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麗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茖W校,貴州 都勻 558013)
臨床檢驗基礎是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內容涉及人體體液檢測的各項實驗內容和疾病指征,是系統掌握醫學檢驗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我校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專業臨床檢驗基礎課程內容多、課時有限,學生在大一便開始學習該課程。此時,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掌握不足,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教師如何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并掌握專業知識,成為教學的首要難題。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將病例分析法引入臨床檢驗基礎課堂教學中,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情況體現了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臨床檢驗基礎知識點繁多且枯燥,課堂教學如果采用“填鴨式”教學法,不斷給學生灌輸大量知識,學生注意力就會分散。筆者發現,同一班級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知識接受程度不同。有些學生接受能力強,有些則一般。如何使學生對課堂的反應更積極、對課程更有興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筆者采用病例分析法,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每堂課后必留思考題供學生課外完成,于下一次課上公布答案。
臨床檢驗基礎知識點繁多,在每章節知識點講授完后,用病例將各知識點串聯總結,能幫助學生系統且牢固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在講授血液學一般檢驗內容時,因其包含項目眾多,如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白細胞形態檢查等。因此,筆者引入病例分析法,引導學生對此章節知識點進行系統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現有一名患者到醫院看病,臨床醫生病歷書寫如下:女性,32歲,面色蒼白,有偏食的習慣,最近有頭暈、乏力等表現。提問:請問醫生會初步懷疑患者存在何種疾病,需要患者做哪些檢查?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隨機點名回答。學生認為該患者可能存在貧血癥狀,為印證初步判斷,患者需要做的檢查有:WBC、DC、RBC、HB、PLT及患者外周血細胞形態觀察。如此,以病例為基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分析知識點,加強了記憶,為下一步檢驗流程的學習做了鋪墊。
在臨床檢驗基礎的每一個章節,教師帶領學生,由檢驗申請單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檢驗流程。以腦脊液檢驗為例,教師舉例:如果醫生懷疑患者患腦膜炎,應該做哪些實驗室檢查來幫助診斷?學生討論得出需要做腦脊液檢查。教師繼續提問:腦脊液采集的最佳部位是何處,需要采集幾管標本,臨床檢驗需要第幾管標本用于檢驗,具體如何操作?學生回答:腦脊液最佳采集部位為腰椎,共需采3管,臨床檢驗使用第三管進行腦脊液的外觀檢查、蛋白質和葡萄糖檢查以及有形成分的檢查。如此,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學生明確自己所學為何用,該怎么用,進一步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掌握。這種由淺入深、從簡到難的過程既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最終實現知識內化[1]。
臨床檢驗基礎實踐性強,但卻不能只重視實踐操作,不僅要求學生能讀懂檢驗報告,還能夠提供針對檢查項目的咨詢服務,包括對結果的解釋和為進一步的檢查提供建議[2]。檢驗結果作為醫生診斷的依據,是疾病治療的前提。審核檢驗結果是每一名檢驗技師都應掌握的重要技能。在教學中,筆者常常引入病例分析法,讓學生在獲得檢驗結果的基礎上做出初步的診斷分析。例如,教師提問:某患者,男性,30歲,由于腹瀉、發熱前來就診。醫生提出糞便檢查的申請。實驗室檢查結果為:鏡下可見WBC:++/HP,RBC:+/HP,吞噬細胞:+++/HP。提問:該患者可能存在何種疾???學生經過思考分析該檢驗結果,得出患者很可能患了細菌性痢疾的結論,此結論符合患者糞便實驗室檢查結果。學生在進行思考分析的同時,也獲得了成就感,既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又提升了自信心,教學效果較好。
臨床檢驗基礎作為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其他專業知識的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在課程教學中大量運用病例分析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為培養優秀的醫學檢驗專業人才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