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川 陳新 李灝 解星宇(.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文法學院 遼寧 盤錦 ;.沈陽建筑大學 遼寧 沈陽 068;.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 沈陽 06;.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 沈陽 06)
學校體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大眾體育(即社區大眾體育)的普及與發展恰好也為學校體育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與資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提高自身身心健康、充分享受生活已成為其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標。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減少疾病,而且還可以促進家庭、社會的和諧。國務院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指出:“各種國有體育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利用率。”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營造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乃至今后,全民健身運動將成為提高我國各族人民身心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資源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區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基本條件。然而,學校體育資源“閑置”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不足”并存的矛盾日趨突顯。因此,研究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優勢互補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及實施的可行性。
雖然學校體育不斷發展,國家對其投入也隨之改善,但仍然存在配套缺失、資源閑置、使用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而在全民健身方面,全民健身運動的有效開展極大促進了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但對于我國國情而言,龐大的人口基數拉低了平均值,并且南北方、東西部的體育資源配比非常不均衡,發達地區的總量遠遠超出了欠發達地區,社會指導員數量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也影響了社區大眾健身資源的發展。全民健身意識的增強導致了國民對體育設施需求量的猛增,而全民健身工程的開展最大的難題就在于缺乏足夠的器材場地。截止到2016年,全國各類體育場地數量已達120萬個,人均場地面積也達到1.6平方米,但對于我國的國土面積和總人口來說,無非是杯水車薪。從總量上還尚顯不足,難以達到群眾的內心需要。同時,從社區大眾健身資源的種類來看,其目前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徑為主,其他種類非常少,主要包括單杠、雙杠、秋千、懸空扭、翹翹板、梅花樁、太空漫步踏板等,主要以心肺功能訓練和力量訓練為主,兼具趣味性和科學性,部分滿足了人們的健身需要,尤其是中老年人。眾所周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所需要的鍛煉需求各有差異,而社區大眾健身資源面對的群體不僅僅是中老年人群,青年群體甚至兒童群體也是需要被關注的。然后受到經費和場地的局限,社區提供的健身服務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學校的體育資源要面向公眾開放,將高端大氣的體育場館和品種繁多的體育健身器材,在合理的時間段內面向社會群眾開放,滿足各層次社區居民的最低健身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數眾多,加大了對體育器械的使用程度,其磨損程度加大。因此,也為體育器材日后的維護提出了難題,部分社區已經出現了體育健身路徑的破壞現象,但也有個別的老舊社區沒有健身場所和設施。此外,社區大眾健身資源離不開專業的體育指導人員的悉心指導。當前,很多社區居民進行的體育鍛煉項目、運動負荷、運動量、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間歇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多數社區居民難以達到滿意的鍛煉效果,體質改善進度緩慢。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源于我國社區大眾的健身沒有得到科學的指導,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匱乏。按照人口比例計算,我國應至少擁有25.2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但真正具備資質并通過考試合格的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僅有15萬人,平均每1萬人才擁有1名具備資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其結果可想而知。
全民健身計劃的頒布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于指導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國家體制機制不健全、經費投入不足、政策落地情況堪憂等原因,造成很多地區的社區大眾健身資源嚴重不足。在政策紅利的支持下,學校體育資源逐漸豐富,體育場地設施數量逐年攀升,但在特定的時間段(沒課、假期)存在嚴重的閑置現象。因此,學校如果合理運用自己的校內體育資源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的話,不僅可以提高學校體育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將學校優勢、文化特色等向附近社區居民傳遞,以收獲廣泛的好評。
自全民健身計劃頒布以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跟進,使得全民健身事業飛速發展。在國家政策中多次明確提出要有關部門將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開放或優惠開放,同時提供優質的健身指導服務,但無論中央和地方,對于政府政策的執行力度都是有待加強的。因為相關文件中并無強制性規定,因此,在政策落地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可以機動的空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學校體育資源占全國總量的近70%,而真正意義上做到對外開放的不足30%。所以,提高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是實現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的首要任務,主要通過理解學校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制定合理的實施細則和方案,科學運用制度、章程和反饋、監督,從宏觀上實現二者互補。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學校體育資源主要用于開展基礎性體育教學,其目的在于讓在校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培養鍛煉意識,促進身體發育。因此,學校體育資源具有一定的競技性,且成本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較高。而國家投資建設的全民健身設施則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徑為主,大多占地不多,簡單易建,方便群眾。但全民健身路徑中的器材,如小籃板、乒乓球臺等在功能上和規格上都與學校體育資源中的器材有著明顯的不同。
學校體育資源和社區體育資源的投入主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導致了資源使用過程中矛盾的產生。在我國,學校體育資源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和體育基金等幾個方面,其中,財政撥款最為主要,來自教育部門的財政占比達到90%以上,此外,還包括邵逸夫基金、田家炳基金也對體育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的社會貢獻。反觀社區大眾健身資源,其資金投入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和地方財政以及體育彩票公益金的部分收入。因此,學校體育資源的投入主體和社區大眾健身資源的投入主體是不同的,主體的不同導致了使用目的的不一致,即公益性和利益之間的沖突凸顯。
學校的目的在于教書育人,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保障則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問題,如若將學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則勢必會打破原有的封閉式教學管理模式,對于學校的安全來說則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考驗。而學校對于體育設施的維護經費短缺,高昂的成本給學校體育資源對外開放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學校更愿意采用封閉式管理,導致學校體育資源沒有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形成良性的互補機制。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主管部門是教育行政部門,而社區體育的主要任務是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全面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其主管部門是相對應的體育行政部門。學校在這過程中難以拿出格外的精力去管理體育對外開放的事務,包括場地的分配、人員的配備、醫療衛生的保障等。社會層面并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使學校體育資源和社區大眾健身資源能夠良好的進行互補,這都是管理機制的問題。
《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國字號政策法規中多次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聯系,二者的相互促進才能使全民健身得以深入開展。到傳統的思想認為,學校體育的管理范疇僅僅只是校園內的教學,學校的資源只歸自己所有。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學校的體育資源使不對外開放的,也有的學校只搞形式主義,以應對檢查。
學校體育資源對外開放無形之中增加了學校體育設施維護的成本,而學校每年的經費是有限的,面對這額外的支出無從應對。即使,免費開放或低收費開放,其所的費用也難以負擔維護、保養費用,這其中還不包括大型器材的耗損、更換和場地使用等方面。
實現體育資源與社區大眾健身資源的互補是一項惠民舉措,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近年來,學校惡性案件時有發生,學校的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將學校體育資源向社區大眾開放,無疑會增加更多的安全問題,包括學校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而在體育運動中難免會產生肢體碰撞,如果居民與居民或學生與居民發生沖突,一定會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得不償失。
我國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既能夠進一步推動學校全方位發展,又能夠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幵展,滿足群眾需求,提高國家體育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學校、社區體育設施的共享能夠有效地打破學校體育的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學校教育得以延伸。學校本身置身于社區領域,學校體育也同樣不可推卸地承擔著公共社會學的職能,需要在微觀層面開發學校體育、公共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聯系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