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海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2007年,筆者參與了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合作項目的建設,以及主要面向德資企業的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建設工作。在工作中,涉及到職業教育培訓中關于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內容,從而對其所蘊涵的豐富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本文在分析、展示德國AHK模具機械工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模式的基礎上,嘗試對我院模具表面成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進行研究與實踐。
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德國推行,這一方案以能力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建構或參與建構工作的能力為主要目標。針對不同職業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是根據“培訓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出來的,每一個學習領域都針對一個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這些典型的工作任務遵循人的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由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進行序列化;并通過分析具體工作任務相關的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勞動組織、勞動工具及與其他工作任務的相互關系,從中找出符合“培訓職業”的技術知識并破譯出隱性的工作過程知識,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組織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
德國模具機械工職業培訓的教學大綱是基于2004年7月9日頒布的德國金屬行業職業培訓法規(BGBl.IS.1502)的基礎上制定的。目前,德國本土以外的AHK模具機械工教學大綱依舊借鑒沿用此教學大綱的指導意見。主要專業培養綱要是:AHK模具機械工通過經歷完整的學校與企業雙元培訓和學習,能夠具備沖壓技術、塑料成型技術、機床設備操作、測量工具使用和夾具制造的基本能力和技術系統的運用規劃能力;能夠具備裝配、操作和維護技術系統的能力。具體的專業目標如下:
(1)依據完整的工作和業務流程,對職業和生產的特定行為進行規劃、實施和評估;
(2)以團隊形式工作,在工作范圍內與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客戶進行交流;
(3)遵守標準和規范,使用技術守則和條例、數據記錄和說明、操作說明書和其它職業特定信息,包括相關英語文檔;
(4)使用現有信息和通訊系統獲取信息,在項目范圍內對訂單進行處理和制作文檔及演示;
(5)創建用于模具制造部件的計算機輔助制造程序;
(6)規劃和裝配模具制造的控制技術系統;
(7)在規劃和實施作業時,注重人體工學、經濟性和生態性等方面;
(8)借助標準、規范和規則確保產品質量,保證系統化工作不受干擾,并且致力于工作流程的持續改進;
(9)開發模具制造系統的調試程序,提交該系統,并在操作中進行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德國AHK模具機械工教學大綱只進行了概述,并未細分列出。學校可與培訓企業合作,依據大綱中的內容,自行決定教學范圍的具體方案。數學、英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以及安全技術、經濟或企業管理和生態學的觀點應當并入教學范圍中一同傳授。同時,除了本教學大綱以外,企業也有企業培訓大綱。對于企業培訓而言,教學大綱和培訓大綱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當在各個教學范圍內設計典型的教學情景時,推薦同時參考兩種大綱。所以,各個學校具有更多的設計任務以及擴展的教學任務。
德國AHK模具機械工職業工種,可以細化為3個具體的專業工作任務方向,分別是塑料成型、沖壓成形以及夾具制造;每個專業工作任務方向都有14個學習領域,對應14個典型的工作任務。然而,3個專業工作任務方向的前10個學習領域在目標描述和專業內容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區別主要是在學習領域課程中設定的學習情境不同。德國AHK模具機械工的教學范圍描述如表1。

表1 德國AHK模具機械工職業工種教學模塊分類
其中,第九個學習領域“成型模具表面的制造”,其主要專業技術內容就涉及到線切割、電火花加工、成型銑削、精密成型面測量和珩磨等。學習領域成型模具表面的制造目標描述如表2。
通過實踐專家研討會的召開,對我校的模具專業進行典型工作任務的梳理,并結合本校和本地區行業的特點,整理歸納了“模具表面成型”這一典型工作任務。
作為模具機械工職業典型的工作任務,其學習領域的主要教學范圍和內容重點如表3。

表2 學習領域“成型模具表面的制造”目標描述

表3 模具表面成型學習領域教學范圍
在整個模具機械工的14個典型工作任務中,“數控機床設備(數控銑、數控車和加工中心)制造零部件”的學習領域已經在“模具表面成型”學習領域之前完成。隨后開展的模具表面成型學習領域的學習情境是“接受已經完成成型(加工中心)加工的半成品,開始表面成型加工”的訂單任務,選擇的學習載體是“加工手機外殼體型腔零件”這一工作任務。經過典型的零件表面的精密測量、電火花加工、珩磨加工、線切割加工和表面質量檢測的多個加工任務的實施與規劃,完成模具表面成型的訂單任務。具體的學習情境設置如表4。
學習領域課程的考核與評價不同于傳統的課程,更加著重于對過程的質量控制和行為引導。在模具表面成型這一學習領域開發過程中,我們將學生整體成績分成兩部分。
首先是平時考核,由課堂表現和培訓證明組成。課堂表現主要依據《日常行為評價細則》進行評價(該細則是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培訓中心在開發學習領域課程時統一制定的,目的是為評價學生日常行為提供統一標準);培訓證明則是AHK考試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根據學生參加AHK職業工種培訓與考核所要求的內容形成的,它將記錄學生整個學習培訓階段的過程。
其次,針對模具表面成型這一學習領域的5個情境任務,分別制定評價表,主要以完成工件的質量、工作計劃的制定、團隊工作的效果等作為考核評價依據。
本課程基于德國雙元制本土化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建設標準,并參照德國AHK模具機械工大綱的內容,設計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工作中,掌握表面成型設備的操作技能;讓學生在實施日常保養和現場5S的過程中,養成規范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制定工作計劃的過程中,鍛煉工作能力和社會能力。

表4 模具表面成型學習情境概述
職業工種對職業能力的定位,能力本位模式的學習領域課程對教學內容的定向,行動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了課程的組織實施方式,這三方面包含了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工作的精髓,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模具表面成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具有借鑒意義。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47-53.
[3]高林,趙志群,等.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孫慶東,尹晨,等.基于崗位群需求的“模具零件電加工”課程改革與實踐[J].揚州: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3),57-59.
[5]周學軍,劉彥.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12),84-86.
[6]呂志梅.基于德國“學習領域”的數控應用技術專業課程方案設計研究[J].職教論壇, 2014,(1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