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077)
在我國經濟騰飛、人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的經濟形勢下,公民對于食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安全意識日益增強。然而,即使我國已經將食品安全責任劃入了刑事責任的范圍,但仍然有很多令人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出臺了,它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特別法、專門法,在約束食品經營者保證食品質量、保護消費者人身和財產權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10月1日修正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修正后的新法最引人關注的地方,就是將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方法由“十倍賠償”變為“損失三倍或者價款十倍,且最低1000元”的賠償方式,從立法角度提高了違法經營者的違法成本。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食品安全法》仍然出現了很多不適用的現狀,致使懲罰性賠償責任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被落實;除此之外,賠償金的計算、消費者舉證困難等也都是這項新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本文先從闡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現狀著手,進而分析了其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的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像生產者和消費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的賠償金額不足1000的按照1000計算。”也就是說,銷售者明知其銷售的食品是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食品安全標準的,他卻進行了銷售,凡出現這兩種情形的,利益受損的消費者都是可以請求對其進行賠償的,除了利益損害賠償金,他還可以要求獲得懲罰性的賠償金。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計算方法明確,屬于法定性賠償的一種。
自《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至今,全國各地陸續出現消費者主張十倍賠償的案例。“南京市食品消費者維權案”是《食品安全法》出臺第一天我國消費者根據該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提出了十倍賠償請求的首案,最終消費者獲得了勝利。接著,全國各地陸續出現類似的消費者“十倍賠償”請求的案例。比如,2009年第三季度就全國消協受理的消費者投訴案件進行了統計,共計16916件,其中食品類投訴案件就高達9590件,占到了總量的過半數。這與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有關,當然,“十倍賠償”制度也確實功不可沒。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的確立極大增強了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力度。從“雙倍賠償”到“十倍陪償”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區別,更是法律對我國公民生存環境的進一步關注,這種立法理念的革新體現出法律的人文關懷主義精神。
懲罰性賠償適用的主體主要涉及兩方,一方是受害主體即消費者,另一方是施害主體即生產者和銷售者。適用的客體即“食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自《食品安全法》實施起,消費者只要是購買了法律規定范圍內的食品,只要食品存在任何質量不安全因素,消費者便可依法向食品的經營者要求索賠“十倍價款或者三倍損失”了。
根據我國民法對一般民事賠償責任的規定,違法行為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前提是,受害人的損害后果是由違法行為直接導致的。同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也要看違法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有則適用,無則不適用。消費者因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對其造成了一定的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就可以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向食品的經營者提出讓其支付價款十倍的懲罰性賠償金的合理要求。
《食品安全法》雖然對懲罰性賠償的標準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如何實施也就是涉及到這項規定怎么適用并未做出明確說明。我國目前適用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經對消費爭議的解決途徑進行了明確規定:當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可通過下面的五種途徑進行維權:(1)和解;(2)調解;(3)申訴;(4)仲裁;(5)起訴。那么,食品經營者因提供質量不合格產品而對消費者造成傷害的,消費者同樣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維權途徑進行合法維權。因此,目前來說有關食品消費的糾紛一般也適用于以這五種法律規定的途徑來解決。即食品安全糾紛案件的維權途徑也可以通過協商、調解、申訴、仲裁和起訴五個途徑得以實現。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對十倍懲罰性賠償的確定,確實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賠償規則更為嚴厲,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受到侵害的消費者也紛紛主張懲罰性賠償,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案件的發生,消費者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爭取他們的權益。
然而,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存在著很多難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是明顯偏低的,法律規定不完善,應有的機制也不能很好實施,這樣便會導致《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存在各種適用上的難題。主要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附贈食品、各種買贈活動是目前食品銷售商吸引消費者的一種常見手段,他們通過給消費者提供各種免費的食品吸引人們的眼球,讓消費者主動接受產品,從而起到良好的傳宣效果,拓展收益范圍。大多數的經營者很聰明,他們為了抓住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會提供質量上乘、服務也上乘的食品。但也不乏少數的經營者連附贈食品都是存在質量問題的不安全產品,可能會傷害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那么,消費者在食用了這種問題食品時,能否爭取到十倍賠償?如果法律放縱經營者僅因消費者沒有償付相應價格而拒絕十倍賠償的話,便會嚴重傷害到消費者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即使法律對附贈產品也規定了懲罰性賠償,但是怎么賠、賠償的標準等問題也將令消費者無所適從:到底是按照附贈食品現有的市場價格去索賠,還是要適當降低索賠數額呢?在目前的經濟關系中,經營者一般都會向消費者作出確保食品安全的承諾,但對附贈食品這方面,很少有經營者會在意,常常忽略對其質量的把關,更不用說給出安全承諾了,這對消費者是非常不利的。因《食品安全法》沒能對附贈食品的賠償問題做出明確規定,一旦出現附贈食品存在質量問題,經營者們往往會逃避責任。因此在實踐中,面對附贈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想要獲得一定的賠償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十倍賠償了。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如果食品經營者生產或者銷售的食品因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給消費者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失的,消費者既可以要求經營者賠償其損失,還可以要求經營者支付法定的賠償金,即食品價款的十倍賠償。這種懲罰金賠償制度記憶簡單、計算方便,無論是法律工作者還是消費者自己都能很快得出準確的結論,在實際生活中非常的適用。任何制度都有漏洞,現在來談談這種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不盡合理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賠償金的計算標準單一,這樣就很難對主觀過錯不同的經營者進行區別懲戒,會造成責任歸屬輕重混淆的情況。責任承擔過輕或者過重都不利于法制的實施,也會對消費者產生不公正。讓食品經營者承擔的責罰過重,會影響到他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而承擔的責罰過輕,則容易導致經營者責任心的喪失。法律只是規定了一個明確的賠償金計算的標準與數字,并未考慮到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樣既不利于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維護,也不利于對市場秩序的有序形成。
第二,食品出現質量問題會給消費者造成財產損失,但更重要的是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雖然我國于2010年7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侵權責任法》,該法第一次對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規定,但由于我國精神損害的相關法律規定尚未完善,在司法實踐中,除非是對當事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人身傷害比如致殘或者致死這樣的結果,否則受害人要求施害方對其進行精神損害的賠償幾乎是不現實的。而《食品安全法》中沒有對因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消費者精神損害作出相關的法律規定,因此,消費者最多是依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向違法經營者要求賠償,賠償金額最多就是給消費者造成傷害的食品價款的十倍。這樣,一方面對消費者的精神損失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沒有對不法經營者產生足夠的法律震懾力。
第三,很難有效地提高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關于十倍賠償金的規定,目的就是通過大幅度提高不法行為的違法成本,以更有效懲罰并減少食品經營者的不法行為,保障并提高消費者維權的實際收益,這樣便可以提高消費者維權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在實際的食品消費行為中,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消費食品的金額較小,即使法律規定了十倍懲罰賠償金,罰金的總量也許并不會對食品的經營者產生很好的震懾力。加之在實踐中,消費者往往在維權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維權所得往往與維權的成本不成比例,因此,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與不法經營者做斗爭的積極性。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必須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第四條規定“消費者因食品安全造成的損失,如果要求違法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話,消費者負有舉證的義務”,舉證其損害是違法經營者直接造成的,即須要舉證行為和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難就難在,消費者還須證明違法者主觀上的故意,即舉證違法者“明知”有錯還要實施的違法行為。光是證明這一點難度就相當大,很多不法商家甚至用此作為逃避責任的利器。因此,這項規定加大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也嚴重打擊了他們維權的積極性。
到底要不要將免費贈送食品也納入到懲罰性賠償的范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而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也沒有作出明確規定。
筆者認為,應該考慮將附贈食品列入保護的范圍,因為無論附贈與否,只要是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食品就是法律規定的產品,屬于《食品安全法》的調整對象;其次,雖然表面上消費者并沒有對附贈食品支付相應的對價,但是經營者進行贈送活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產品,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可以認為經營者已經變相地讓消費者對贈品支付了其相應的對價。所以,附贈食品的經營者仍然應負有保障食品安全的義務,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必須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而就如何確定贈品的價值這一問題也需要加以明確。筆者認為,對于附贈食品如果按照它的成本計算是不合適的,因為消費購買產品時是按實際價格進行支付的,那么對于贈品也就應該按照市場價去計算。
《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了“食品價款十倍”這樣的懲罰性賠償原則,對于主觀過錯程度較低的食品經營者還是比較合適的;但對于一些經營實力很強的經營者來說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還應當予以提高,否則顯示不出法律的震懾性。同時,對于多次違法的經營者,如果讓他們承受和一般違法行為相當的懲罰明顯有失公平。“食品價款十倍”除了對一些違法經營者懲戒力度不夠之外,對于食用了問題食品的消費者來說,和他們所遭受的傷害相比,數額很低的賠償金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很難彌補他們內心的創傷。
因此,《食品安全法》還應該補充一項關于彈性的數額確定幅度。在食品問題出現之后,相關的組織及人員應該從各方面綜合考量因食品不安全對消費者造成的各個方面的損失,當然違法者的主觀意愿是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制度中涉及到的舉證問題確實也是阻礙消費者維權之路的一大因素,嚴重影響到該制度立法之初衷。解決舉證難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尋找突破口:
其一,取消消費者舉證銷售者之“明知”而故意為之的規定,改為讓違法經營者對其不“明知”進行舉證。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消費者要獲得法律上的認可與支持,就必須要證明食品經營者具有明知食品不符合質量及安全標準仍銷售的故意,這項規定使得消費者在收集證據方面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如若反過來讓違法者舉證自己不“明知”的話,難度會降低很多。如果違法的經營者不能舉證這一點的話,我們就可以認為他在主觀上存在“明知”的故意,因此必須承擔相應的賠償金責任。
其二,依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消費者除了要舉證經營者“明知”的故意外,還要舉證經營者生產或銷售的食品是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然而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不完善,而且還缺乏專門的食品安全檢驗與鑒定機構,準確鑒定食品是否安全存在技術上和法制上的雙重阻礙。因此,這項規定必須配合著建立相對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有關懲罰性賠償的條款,修改后的新法比舊法獲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步,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為了讓法制服務于群眾,發揮其應有的最大價值,給消費者打通一條有效率的維權之路,有必要繼續對法律條文與規范進行修正和完善。筆者相信,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會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好,食品安全問題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迎刃而解,不再是阻礙老百姓生活質量提高的頑石,我國也能真正將“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句話落到實處。
[1]王雪琴.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民商法論叢,第20卷.
[2]杜波.我國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8,(3).
[3]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釋義[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9.
[4]倪楠.食品安全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廖斌,張亞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6]于冠魁.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