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娟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廣東佛山528216)
伴隨著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逐漸興起的產業組織形式,大多數集群以縣、鎮區域經濟為主,在市場機制充分作用下,企業高度集聚,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產業與市場形成互動發展局面。大多數產業集群是自發形成的,中小企業扎堆,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產品獲得市場生存空間。隨著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產品技術趨同、勞動力成本上升、本地競爭過度,陸續出現了相同或相似的產業集群重復產生的現象,集群內產業關聯度低,缺乏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喪失集群優勢;同質性的低成本競爭造成企業利潤下降,創新動力不足導致集群衰落,制約著集群經濟科學發展和制造業工業整體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后,最初的產業集群雛形產生于經濟開放度較高的沿海地帶,集群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省份,如江浙滬一帶、廣東省、福建省等。隨著外向型經濟的高速發展,僅用20余年我國沿海一帶就形成了外向型制造業產業集群,以世界制造代工廠(OEM)著稱,隨后在河南、廣西、兩湖地區均出現集群發展??v觀近年來各地產業集群的發展,逐漸凸顯出一定的共性弊端,即集群低端化,產業結構大多以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加工程度低的傳統輕工消費品制造業為主;部分依靠低成本聚集的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代工型制造產業發展受挫,導致傳統的產業集群開始呈現衰落的狀態,如廣東珠三角一帶的玩具及紡織產業集群。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部分生產要素資源的匱乏成為制約傳統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一是土地資源的約束。以廣東省為例,廣州、深圳、佛山等一二線城市中心地價的高企使得珠三角傳統制造業先從搬離城市的郊區逐步發展到轉移至省內其他三四線城市,如陶瓷、家具、紡織等產業陸續向粵北山區、粵東產區進行轉移。二是勞動力成本的約束。傳統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大多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過度依賴國際市場訂單且生產附加值低,而企業用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和新生代員工流動性增強,無形中增大了外向型制造業的壓力。三是高素質技術性人才約束。傳統的產業集群大多是以個體民營經濟聚集而成,掌握核心技術并兼具管理能力的研發人才極度匱乏。而高技術研發人才的缺乏是制約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升級的關鍵因素。
通過對長三角產業集群、珠三角產業集群、京津冀產業集群等的調查,發現傳統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周邊普遍缺乏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比如金融融資咨詢服務、科研、廣告會展、法律咨詢、管理咨詢、現代物流等增值服務鏈,造成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層次較低、產業鏈發展空間小、高素質人才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從而無法實現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設想。
都市型產業是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制造業的綜合體。細分來看,現代服務業涵蓋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那何為都市型制造業呢?都市型制造業突出表現為:土地集約化,利用率高;重視環境保護、無污染;科技產業融合度高;人才凝聚力強。通過設立創新型產業新區或高科技產業園區等產業集群的模式,聚集資本、人力、大數據信息、現代物流等資源,吸引工業設計、展覽設計、融資機構、教育培訓等都市輕工業聚集式發展,發展起了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信息技術、金融、文化等都市型產業,從而助推都市型產業集群的聚變,實現產、城、人的融合發展。
產城融合意味著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化高度融合,如圖1所示,以合理的城市發展布局和定位作為基礎和載體,通過科技創新進行要素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發展產業集群經濟和都市型產業;同時,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支撐,利用產業的發展助推城市相關的配套服務更新換代,最終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圖1 產業融合的精髓
1.落實產城融合的理念,打造都市型產業集群,重新統籌規劃產業定位和城市核心功能
對于以傳統制造業為支柱的城市來說,制造業的產業定位關系著城市發展的命脈。傳統制造業集群的低端化制約了城市化的良性發展,特別是以原有舊廠房、舊村居、舊城鎮為基礎的產業集群,比如陶瓷家具生產、煉鋼廠、紡織、化工原料生產、金屬加工等存在污染治理不達標的可能性。目前,城市土地資源越發緊張,但廢舊廠房的空置率較高、利用率偏低,可見對舊有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實現騰籠換鳥非常必要。因此,政府在規劃城市的未來時,為避免城市空心化,要以產業定位為導向,城市核心功能要與本土產業發展的定位同步,集中表現在商業中心、住宅、道路交通設施、市政配套的規劃需與城市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定位一致,以推動城市化進程。
2.針對重復度高且環保不達標的工業園區,加大力度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園區
在招商引資方面,積極引入都市型工業及新型產業,淘汰落后產能且污染嚴重的制造業,釋放出來的土地資源可優先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城融合。同時,有步驟、有規劃地制定產業扶持政策,以都市型工業園為產業集群導向,重點發展圍繞制造業產業集群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配套項目,特別是電子、輕工、連鎖配送中心、研發中心等。
3.在發展都市型制造業產業集群時,政府可適當地募集社會資本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政府應精簡放權,制定相關的產權保護制度,為市場提供產權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以確保市場發展秩序。重點建設圍繞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平臺,包括牽線搭橋以金融業為主的投融資平臺、土地審批準入制度保障等,支撐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1.集群內企業應轉變舊有理念,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
我國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普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為主,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加工貿易的比重占據進出口貿易的主導地位。該類型的產業集群企業主要是以代工身份嵌入價值鏈,產品的附加值長期偏低、資源消耗高、污染較為嚴重。受到中國土地資源的日趨緊張、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部分沿海城市的產業定位升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掌握全球價值鏈的跨國企業已慢慢把中國的代工生產環節轉移到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從而出現了部分代工生產企業倒閉導致舊廠房空置率升高的情況,而這正是產業集群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表現。因此,集群內企業應轉變自身理念,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謀取自身的發展。
2.集群內企業升級及延展原有產業鏈的具體路徑
(1)提高產業集群的信息化水平。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云計算、物聯網、云存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大大提升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活力。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產業,集群內的制造企業可以快速挖掘出最新有效的產品、銷售渠道、科技需求等信息,從而可優化集群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傳統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等PC端和移動端零售的運用,結合現代物聯網的融合,企業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出用戶的潛在需求量和對產品的更新換代要求,以及內在科技含量等客戶端的需求,對制造業的產品創新、工藝流程改良、研發提出了更為精準的面向用戶需求的市場化生產管理要求,從而實現零庫存,降低企業成本,轉型升級為現代化產業集群。
(2)提高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水平?;趦r值鏈的角度,集群內的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科技創新含量,包括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設計功能、產品實用功能、營銷渠道、商業模式等。通過二手資料的調查和分析,最初的產業科技創新出現在集群內的龍頭制造企業,這些企業率先加大了技術研發的力度,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技術中心、設計中心等,通過自主創新和研發掌握了產業內的核心技術,從而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因此,應發揮集群內龍頭企業的“領頭羊效應”,成立產業集群聯盟或產業協會,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主動提高技術含量,發揮示范效應,通過產品的轉型升級拓寬營銷渠道、尋求新的出路,強化產業鏈整合和供應鏈管理。
(3)提高集群內企業間的協作能力水平。傳統的制造業集群內上中下游企業間缺乏關聯及相關配套鏈的協作,無法形成協同效應,特別是與之相配套的中下游生產性服務鏈產業的缺失。中小型企業是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整體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因此,應發揮龍頭企業的力量,組建行業協會、商會和產業聯盟,同時積極引導中下型企業融入集群產業鏈,加強與高校、研發機構的科技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引入社會科研機構、教育培訓機構、融資服務中心等產品配套企業,圍繞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目標,引導都市型新興輕工產業和創新資源向制造業集群集聚,從而延展生產性服務鏈,形成良好的配套協同效應。
[1]林平凡,劉城.產業集群服務體系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0):59-62.
[2]張凡.產業集群升級研究的演進邏輯與趨勢展望——從宏觀到微觀的三層次分析框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6):114-118.
[3]梁天寶,程艷霞.傳統產業集群升級動力機制構建與分析——以增城牛仔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1):168-172.
[4]王建軍,陳平,江成城.佛山市內生型集群式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8):129-131.
[5]屈佳英,張聰群.核心企業創新傳導視角下產業集群升級的機理研究[J].中國發展,2016,(16):19-23.
[6]查志強.都市型產業集群研究——以杭州女裝產業集群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06,(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