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是服務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金融形態。中國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金巍向《經濟》記者介紹說,首先,文化金融具有層次感,其核心層是在產業,理論基礎是產業金融的理論。再者,文化金融是要服務于文化生產與再生產。之后,才是版權為核心的版權質押、版權風險、版權信托。而到落地層面,是重點關注產業實踐。
時代使命使然
政府文件中出現文化金融,要追溯到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九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表示要借助金融之力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
《經濟》記者梳理發現,自此之后,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均有開展文化金融方面的業務。只不過由于沒有找到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方式,慢慢退出了市場。
真正參與市場實踐、“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北京銀行,其從2006年開始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并試圖給出一系列的文化金融解決方案。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對《經濟》記者表示,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可持續發展性、大容量的就業機會和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速,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中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行業。我國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各項扶持政策不斷出臺,文化創意產業也進入發展的黃金期。但文化創意產業本身輕資產、不確定性強的屬性,讓融資難一度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阻力。
正是看中了這個剛需,多家銀行才從戰略高度把文化金融作為戰略轉型的重要支點,打造“文化金融”品牌。
轉型升級的需要
而對于其他銀行也紛紛成立文創部或者建立文化金融事業部的做法,業內則認為是涉及銀行的轉型升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經濟》記者分析說,現在產能過剩都是限制類的投資領域,銀行轉型升級的產業方向,肯定也是按照國家鼓勵并且有市場的行業去投,這些行業有很多,包括先進制造業、大消費、衛生健康、文化創意、養老等都是未來發展空間很大的行業,并且其需求也比較大,所以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加大在這些領域的投入一方面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同時也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特別是處于北京地區的銀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經濟》記者表示,北京市把文化創意產業當作高發展產業,銀行的定位和發展也應該隨著城市的定位進行差異化發展。
商業銀行現在處于由對公業務向對私業務轉型,公司業務向零售金融業務轉型的發展階段,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告訴《經濟》記者,未來向對私業務、零售金融業務、消費金融業務和互聯網金融業務轉型將會是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