]梁義.校企合作是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一條新路——木蘭學校聯合辦學紀實與思考[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4,(2):18-20.
[5]《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解讀[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6/22/content_2706166.htm. 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