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jiān)督,就要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融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努力實現(xiàn)黨內政治生態(tài)風清氣正。”1947年劉鄧大軍按照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所體現(xiàn)的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嚴明的政治紀律、嚴格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作風以及劉伯承、鄧小平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的精神風范,對于今天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一、注重理想信念培育,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魂魄
1947年,解放戰(zhàn)爭進入第二年,在敵強我弱態(tài)勢尚未根本改變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總攬全局、運籌帷幄,做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在外線殲敵的戰(zhàn)略決策。在事關戰(zhàn)爭全局的轉折關頭,劉鄧大軍堅決執(zhí)行中央戰(zhàn)略決策,以顧全大局、勇于擔當?shù)墨I身精神和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在華東野戰(zhàn)軍和太岳兵團配合下,采取無后方千里躍進的獨特進攻方式,揮師南下,直插大別山區(qū),吹響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嘹亮號角。
劉鄧大軍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為什么能夠勇挑歷史重擔呢?這首先源于劉鄧大軍是一支理想崇高而又信念堅定的部隊。劉伯承、鄧小平都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為了革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家。劉鄧大軍是經歷了長期考驗、身經百戰(zhàn)的理想信念堅定的隊伍。他們經歷了長征的洗禮和抗戰(zhàn)的錘煉,對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有著強烈的渴望,是一支久經考驗的、具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隊伍。劉伯承、鄧小平等高級指戰(zhàn)員嚴格自律、率先垂范,帶動劉鄧大軍堅定信念、堅守高地。當時,前有黃泛區(qū)、汝河、淮河等天險,后有國民黨的追兵,但是他們憑借著解放全中國、解救貧困老百姓的理想信念,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通過運用正確的方針策略,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下實現(xiàn)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勝利,最終取得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黨的建設要以堅持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黨的歷史表明,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就要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注重理想信念培育,以理想信念培育來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魂魄。厚植黨內政治文化土壤,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學懂弄通做實,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二、強化紀律建設,確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規(guī)矩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實施大規(guī)模無后方作戰(zhàn),面臨著一些戰(zhàn)士是北方人、對南方山地作戰(zhàn)不適應的實際困難,面臨著外有國民黨重兵圍堵、內又缺衣少食的現(xiàn)實問題,行軍打仗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重重困難,劉鄧大軍堅決服從中央命令,堅決維護中央的權威,為黨中央分憂解難,毅然作出“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的決定。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qū)后,面對國民黨派重兵對中原地區(qū)進行圍剿的復雜局勢,劉伯承、鄧小平教育指戰(zhàn)員說:“我們多背些敵人,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拖住敵人幾個旅,就能使山東、陜北的兄弟部隊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面對困難,劉鄧大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和現(xiàn)實的困難,而是這些困難對我們革命事業(yè)的大局有什么樣的影響。鄧小平還經常鼓勵大家說:“我們現(xiàn)在在大別山啃骨頭,其他戰(zhàn)場的兄弟部隊就可以開始‘吃肉。我們的骨頭越硬,兄弟部隊消滅的敵人就越多,革命的勝利就越大。”隨著形勢的變化,劉鄧大軍收到中央指示,根據(jù)實際情況適時轉出大別山,此時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qū)已經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但是劉鄧大軍從大局出發(fā),從整個中原戰(zhàn)局出發(fā),維護大局利益,選擇在大別山地區(qū)多堅持一段時間,以給另外兩軍提供特別休整的時間。
挺進大別山后,群眾對于大軍心存疑慮。為此,劉伯承、鄧小平專門召開嚴肅紀律大會,規(guī)定了“約法三章”:槍打老百姓者,槍斃;掠奪財物者,槍斃;強奸婦女者,槍斃。要求所有干部、戰(zhàn)士互相監(jiān)督,嚴格執(zhí)行。“約法三章”公布不久,野戰(zhàn)軍警衛(wèi)團四連副連長私拿了商店里的一捆粉條等物品,正好被執(zhí)法小組撞見。為嚴肅軍紀,下午召開公審大會,槍斃了這位副連長。這件事在全軍和群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嚴肅了黨的群眾紀律,整肅了干部作風,教育了廣大戰(zhàn)士。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紀律教育,強化紀律執(zhí)行,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習慣在受監(jiān)督和約束的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建設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必須強化紀律建設,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當年劉鄧大軍打破本位主義,不搞山頭主義,顧全大局,服從中央,保證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實施和戰(zhàn)爭勝利。劉鄧大軍體現(xiàn)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是堅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我們當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當前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強化紀律建設,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堅持宗旨意識作為政治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黨的歷史表明,沒有堅定的政治意識和紀律觀念,宗旨意識和群眾路線就會流于形式甚至成為一句空話。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最核心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強化“四個意識”,政治意識是起點,看齊意識是落腳點。堅持“四個服從”,最根本的是全黨服從中央,必須向中央看齊,向核心看齊,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看齊,時刻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織密紀律之網,立好黨內政治文化的規(guī)矩,這是建設好黨內政治文化的前提。endprint
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鑄造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利器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區(qū)后,決定抓住有利時機,立即分遣部隊,實施戰(zhàn)略展開,迅速搶占大別山中心地區(qū)。在實施戰(zhàn)略展開的過程中,部隊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跟部隊不適應山地、水田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不強,群眾還沒有發(fā)動起來,給養(yǎng)困難有關,但主要還是因為部分同志對建立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意義和艱苦性認識不足。根據(jù)這種情況,劉伯承、鄧小平在河南光山磚橋文氏祠召開旅以上干部會議,鄧小平嚴厲地指出:越是在困難的時候,高級干部越要以身作則,鼓勵部隊堅決勇敢地殲滅敵人。鄧小平要求,所有高級指揮員必須帶頭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必須把部隊紀律當作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會議結束后,部隊在領導干部帶頭下,紛紛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劉鄧大軍創(chuàng)建了穩(wěn)固的大別山解放區(qū),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偉大戰(zhàn)略任務。
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的重要途徑。誠懇深入的組織生活是黨的組織優(yōu)勢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組織發(fā)展壯大的強大法寶。劉鄧大軍在遇到復雜問題和內部矛盾時通常都能及時認真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通過自我凈化來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黨內批評不僅具有嚴肅性、深入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經常性、輻射性的優(yōu)點,成為劉鄧大軍的隱形銳利“武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黨的建設要堅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用好組織這個重要載體,把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抓手,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黨的歷史表明,把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就要堅持自我解剖、認真整改、從諫如流、敢于直言,講黨性不講私情,講真理不講面子。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各級黨組織就要暢通民主渠道,敢于正視、深刻剖析、主動改正自身的缺點錯誤,對同志的缺點錯誤敢于較真、敢于批評,幫助改進。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章賦予每名共產黨員的權利和義務,是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抓手,要站在黨性原則立場上看待批評,積極參與批評,正確對待批評,批評不是為了打擊人,也不是為了使人“難堪”,而是通過自我解剖、及時整改問題,嚴肅認真提意見,幫助有問題的黨員同志實現(xiàn)共同進步,批評的出發(fā)點、立足點都是為了幫助同志的進步成長和黨的健康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鑄造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利器,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鮮明特色。
四、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樹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標桿
在千里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為了尋找渡淮河的最佳地點,劉伯承深夜親自拿著竹竿測探水情,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詮釋了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理想敢于犧牲的精神特質,為建設黨內優(yōu)良政治文化樹立了標桿。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創(chuàng)造了土改的“大別山經驗”,充分地發(fā)動了群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得以重建和恢復,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站住了腳。
劉鄧大軍之所以能成功千里挺進大別山,不僅靠制度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而且靠劉伯承、鄧小平指戰(zhàn)員的人格力量,靠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以上率下。這是對忠誠和奉獻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黨內優(yōu)秀政治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既要不斷解放和發(fā)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也要以黨內政治文化帶動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不斷激發(fā)社會活力。劉鄧大軍的優(yōu)秀組織文化和優(yōu)良工作作風,是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共產黨人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其背后是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的文化積淀,是忠誠、干凈、擔當?shù)纳鷦颖磉_。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抓住“關鍵少數(shù)”,堅持“三嚴三實”,堅持民主集中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jiān)督,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黨的歷史表明,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中堅力量。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帶頭踐行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成為無聲的命令、強大的感召,就能讓下級黨組織看到榜樣,讓黨員、干部看到希望,讓人民群眾看到信心。領導干部切實增強民主意識,發(fā)揚民主作風,接受人民監(jiān)督,當好人民公仆,就能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一件偉大的歷史事件,被毛澤東稱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這個“偉大的歷史轉折”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重溫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既要緬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更要學習劉鄧大軍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堅定的擔當精神,從這段歷史中汲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大轉折、大手筆來自于領導干部的大胸懷、心中的大格局。學習黨史、國史重在資政育人,為政以德講政治、正心修身求理想,錘煉品格學風范。這是一種自我革命精神,也是一種組織文化;是一種政治品格,也是一種政治能力。這正是劉鄧大軍成功之所在,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精髓之所在。
(作者:大別山干部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