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彥華 吳曉虹(昆明醫科大學體育部 云南 昆明 65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愈來愈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對體育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是,體育場館設施的缺少直接影響到人們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而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則恰恰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教育系統所占有的體育場館比例約占全國總數的64.2%,高校體育場館則占據了3.5%。與其他單位相比,高校體育場館在質量與規模方面都表現出巨大的優勢,由此能夠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隨著體育教育體制的變革,高校體育場館的運作管理已逐步進入市場化發展軌道,面向社會開放已是必然。方今,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開放程度并不高,許多設施與器材長期處于閑置狀態,高校對此缺乏一定的管理措施。從整體角度看,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率仍然較低,這既浪費了體育場館資源,也阻礙了全民健身的正常開展。因此,在新時期要重視大眾健身需求,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程度,積極助力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本文根據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與經營發展問題,提出優化對策,以期能使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高校體育場館指的是高等院校下轄的用于滿足大學生體育教學與鍛煉需求的活動場所,它包括體育館、足球場、田徑場以及各類體育運動場地。與社會體育場館相比,高校體育場館有著顯著的特點:首先,是有限的開放時間。高校體育場館主要是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與健身需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才,若場館開放時間過久,則會對正常教學秩序產生影響,由此就會得不償失;其次,是介于盈利與非盈利之間。在消費方面,根據物品的競爭性可將其分為公共或私人物品,而介于兩者之間的特性,可將其稱為準公共物品。從體育場館的建設目的來看,可看出高校體育場館是一種準公共物品,介于盈利與非盈利之間;最后,是優越的設施資源。高校不僅擁有學歷高、業務強的教師隊伍,還擁有健全的場館設施與器材,這些資源在滿足正常教學需求后,提高合理的營銷方式為大眾提供一定的有償服務,在得到收益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當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存在嚴重的虧損現象,特別是在體育場館建設方面,資金投入過大,未能進行系統化經營,導致場館收益欠佳。體育場館的經營與高校領導的理念態度有著密切聯系。據筆者調研發現,本地諸所高校都沒有對本校體育場館進行經營,領導對場館經營不重視,在他們看來,高校體育場館是進行體育教學與開展運動會所使用的,若對外經營則會影響到學生。此外,開放經營必然會加快設施的使用壽命,場館成本由此會增加,而場館是依靠國家資金投入建設的,因此經營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我國一些高校已開始對體育場館進行經營,也建立了管理部門,但管理工作者數量龐大,并沒有專業化的經營管理人才,基本都是由高校的體育工作者或社會聘用人員兼職,他們缺乏專業的場館經營管理培訓,不知如何去對場館進行經營管理,整體隊伍素質亟待提高。此外,隊伍中真正盡職盡責的工作者太少,閑散人員卻占據了多數。
一般而言,大學生每日的上下課時間均是早八點到晚5點,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也是對應大學生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正是工作時間,他們主要的鍛煉時間集中于清晨與晚上下班后,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與社會大眾的鍛煉時間存在沖突。還有一些高校對本校教職員工進行優惠開放,這更減少了對外開放時間,對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影響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對外經營時段內,高校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現實需求。首先,高校體育場館內的項目基本都是比較熱門、利用率較高的項目,譬如足、籃、排等大球運動,亦或是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國家強項運動,而瑜伽、普拉提、舞蹈等項目許多高校體育場館都沒有開放;其次,一些人員沒有接觸過某類體育項目,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專業指導者進行指導保護,但高校體育場館并沒有任何專業的指導者進行項目指導。
我國高校體育場館基本都是有國家投資建立的,但畢竟國家資金有限,不能完全滿足高校的日常經營維護。高校體育場館若沒有企業贊助,就無法產生廣告效應,就無法形成企業化發展,資金透明度不強,高校對場館經營管理不能做到有效評估。
隨著社會進步與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身意識也開始增強,但高校體育場館僅用于教學就導致了資源浪費。面對于此,高校體育場館應適當進行對外開放經營。高校領導應改變以往傳統的陳舊觀念,不斷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場館經營模式,將場館面向社會化發展,在不對學校正常教學產生影響的情況下適當對外開放,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經濟收益,以此改善場館的常年虧損狀態。
對于社會而言,高校體育場館是供高校自己使用的,高校體育場館如果要進行社會化經營就必須強化宣傳力度。在該方面,許多高校所采用的基本是紙質廣告形式,這種宣傳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高校恰恰忽視了傳媒的效果,譬如電視廣告、廣播等,均是受眾廣的良好手段。高校應加強社區宣傳,對周邊居民進行優惠,定期舉行學生與居民的體育活動,加強與社區的聯系。高校要經常組織社會調查,知曉大眾的體育需求與想法,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宣傳。高校也要及時了解社會體育場館的宣傳方式,積極學習并借鑒。此外,高校也要針對不同消費人群使用不同的宣傳方式,進一步加大場館資源的宣傳度,譬如通過互聯網來公布場館開放時間與收費標準,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場館在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大眾前來健身,最大程度挖掘潛在消費者。
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者均是由本校體育教師或社會聘用人員兼職,他們盡管在本專業非常專業,但對經營管理知識卻了解甚少,高校若想經營管理好體育場館,就必須聘請專業的全職經營管理人才。在該方面,高校既可通過社會招聘,也可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培養培訓。高校要引進具有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對現有人員進行職業化培訓,強化管理,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能力。
高校體育場館主要用于日常體育教學與各項運動會,使用率較高,一般與對外經營的時間存在沖突。鑒于此,高校應合理規劃并安排經營時間。在時間上,由于高校的上課時間與大眾的工作時間處于一致,大眾的鍛煉時間也會選擇在清晨與晚上,而此時間段內的體育場館工作人員也在休息,因此高校應合理安排場館工作人員的作休時間,將其工作時間改為倒班制,增加開館時間,并將體育課適當集中在一起。寒暑假、長假、雙休日高校體育場館學生的使用頻率較少,在該時間內可增加向大眾的開放時間。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由此使場館得到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高校體育場館的體育項目基本都是傳統體育項目,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鍛煉需求,女士喜愛的舞蹈、瑜伽、普拉提,男士喜愛的攀巖,許多高校體育場館都沒有配套設施,體育項目種類少,對大眾的吸引性不強。鑒于此,高校應適當增加體育項目類型,既能吸引社會大眾,也在一定程度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活動。當然,進行體育鍛煉必然會存在一定危險,高校要為體育項目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對練習者進行專業指導,在鍛煉中指出其問題,避免出現傷害。
我國大多數高校體育場館均是由國家投入建立的,但畢竟國家資金有限,無法保證場館的正常經營與維護。高校應增加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共同經營體育場館,逐步使體育場館市場化。上述所談到的培養經營管理人才、豐富體育項目都離不開資金支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良好合作能夠更好地利用資金進行場館建設與經營,并且在資金流動方面也會趨向于透明化。此外,高校與企業合作必定會有專業的財務進行管理,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到經營效果。與高校相比,企業在經營方面顯然更加專業,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場館經營。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與日俱增,需要在閑暇時間通過體育運動來放松自己,高校體育場館作為社會公共資源,除了滿足師生日常教學健身所需之外,也要抓住機會,將高校體育場館更好地經營起來,讓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為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貢獻一份力量,為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的鍛煉場地。為了實現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的最大化與良性經營,高校應積極探索體育場館的經營策略,在實踐中探索出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經營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識與能力,為鍛煉人群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從而使高校體育場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