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俄門”暴露出的美國政治惡斗,到夏洛茨維爾市種族沖突、拉斯維加斯和得州的槍擊案等顯示出的美國社會族裔、階級等矛盾的激化,美國社會有點亂。美國人的思想在變得混亂。首先,美國民眾的國家認同意識在降低。聯邦政府本身應對國內外嚴重危機遲緩乏力,對州利益要么忽視要么損害的現象在累積。在氣候變化、醫保、控槍等諸多重大議題上,各州實際上各行其是,聯邦政府本身脆弱和功能紊亂,嚴重損害州利益,甚至有些州的政客喊出了脫離聯邦的聲音。因此,美國國內當前普遍出現對其國父群體的道德譴責,繼而疏離其建國理念的現象愈來愈多,獨立宣言、聯邦憲法等奠定該國秩序的基石性文件因與華盛頓、杰斐遜等開國者奴隸主身份的聯系而被認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對其合法性的質疑也在日漸增多。缺乏對國父群體的應有尊重與對現有聯邦體制失望情緒的累積,導致美國民眾國家認同意識的漸趨迷失。其次,美國民眾的身份認同意識在降低。傳統上說,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是基于種族、宗教、習俗,“美國人”身份認同標準的關鍵,是看是不是合格的“洛克人”。“洛克人”指的是信奉自由主義和憲政民主的人,這些主張是美國政治的指導理念。“洛克人”這一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根本標準已經被相當多的民眾所漠視,他們更多是以族裔、性別來界定自己的身份,這更加劇了塑造一個強有力國家認同的難度。第三,美國政策精英群體構建的“美國敘事”可信度在降低。該群體堅信美國是“山巔之城”,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不僅優越,而且普世適用,其意識形態全球化擴散是美國天然的“使命”。不過,冷戰后近30年美國內政外交實踐帶來的現實是:美國自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層面全方位的深刻撕裂,以及世界因美國強力卷入而爆發的沖突性事件在增多。
(來源:《環球時報》2017年11月1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