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強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開展廣泛深入的中國夢宣傳教育,是推動中國夢偉大實踐的重要途徑。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需要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之中。中國夢具有豐富內涵和多重維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自然不能受限于單一模式,需要根據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場景、教育條件、教育目的等各項教育要素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職業院校的中國夢宣傳教育因其教育要素的特點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中國夢教育。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職業承載,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職業理想的實現。以職業承載中國夢,是當下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化道路的轉型、生態環境的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方面能否取得實質性進步,關系著人民的幸福夢和民族的復興夢的實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無疑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使得職業教育肩負重任。
職業理想將中國夢和個人夢緊密聯系起來,是個人夢和中國夢的橋梁紐帶。中國夢既是國家民族的夢,又是每個人的夢。中國夢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個體性。而職業同樣具有社會性,承擔社會分工、促進社會協作發展,另一方面也具有個體性。職業理想是大學生理想的主要內容,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學生職業理想支持下的努力擔當。正如魯昕指出,中國夢范疇下的職業教育夢是“技術技能強國”的夢,是“全面發展”的夢,是“人人成才”的夢,是“盡展其才”的夢[1]。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既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合理結構的人力資源支持,也為職業學生提供了實現人人成才夢、人生出彩夢的機會。所以職業理想既是個人的夢想,也是立足現實通往中國夢的橋梁。
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需要職業承載,以職業夢承載中國夢體現了職業院校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針對性。中國夢有內涵的豐富性和層次性,有利益表達的廣泛性,是整體性和個體性的統一,貫穿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等。中國夢的豐富內容和多重維度使得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也具有內容、手段、形式、載體的豐富性、靈活性、多樣性。宣傳教育的實效性要求必須具有針對性。職業院校屬于應用型高校,不同于學術型高校,以職業導向為主,所以,以青年職業夢為著力點體現了職業院校的特色,有助于結合職業院校的性質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中國夢內涵的新闡釋給職業的認識偏差、職業的倦怠冷漠等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視點。
職業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一直以來,職業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著諸多困境。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失敗者的教育”“窮人教育”或“低層次教育”等偏見反映出對職業教育的不當認知。不僅社會認識有誤區,職業學校的學生也有認識偏差。缺乏學習動力、缺少明確的職業規劃,都反射出當下在職業院校以中國夢升華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步伐,并逐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現代性的困擾也隨之而來。社會各部門分工正在快速走向專業化、精細化,在生產力發生重大變革的同時社會關系卻難以在如此短期內及時調適。職業倦怠與職業冷漠現象可以說是現代化專業分工與夢想缺失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職業院校開展中國夢教育塑造學生職業理想的必要性。
中國夢燃起國人對家國前途的關切與人生出彩的激情,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現代性問題。顯然,在現代性的影響下,不少人沉浸于碎片化、機械化、程式化、個體化的現實生活,早已忘卻了夢想,變成忙碌、焦慮、空洞、孤獨的現代個體。現代性困境的突破迫切需要開展中國夢教育。中國夢的提出,將現代社會的個體拉回了承繼歷史、關注現實、放眼未來的宏大敘事中,個體不只是當下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而且是國家社會民族的一分子,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歷史進程中的一分子。中國夢的形成有自己特有的深刻文化背景、歷史積淀和現實依據[2],為學生職業理想的實現提供了新視野。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院校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的主渠道,自然應在中國夢宣傳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當前在職業院校廣泛開展的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其他形式、渠道、方法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載體具有自己的教育特點和優勢。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些活動教育形式的階段性、臨時性,能夠通過課堂這一固定場所,通過思政課程這一固定形式,具有系統性、穩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歷史和現實相銜接。同時,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下,與傳統學術型教育體系分庭抗禮的應用型教育體系正加快改革,以適應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這就要求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應用型辦學和育人特色。因此,要求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不同于學術型高校的思政課,而要注重結合職業的針對性。
以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引導職業院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引領大學生將個人夢和中國夢統一起來,將中國夢融入職業理想中,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職業理想連接著個人夢和中國夢,引導學生將中國夢融入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導向,同時以中國夢的指引為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提供目標動力。
以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引導職業院校大學生樹立職業的責任擔當。中國夢具有深刻的歷史性,具有鮮明的未來性。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體現著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的進程。幾代人為之努力的中華民族復興夢,在當下也需要大學生的責任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職業院校學生大有可為。通過思政課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使命,增強責任感。職業的責任擔當體現在職業道德的培養中,職業是承擔一定社會職能的工作,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職業的責任擔當體現在工匠精神培養中,追求技術精進;應注重引導和激勵大學生,將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理想融入自己的職業中。
以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引導職業院校大學生樹立主體意識,立足職業、勇于實踐。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本領、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中國夢內容包含和體現著每個人的夢想,中國夢的實現自然也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就是實現中國夢的參與者、實踐者,深化主體意識,從自我做起,從職業崗位做起,積極投入中國夢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