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群眾“沒有動起來”,“你急、他不急”、“上動、下不動”、“點兒上熱、邊兒上冷”、“上熱、中溫、下冷”,貧困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好。云南昭通市委秘書長尹朝禹說,這是目前脫貧工作的最大問題。項目拿來,幾年后,你會發現沒什么大的改變,基本是“白干”,又回到從前了。
喚醒“精神貧困”尤為迫切
解決“精神貧困”,“喚醒”貧困群眾的致富精神,顯得尤為迫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曾表示:解決“精神匱乏”比解決物質匱乏難,解決千百年來形成的落后觀念和習俗比解決貧窮難。脫貧攻堅千難萬難,最難的是有一些貧困群眾“不怕窮”,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不足。
國家行政學院駐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雅邑鎮壩利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趙廣周,對思想脫貧的體會很深。他們充分發揮學院現代培訓的專業知識,將其運用于改善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
趙廣周在兩個深度貧困地區做過第一書記,他向《經濟》記者表示:脫貧攻堅,說到底就是在“改變世界”,把貧困落后的村莊改變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改造主觀世界。改變世界必先改變自己,改變世界從“改變人”開始。而人可以改變貧困。改變人涉及三個層次:改變知識(增加知識)、改變能力(提高能力)、改變態度(改變對待生活的態度),而破解“精神貧困”頑疾,主要是改變貧困群眾“對待生活的態度”。當地貧困村成立流動的農民講習所,下鄉為百姓宣講政策,培訓勞動技能,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同時嘮家常,做思想工作,百姓不出家門就能得到信息,增強了脫貧的干勁。
多種方式激發扶貧志氣
精神脫貧,世界觀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花大力氣,更用心、更耐心、更細心地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多種形式一點一滴地做起。
不少貧困地區探索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精神脫貧的辦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范小建向《經濟》記者建議稱,改進幫扶方式,把幫扶措施與貧困群眾的參與和義務聯系起來,通過外力幫扶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并倡導到實踐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去年9月份,范小建到西藏調研時去了一個叫做四季吉祥的村,這里是從8個鄉搬遷來的365戶貧困戶的新村,建立了村規民約制度,提出讓大家早上起來出操,改變懶散的生活習慣,鍛煉身體的同時,振奮人的精神,讓貧困群眾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當地干部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還像以前太陽挺高了還在家里待著,早一點吃飯就可以去勞動。希望還能成立夜校,讓村民學習普通話,接受技術培訓。
從改變習慣開始,對于深度貧困地區存在的懶散行為提供了一種創新解決方法。
以往直接給錢給物的方式,也讓幫扶者意識到其中的弊端。目前不少地區已經改變了這種幫扶方式。四川省布拖縣縣委書記沙文表示,必須讓老百姓發展生產,種出特色農產品,養出優質的畜產品,幫扶人或者幫扶單位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去購買,通過以購代捐,激發貧困群眾勤勞致富的迫切愿望。
山東臨沂開展用沂蒙精神提振貧困戶志氣。蒙陰縣72歲的徐美鳳是村里出了名的苦命女人。老伴大她10歲,生活不能自理。大兒子有殘疾,女婿又瘋癲。按政策她可以享受兜底保障,但她說:“俺們父輩是搶著擁軍支前的,要是我吃喝全靠政府,這不是打臉嗎?”在村干部的幫助下,她通過養殖長毛兔脫了貧。
當地還開展了脫貧戶典型與貧困戶結對子方式,為貧困戶樹信心、找門路。57歲的臧章建是出了名的懶漢,常年吃低保,每天的日子就是吃點喝點,街上轉悠一圈睡覺。幫扶干部上門做工作,讓他看看村里脫貧的人過的是什么日子,幫他購買了設備,開起了豆腐坊,每天純收入40元以上。臧章建成了“脫貧明星”,還帶動別人脫貧。
教育和培訓是改變精神貧困、保障脫貧成效持久性的有效方式。例如貴州探索形式多樣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所講內容豐富實用、通俗易懂,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從2009年創辦了“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免費招收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入學讀書。截至2016年,已經招收培養貧困學生7914人,切實改變了海南農村家庭女孩因貧困而早早輟學的命運。
開展健康積極的民風鄉俗,倡導和諧文明的鄉村文化,也能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各地開展好家庭、好媳婦、好兒好女的評選活動。山東貧困村建成“儒學講堂”7000多個,設立善行義舉四德榜9萬多個,好人好事記錄張榜,一些村子還成立養老理事會,督促子女簽訂贍養協議,改善老人生活質量。
有的難脫貧并不是沒有能力脫貧,而是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決定了很多人脫貧動力不足。因而,如何通過引進先進文化和一些制度,促進貧困人口主動脫貧,成為下一步完成脫貧任務的關鍵所在。
距離2020年實現現有標準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只有3年時間,這意味著每年要凈脫貧1084萬人,還有804個貧困縣要退出,任務艱巨,挑戰很大。
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給減貧帶來不利影響,全國脫貧的進程不平衡。扶貧資源集中向貧困人口傾斜,可能擠壓低收入人群的發展空間,產生新貧困人群。扶貧產業在2018年后陸續進入市場,將面臨市場的挑戰。企業經營也同樣受到市場的考驗,這些都可能造成新的返貧。同時,考核監督中還要面臨貧困戶不愿脫貧而在受訪時違心的逆向選擇,所有這些都需要采取相應的制度設計和舉措。
“時間緊、任務重。”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吳國寶向《經濟》記者表示,在已經面臨的眾多挑戰中,要冷靜客觀地分析及判斷形勢,實事求是地做出預估,判斷存在的困難。堅持被證明有效的政策和做法,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創新扶貧方式,抓住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重點攻關。同時,也要妥善處理脫貧攻堅中出現的工作疲勞綜合征。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機遇也相伴而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亞華向《經濟》記者說,未來幾十年,經濟社會將發生很大變化,隨著技術革命帶來經濟快速增長,市場的力量逐漸顯現,加上社會全民的參與,扶貧的社會推動力會越來越大,以往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將會實現,以往看似很難應對的挑戰都能夠成功地應對,我們已經在逐步找到通往理想彼岸的橋。但路要一步步走,久久為功,通過艱苦的努力奮斗,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打贏打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