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勝 蔡其飛 謝 超(江漢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校園足球實施以來,我們的理解、認識在不斷上升,國家也逐步提升了校園足球的地位,并以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改革。校園足球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直到現今,對校足該怎樣實現其目標、任務,國內教育界、體育界專家的觀點仍舊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各界在形成、認識上無法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促其發展。
校足發展自從2015年上升到國家戰略之后,其發展勢頭可謂闊步向前,大步推進。截止2017年,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已經超過2萬所,提前完成校足發展十三五規劃之一。保守估計,在全國有百萬的青少年走進球場,享受足球的樂趣。足球逐漸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和生活習慣,慢慢融入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為他們健康體質的塑造提供強有力支撐。
我國政府構筑校足發展平臺,從2009年開始啟動,發展到2015年2萬所學校,其間政府部門從競技足球、職業足球的角度出發,管理部門的指導思想主要是以培養足球后備人才出發,在先普及的基礎上,再選拔優秀的足球后備人才,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后備人才培養的體教機制的社會化發展。其發展模式以運動為主,育人為輔。經歷十二五校園足球的發展,大家逐漸認識到足球首先要回歸教育,作為青少年成長的教育手段,要先育人,再來考慮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針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不斷下降的問題,校園足球在教育部門主導下提出了以塑造全體青少年強健體魄為核心的新發展目標,發展模式則以育人為主,踢球為輔。
足球青訓是足球發展中一個必然的產物。世界各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在發展足球的過程中,將青訓作為衡量其俱樂部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支撐。從國家足球運動水平視角,青訓是決定一個國家足球運動水平和該項運動可持續發展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百度搜索,輸入校園足球關鍵詞,我們發現有關校園足球的媒體報道宣傳,基本上也都圍繞著校足的青訓而展開,評價,衡量校園足球的發展水平,似乎需要圍繞青少年的競賽成績和青訓成果而展開。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部門針對校長、體育師資有關校園足球發展的培訓內容也都圍繞著足球活動的開展、競賽組織、青訓工作等方面組織實施,可見基層學校主抓青訓,最起碼可以在校足的評比,檢查中讓上級主管部門看到學校開展校園足球取得的成績,也讓校園足球專項經費投入收到實效;其次,在短時間內通過青訓的突擊、強化手段達到的一定效果(競賽成績)通過媒體報道,也可以為團體或個體彰顯其在校足發展中的政績、功績等;并且能夠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因此,近年來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普遍以競賽、青訓工作為主,足球進課堂為輔。
教育部及各基層教育主管部門為中小學校開展足球活動進課堂制訂了有指導意義的大綱、教材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收效甚微。通過對對2016年、2017年參加武漢市中小學校足球師資進修班的部分體育教師進行調查和訪談,發現其原因之一就是對足球進課堂的價值效果理解上的歧義。我們的教育模式仍存在灌輸現象,將足球作為一項技能“教會”青少年學生;教學的過程以單個技術動作的“教”為主,青少年被動“接受”。在這個過程里,教學強化的是青少年對某個足球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典型的案例就是某些地區、學校推行的足球操、中考足球單個技術項目(運球繞桿、顛球、踢準、射門等)的比拼等。如此,我們只能理解為應試教育模式在我們的基礎體育教育中無孔不入。
其次,寓教于樂的育人模式彰顯不夠。足球其本質就是一項娛樂游戲,通過其游戲,競賽使參與者樂在其中。有了“樂”的前提,才有參與者的可能,然后才是融入其教育思想、理念,最后鍛造其參與者的體魄、品質等。足球的精髓就是讓青少年自發地去 “玩足球”,在玩中與球建立起認識;在玩中對球產生興趣;在玩中理解球的游戲規律;在玩中破解球對人的制約;在玩中樹立起為人處世的原則等。如此,足球教學的模式應是運用足球游戲促其青少年認識足球,培養足球娛樂的興趣;結合不同年齡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科學地引導他們參與足球教學比賽;讓他們在教學比賽的實踐中掌握踢球的方法、手段;這種足球技能的傳授是在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的欲望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其身體運動系統中,其感知與記憶是自覺的、終身的。
以英法為代表的足球強國的校園足球發展也經歷過足球與教育“育人”的困惑。在職業足球與教育爭奪青訓人才的過程中,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足球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及內容,首要的任務是服務于教育,為教育培養全面的人的目標而釋放足球的教化功能。一旦足球阻礙了教育對個體的發展,則停止其個體在足球領域的學習,讓其回歸到基本教育中。因此,在幼兒教育 (2-6歲)、初等教育(6-12歲)過程中,足球雖然是這些國家學校體育的主要教育內容之一,但其目的僅僅是培養幼兒、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使其養成運動的習慣。所以如何教會青少年自己玩足球是他們教學的核心。大多數青少年在體育教學中,能夠自覺地體驗、享受足球游戲過程,他們的教學目標就達到了。
至于足球專項技能教學,在青少年十二歲前這些國家的學校體育教學中則很少或者基本未涉及到。玩足球的過程就是一個興趣培養的過程,有了興趣,才能刺激青少年長久地參與此項運動;對足球的熱愛、自信心由此就能夠逐步建立。至于青少年能否向足球職業化方向發展,學校教育的原則是不加以干涉、引導的;一旦某些青少年個體因為青訓,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學校會聯合青訓機構、家長等進行干涉,甚至停止青少年參加青訓;青訓機構也不鼓勵及支持青少年放棄學業而專注于足球訓練。
青訓的實質是國家,政府,社會通過某種形式為青少年參與社會體育搭建一個公益性平臺,青少年有權利免費進入到這個平臺中發展自己,不論這個青少年會不會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在德國,就有規定政府財政或州財政買斷青訓的公益性服務,由俱樂部免費指導青少年踢球。而英國、西班牙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職業俱樂部必須為青少年踢球搭建公益性平臺,如免費提供場地、器材、不同級別的教練等資源。另外,在青訓的中高級階段(13-16歲),這些國家的青訓機構會針對每個參加青訓個體作出科學的評估,判斷分析其個體的足球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能力,為不適應職業足球發展的青少年提前做好二次職業生涯規劃準備。對于沒能注冊的青少年,學校、青訓機構、俱樂部有義務和責任幫助他們重新回歸到各級學校里,繼續接受教育,最終也能讓他們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上述國家實施的青訓制度、措施都是將國家的教育育人理念先植入到青訓中里,再談培養職業足球運動員。實質上我們的校足青訓發展方向不也是希望能夠做到如此嗎?
一直以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適應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有用之才。廣義上教育應盡量剔除其社會的功利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賦予個體的人盡其才的愿望,而其核心就是育人。
要讓青少年在學校操場里都動起來,中小學校校長正確的育人價值觀,體育教師具備應有的符合教育內在規律的教育、教學育人理念是校足育人的基本保障。圍繞基本保障的評價工作,我們強調學校的校長應摒棄以學校校足球隊為核心建設的功利性教育模式,突出評價學校全體學生參與足球活動的過程;對基層學校體育教師的評價要突出教師在實施足球課堂教學中調動全班的學生參與足球活動主觀能動性(興趣、愛好培養)的能力素質;對好的基層體育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看他能否帶校足球隊,能否挖掘多少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苗子,而是以教師通過足球教學對學校全體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能力的培養效果為主體。
青訓應該是在國家、社會主導的情況下以公益性的形式去發展,而不是任由資本市場去操控。由此,在幼兒、小學階段(3—12歲)的青訓工作采取政府相關部門以某種公益性招標的形式,吸納專業的足球青訓培訓機構實施;實施的原則是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少年全部能夠免費享受踢球的權利,及參與者運動的時間應控制在周末、正常的節假日等;實施的青訓內容仍舊是圍繞著幼兒、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足球興趣的培養為主。
初中、高中階段(13-15歲,16-18歲)的青訓工作應由政府專業部門(體育部門、地方足協等)主導,職業俱樂部必須參與并以公益性與市場性相結合的形式來實施。這里的公益性要體現在此年齡段(13-15歲)青少年踢球所需要的費用仍舊是免費,參與者參與青訓的時間、次數、青訓內容可適當控制,但仍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學校有責任從教育育人的角度提醒,建議或停止某些教育發展不均衡青少年的青訓,避免涸澤而漁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