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人實施了犯罪的基本行為而發生了刑法中的加重結果,行為人應承擔刑法中的加重刑罰,這是對結果加重犯的本質的理解。出罪因素的探討是研究結果加重犯成立的因素之一,它的中心是擁有了某一種條件結果加重犯就不成立。對于出罪因素而言,它的作用便是:加大了出罪因素,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賦予了被告更多的辯護,但也考驗了公訴人的能力,維護人權,限制了國家刑罰權。本文從其淵源方面入手,從其衍生和其法律立法的不斷完善分析,剖析其限制因素。
關鍵詞:結果加重犯;出罪因素;限制;因素;加重結果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207-02
作者簡介:宋雪迎(1994-),漢族,吉林延吉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結果加重犯以及出罪因素發展的淵源(一)結果加重犯起源于自陷禁區原則
古諺語中曾經提及到:違法者應擔責。如果非故意,應當區別行為人是否已盡力為合法行為且已盡相當之注意。行為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因為是偶然突發情況造成的。但是,行為沒有被致力的實施,行為人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個說法被注釋學派應用在世俗法上,也為結果責任的發展奠定了一條道路。對比結果責任,自陷禁區原則過多的為行為人著想,分析行為是否合法的這個特點從而區別于結果責任,結果責任忽視行為是否合法,而在乎結果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便需要承擔與其違法行為相適應的法律制裁。(二)結果加重犯出罪理論的發展十分漫長深入
起初衡量結果加重犯的標準僅僅是是否違法,而不是用行為人對其造成的后果的主觀理論去判定,因此結果加重犯理論在其領域內所受的反駁也是諸多的,人們認為它有悖于刑法理論中的責任學說。因此有學者認為結果加重犯這個理論是處于法理學領域是天真無以復加的。盡管遭遇到了抨擊,但是各國立法的發展和演進中并沒有取締結果加重犯這個理論,所以,它仍然在夾縫中頑強的存活了下來。刑法界的學者們在抨擊結果加重犯這一學說的時候,內心也是變相的去承認結果加重犯存在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的。二、結果加重犯的出罪方面的要求(一)責任原則對主觀罪責方面的要求
責任主義的內涵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種是無責任無刑罰,第二種是個人的責任。心理責任和規范責任見證了責任主義的發展歷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的發揮限制的職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學者們提出了多種學說:(1)間接故意學說;(2)費爾巴哈的故意決定的過失學說;(3)法律推定說,就是推定與事實發生的結果存在相關性;(4)特別刑罰威懾說,依據行為人過失犯罪的時候,因故意實施輕微的犯罪從而導致嚴重的故意犯罪,應預見到行為將會產生的危害結果。我國的刑法界對結果加重犯的主觀罪責有了一定深刻的研究,不承認行為人偶然發生的行為,認為過失是結果加重犯所應具備的因素之一。
(二)對結果加重犯客觀方面的限制
結果加重犯的主觀罪過的探討對實踐中的定罪量刑的引導是有一定作用的,也為人們探討客觀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客觀方面表現了基本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系和細節,目的是對結果加重犯擔責的限制。它的演變過程是相當因果關系到限制理論的發展和變遷,當今西方法學界普遍認可的是:直接性要件的目的是限縮結果加重犯的范圍,限制結果加重犯的責任承擔。如今結果加重犯理論除了探討行為和結果的關聯性之外,也重視了研究結果加重犯的基本行為,唯此行為產生的結果才能具有證明性,但是當今法學界對于結果加重犯問題的隱憂就是衡量結果的標準較為模糊,不夠細化具體。三、結果加重犯出罪因素產生的原因(一)立法中的結果加重犯
1.我國的刑法總則中并沒有對結果加重犯進行明確的規定和解釋
在西方國家的立法中只是間接的提示審判者,讓審判者可以斟酌下危害后果是否是行為人可以事先預料到的。亞洲國家中,比如日本,和我國一樣并沒有在總則中明文規定結果加重犯的含義和釋義,可是在近21世紀的時候,日本制訂了一些相關的法律,以用來彌補結果加重犯這個法律的空白之處,主要是如下的內容:關于行為人造成的一定的危害結果需要承擔一定刑罰的犯罪,如果行為人不知道或者不能夠預料其產生的危害后果的時候,不能根據結果加重犯這個理論的說法來定罪量刑。綜上許多國家的立法意見和學者觀點,結果加重犯的判定主要是依照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主觀性來說的,一些普遍的過失論和不能預見學說也是有很多的,眾說紛紜。
首先,我認為我國法學界應該去深究結果加重犯出罪因素其要求和原因。第一點,責任主義明確了結果加重犯這個理論。上面說的結果加重犯理論的演變歷史闡述了刑法中對結果加重犯的認定的要求主要是責任主義的觀點。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是責任主義的中心。第二點,個人責任。其中心思想就是為了減少限制。我國刑法對加重結果的主觀目的就是把責任主義的限制功能最大的發揮出來。其次,減少結果加重犯的消極影響總則里也有闡述而在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存環境中,堅決不能擯棄一些諸如故意犯罪這一系列的法條,因此,我們就認為了我們的法律中不能缺少對結果加重犯的規定和限制。
2.結果加重犯在刑罰上的特性
第一點,銜接立法是刑法主要的一個方式,這樣的方式可是為了考慮照顧到方方面面,基本刑罰的上限就是加重刑罰的最低的限度,這樣的使得兩者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各司其職。第二點,同樣的法定刑中也是以社會危險性為大前提和基礎的。我國刑法沒有對結果加重犯的具體細節方面,比如說結果和過程等一系列因素做一個明確的區別和界定,而是把將結果加重犯和情節加重犯,結果的故意和過失、被害人的重傷和死亡進行了一個明確的規定和劃分。第三點,司法解釋也是結果加重犯在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標桿。在定罪量刑的時候應該去關注一些犯罪的原因,過程,出發點,動機等等方面,不是只有被害人最后的重傷或者死亡才是定罪量刑的標準,這不僅僅是為了行為人有一個更加公正的起點,也是體現我國法律的民主性和正當性。(二)結果加重犯出罪問題的解決方式
1.出罪因素的具體化
結果加重犯中加重的結果也是我們應該去研究的,暴力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危險性的行為,通常被我們稱之為加重結果。刑法中所提及的重傷和死亡這兩種情節,便是加重結果最明確的體現。一個國家具有明確的立法之后,才會有相關的司法解釋,法條中的嚴重后果嚴重情節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體現了加重結果這一點,所以在研究其的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具體的犯罪情節和法條的司法解釋相結合,才能夠夠好的去判定,我們要將犯罪的結果和結果加重犯的結果作一個明確的界限劃定,這樣才能更好的去區分。
2.在社會危害性下出罪因素的出路
結果加重犯的理論在自始以來就受到了一些限制因素的限制,結果加重犯的出罪因素的條件是抽象的,主觀方面的限制和對結果的肯定也是其最鮮明的體現。立法的特征就顯示了我國存在著立法規范目的下行為與加重結果的限制以及社會危害性綜合評價體系下刑罰的限制等因素,模糊不明確的限制因素讓其在詳細的案子中并沒有展示出來它本質的作用,因此,那些崇尚和追求自由的人們就是以刑法為武器在不斷的抗爭。[參考文獻]
[1]許玉秀.主觀與客觀之間——主觀理論與客觀歸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21.
[2][意]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M].陳忠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04.
[3][德]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9.
[4]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98.
[5][德]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一卷[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吳振興.罪數形態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86.
[7]日本刑法典[M].張明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