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楊海峰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學風即學習的風氣,學風是高職院校辦學思想、治學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學風建設是切實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職院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激勵即激發鼓勵,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學風建設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良性動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在學生需要獲得滿足的同時,實現高職院校優良學風的建設。
隨著高職招生規模的擴大,高職生源質量不斷下降,生源渠道復雜,質量參差不齊,綜合素質較本科院校差距較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一些學生自我約束管理能力差,遲到曠課,課上玩手機、睡覺、打游戲,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對本專業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興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動力不足,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良好的教風是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根本。教師只有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精神,才能擔當教書育人的重任。然而,有些教師一方面一味抱怨學生素質低、難管難教,沒有去深入了解學生,發掘學生的優點和強項,另一方面也沒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管理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
一些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把關注點放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招生就業上,對學風建設重視不夠。部分高職院校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未能與行業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有些高職院校缺乏規范有效的管理機制,如教學質量考核、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與激勵機制、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機制,對學生畢業要求過低,監管過松,使得不良學風蔓延。
激勵就是創設滿足個體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其工作動機,使之產生為實現組織目標和自身目標而努力的特定行為[1]。激發相應的動機,產生為滿足需要而努力的行為,最后才能實現組織目標和自身目標的統一。有研究顯示,人的潛力在缺乏激勵時只能發揮20%~30%,而在良好的環境下,可發揮80%~90%[2]。激勵屬于管理心理學范疇,西方管理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激勵這一領域產生了很多重要理論,主要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赫爾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這些理論為教育管理者從激勵視角研究高職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激勵符合當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風建設中的激勵機制,從本質上講,就是要將學習目標與學生需要結合起來,在使學生需要獲得滿足的同時,實現學風建設目標。建立學風建設激勵機制,就是學校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良性動機,引導學生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過程。其主要功能是促進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與優良學風所倡導的趨于一致,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要使學生產生高職院校所希望的行為和價值觀,就應該制訂一套完整的學風建設激勵機制,使其成為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教育手段。實踐證明,優良學風的建設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管理,激勵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激勵機制來建設優良學風在加強高職學風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緊緊圍繞育人目標,從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不同需要出發,綜合運用目標激勵、榜樣激勵、獎懲激勵、情感激勵和競爭激勵等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和優化學風建設的激勵機制。
目標激勵是指通過設置適當的目標,激發學生的動機,指導學生的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標確立應切合實際,切忌空洞浮夸,只有科學、合理的目標才能有效激勵個體行為。高職院校應幫助和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樹立不同的學習目標。如入學伊始,大學新生表現出各種不適應,一些學生少了高考壓力,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往往出現過度放縱的言行,或是表現出迷惘,無心學習。一些學生對專業了解不深,對以后擇業和就業感覺希望渺茫,產生厭學心理。因此,開學伊始,學校要做好新生專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通過座談、講座等形式邀請資深專業教師或已畢業、發展較好的校友代表進行有效引導,使新生了解本專業的專業特色、學習方法、社會價值及就業前景,樹立其學習專業知識的信心,激發其學習興趣。
榜樣激勵就是用先進人物的優秀品德激勵、感染、影響受教育者,使之形成優良的學習品德。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示范作用會影響和帶動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自覺抓緊學習,促進其學業進步和良好學風的形成。高職院校實施榜樣激勵的具體措施如下。
3.2.1 通過輿論宣傳,激發學習動力 學校可設立學風建設宣傳欄,介紹優秀學生事跡,定期組織優秀學生代表進行學習經驗的交流、匯報,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使優良的學風得到弘揚,在校園中發揮正能量的作用。
3.2.2 介紹先進校友,明確學習目標 不同專業都會有優秀的畢業生在本行業中表現突出,發展良好。高職院校可定期邀請優秀校友以報告或座談等形式向同專業學生介紹以往學習體會、工作情況,通過這種真實的、具體的成功典型的推介,能夠產生說服力,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信心,明確目標。
3.2.3 發揮學生干部帶頭作用,做出良好表率 在校風建設中,加強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加強對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的考核,重視其學業成績的提高,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風氣,努力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提高學生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對于有遲到、曠課、不及格或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的學生干部要及早進行教育,屢教不改者應取消其職務,以免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
3.2.4 強化教風建設,以教風帶學風 教師對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是最直接的,身教勝于言教,良好的師德教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鉆研業務知識,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根據行業企業和學生需要,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備好課,上好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
獎懲激勵是指通過獎勵或懲罰手段,認同、贊揚并扶持激勵對象的積極行為,否定乃至消除激勵對象的消極行為的過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高職學風建設中,要從學生思想活躍且自尊心強的特點出發,恰當運用獎懲手段,促進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在學風建設過程中,運用獎懲機制來激勵學生,激發學習的動力,警示或懲戒不良行為。在各種學習評比、競賽活動中,如能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運用得當,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鼓勵先進學生、促進落后學生有積極影響。對于有不良行為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懲戒,在糾正不良行為的同時,要積極引導其改過自新,重新努力,同時還要在其他學生中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情感激勵是指通過一定形式和途徑,對激勵客體的情感發生影響,從而使其煥發內在精神力量的過程。與有形的物質相比,無形的情感所產生的激勵作用更為持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3]。因此,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學校、教師要注重情感投資,善于抓住學生心理,積極采取恰當方式,與學生加強情感交流,真正成為學生思想上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要尊重學生自我實現和個性發展的權利,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用真心換真心,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同時,教師要正確對待問題學生,不嘲諷訓斥,而要耐心傾聽、積極教育,幫助他們排解煩惱。此外,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培養他們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壓力,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班主任、輔導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及心理波動,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和貧困學生要多交流溝通,積極引導,使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競爭激勵是行為激勵法的一種,堅持以優勝劣汰為原則,使組織活動具有某種集體強化的自覺機制。當前來自學業、評獎、就業等方面的競爭十分激烈,正是由于這些競爭的存在,才使學生有壓力感、危機感和緊迫感。為不使自己落后或被淘汰,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學習、奮發進取。正是這種由壓力向動力的轉變,才使學校始終充滿活力和朝氣。同時競爭激勵機制的引入客觀上要求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來維護競爭的公正、公平。學習方面,突出對考試環節的管理,嚴把成績評定關,嚴肅考試紀律,端正考風;在評優方面,堅持做到評選條件、程序、名額、結果的公開,確保評優的公正性;在就業方面,堅持優生優薦、擇優錄用原則,規范就業行為,以此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育人環境。
綜上所述,激勵機制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工作具有深遠意義,高職院校應充分重視學風建設中激勵機制的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具有長效性、可操作性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實現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同時,開創高職院校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