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張雷
【摘 要】本文論述中國夢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教學設計,提出通過歷史、現實、未來的維度,實現知識點的有機結合、有機滲透,推進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并采用專題式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將中國夢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
【關鍵詞】中國夢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61-0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通過教育教學,讓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從而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國夢的形成發展既內含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也體現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將中國夢內容融入“概論課”之中,不斷創新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方法,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的提升。
一、中國夢融入“概論課”教學設計的內容思考
中國夢融入“概論課”不是內容的簡單“嵌入”,而是通過歷史、現實、未來的維度,實現知識點的有機結合、有機滲透,推進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
(一)中國夢融入第一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在本章講授中國夢時,可以結合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尤其是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論述,指出社會理想和個人夢想的實現是有著歷史發展規律性和必然性的。中國夢是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理想的“當代中國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目標。中國夢作為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是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時代旗幟,也是向世人宣告中國“走什么路”的莊嚴宣示。中國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的關注,最終落腳人民的幸福,有機地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整體愿景和個人命運結合起來。也正是中國夢繼承、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才能成為凝聚中國人的“旗幟”。以歷史為縱軸,以時代為背景,如此才會豐富中國夢的理論厚度,學生會對中國夢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二)中國夢融入第二、三、四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第三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利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論述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實際,依靠工農大眾,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過程中,實現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建立了新中國,為中國夢實現奠定了基礎。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學習,學生可以清楚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從而認清中國夢與“美國夢”等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同時,講清楚中國夢不是虛幻的夢,而是發展的夢,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立足中國國情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認識到民族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后,要實現國家富強就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國,實現中國夢;認識到中國夢是扎根中國的夢想,是民族自立自強實現獨立的夢想。
(三)中國夢融入第五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五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通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等學習,可以加深對中國夢程度和水平的理解,也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同時,學生只有科學把握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才能對中國國情學會判斷和準確把握,也就能在對比中國夢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夢想時能實事求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四)中國夢融入第六、七、八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六章“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第七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講授以上章節課程時,可以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五位一體”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課程教學。實現中國夢,發展是基礎。中國夢要贏得老百姓的認同,成為凝聚億萬華人的精神紐帶就必須以實實在在的發展作為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布局謀篇,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中國夢是發展夢,通過發展實現國家的富強,通過發展實現個人出彩的機會。
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在講解中國夢實現途徑時,應結合當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著力就黨領導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行闡釋。要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明白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必然選擇,故步自封,思想僵化,最終會喪失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是進行時,中國夢實現要有保障,如果不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不知道“為什改”“為誰改”“怎么改”等,中國夢就會成為空想夢,人民也最終不會認同中國夢。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大型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中的講解,采用情景代入式教學,引領學生置身宏大的時代背景,聚焦一個個改革重點,破解一個個改革難題,分析一個個改革舉措,分享一個個改革實惠,讓學生明白全面深化改革的“然”和“所以然”。
(五)中國夢融入第九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九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中國夢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當然也是香港、澳門同胞和海峽兩岸人民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堅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共進”;兩岸之所以能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共同的美好夢想,植根于兩岸同胞本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透過近代歷史煙云可知,兩岸同胞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而從兩岸發展現狀來看,必須清楚地看到,臺灣的前途系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章講解中國夢時,應結合香港“占中”“港獨”等時事,結合臺灣當局的倒行逆施等情況,深刻闡明“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深刻闡明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因此,在講授中國夢時,應從中華民族自古注重統一、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當今世界發展大勢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等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祖國統一的理解,從而更加理性地分辨是非,奮發圖強,為實現國家統一富強而奮斗。endprint
(六)中國夢融入第十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還要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本章教學中一是講清楚中國夢是和平發展之夢;二是講清楚中國夢與世界夢的關系。中國夢為世界感知當代中國開啟了一扇大門。讓中國夢與世界夢交相輝映,在謀求本國發展的同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夢賦予了世界意義。從世界夢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出發,講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夢。基于歷史唯物論正確看待中國夢與世界夢的辯證關系,中國是世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夢是世界夢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夢屬于中國,同樣屬于世界。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兩者的融合走向全球“命運共同體”。在本章節教學時,應將“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時事知識轉化為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形象地加深中國作為負責任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必將為和平發展的世界夢貢獻積極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方案越來越受到更多的國家認同,中國故事越來越多地為更多國家喜歡傾聽。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推動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底氣和豪氣。
(七)中國夢融入第十一、二章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第十一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在講授統一戰線內容時,結合中國夢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充分論述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廣西作為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區內高校應結合民族政策、廣西“兩大建成”“三個生態”建設;雙核驅動、“三區”統籌等區情內容融入教學,使得學生直觀感受到中國夢為民族地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內容講授時,可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軍90周年時系列講話,讓學生深刻明白只有強大的國防才會有家國安寧,只有一支聽黨指揮的人民軍隊才能應對復雜形勢。中國夢的實現只有強軍夢的保障才會實現,也才能為世界和平發展的世界夢做出貢獻。
第十二章將黨的領導內容作為全書的結尾,既表明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的位置,也表明黨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中國夢是一個偉大的夢想,要實現就必須有一個能夠凝聚各種力量的領導核心。這一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要通過對黨的發展歷史的論述,實現中國夢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通過黨不斷注重自我建設、自我革新、自我凈化,論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實現中國夢。
二、中國夢融入“概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
(一)專題式教學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體現出黨的理論的系統性、科學性,只有對知識點尤其是關鍵知識點進行深刻的、透徹的理論闡釋和教學講解,學生才會內心信服。結合中國夢的知識要點,可以通過專題式教學,既把重點問題突出,分析透徹,又使學生接受大量教學信息時,增強教學感染力。如可以結合《將改革進行到底》《大國外交》《永遠在路上》等政論片就全面深化改革、建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黨的建設等系統學習,形象化地加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要走什么路,舉什么旗,以什么精神狀態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專題式教學的優點體現于教學內容的主題集中,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學習。為了實現專題教學的積極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必須“專”教學內容,“精”教學內容,要實現專題內容和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和交融,從而才能不在失去課程“綱”的作用前提下實現教學內容的有序、有度、有機的擴充。
(二)現場教學法。紙上學來終覺淺,課堂的理論教學只有和實踐結合,讓學生置身場景才會增強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和認同。作為廣西高校,在進行“五位一體”建設中可以結合北部灣火熱的建設場景、結合廣西在貫徹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實踐活動、結合廣西各民族團結和諧奮進實現民族團結的局面等,帶領學生走進北部灣港口、走進現代農業和科技產業園現場、走進壯族、瑤族等同胞家中,如此,學生看到一景、接觸到一物、聽到一事,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加深認識,就會對中國夢何以能成為億萬中國人的精神力量加深認識。
現場教學的優點體現于教學的直觀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直接感受教學內容。現場教學不是“游山玩水”“賞景看景”,而是要將中國夢等內容巧妙地“植入”情景之中,這樣學生才會明白當下中國發生著什么,才會明白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才會明白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在選擇現場教學點時有所對比、有所權衡、有所提煉,才能不斷提高現場教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有效接受程度。
(三)網絡教學法。網絡時代,知識傳播呈現便捷、裂變、泛在和海量信息等特點。為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采取網絡技術新手段開展教育教學,尤其是重視“微”媒體手段的運用,加強移動客戶端應用軟件的開發,使得學生隨時隨地拇指輕輕一點就能接收到主流信息。教師可以嘗試將中國夢的內容,在“概論課”的慕課、微課等環節中運用,組織專門研發團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主題鮮明、短小精悍、聲影結合等呈現教學內容。
網絡教學法的優點在于形象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載體便捷、輕松地接收到教學內容。網絡教學應用不能出現娛樂化和技術化的傾向,要明確應用網絡是為教學服務的理念,網絡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教師在采用網絡教學時要精選內容,精編情節,精彩講解,同時要和課程的教學緊密配合,相得益彰,這樣學生在接收到教學內容時,也會感受到教師采用教學方法的良苦用心。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習近平:再接再厲,繼續為實現中國夢奮斗[EB/OL].(2013-03-17)[2017-05-1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7/4650079.shtml
[3]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EB/OL].(2015-07-21)[2017-05-11].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1/c397563-27337080.html
[4]黎康.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姜瑋[N].光明日報,2014-09-01
【作者簡介】孫 巍(1983— ),女,碩士,講師,桂林理工大學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張 雷(1976— ),男,博士,教授,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