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搶她的課比雙十一秒殺還難”的復旦大學“女神”教師陳果,“最害怕兩樣東西”,一是害怕自己“不愛這個世界了”,二是害怕自己“靈感枯竭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只要我偶爾在看一些書的時候,看一些電影的時候,偶爾在學校里面旁聽一些我的老師們講課的時候,偶爾跟我的同學進行交談的時候,他們的一個問題,或者他們的一個表情,或者在他們腦海當中浮現的一絲念想,突然間讓我感覺到有意思,好玩,然后引出我的一大串問題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時候,靈感永遠不會枯竭,因為我的內心深處抱有那樣多的好奇心……什么叫好奇心?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感到新奇。好奇心就代表了一串問題,或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好奇心還有第二幅肖像,那就是小孩子,連我們大人都覺得不值得一碰的臟兮兮的泥潭,小孩子都會滿懷著好奇心在里面打滾,他(她)是如此地快樂,我們大人已經忘掉了這種快樂。”對于陳果的“害怕”,陳果的峰回路轉,陳果“一大串問題”與“永遠不會枯竭”的“靈感”生發鏈條,你可曾“心有戚戚焉”?
江蘇省兩位來自不同城市的科學課、信息技術課兼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設計實施主題統整遠程協作項目課程,極大地撬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圍繞“我們來養蠶”主題項目課程,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全神貫注地觀察蠶寶寶的身體結構和變態過程,聚精會神地手繪蠶寶寶的觀察日記和課程學習的思維導圖,興致高昂地用小影APP制作“蠶寶寶的一生”微電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觀察蠶寶寶吐絲結繭的過程,在機房熟練地發帖、回帖或協作研究回帖中的意見和建議,不時與老師交流改進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既有線下的學習實踐,也有線上的成果分享與互動,更有兩地不同年級學生通過網絡協作相互引發更為深入的探究熱情。兩位老師帶領自己的課程設計團隊,基于學生的興趣確定項目主題,基于學生的問題、本地資源以及自己所能聯絡到的校內外師資力量展開項目內容的設計與實施,根據兩地項目資源差異篩選、重構遠程協作的項目內容,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基于真實問題的研究,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活躍的好奇心,牽引著10歲左右的兒童在項目學習、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快樂地打滾”。
本期專題,我們繼續走進江蘇,觀摩江陰市要塞實驗小學和張家港市萬紅小學的主題統整遠程協作項目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