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堅娟
(韶關市武江區鎮泰小學,廣東韶關 512028)
據新修訂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科目。作為自然科學的首要學科和啟蒙教育的基礎學科,學習好數學可以助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及整理和表述信息,助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培養,建立科學思維,在之后的成長道路上為社會創造價值。小學數學課中能夠充分培養小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怎樣在數學課中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數學教師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是由淺入深的,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成長特點,在各學段適時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幾大學習領域。數學課中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數字和符號的感覺,空間和統計的觀念,盡量貼近生活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在數學課中,通過教學情境的設計把科學素養的培育融入數學教學之中。鼓勵學生大膽假設、提出質疑、勇于提問、敢于探索。通過一系列過程,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
任何猜想都是燃起創造性思維的火焰,猜想對于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數學也是一種文化,在持續的發展過程中用獨特的學科魅力吸引著眾多學生。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育和引領也是莫出其右的。這也是一個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學習數學,是汲取知識、接受信息的過程,更是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科學,探究自然規律,培養掌握獲取知識和方法的能力,期待生活和生產中一些具體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教師要在數學課中巧妙構思、精巧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以吸引學生好奇心為手段,以探究活動結果為目的,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及科學素養的趣味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探究一系列過程,嘗試一系列科學活動,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科學的靈感不是坐等就能夠等來。要是說在科學上有什么偶然發現的話,這種偶然只能給有科學素養的人,善于獨立思考的人,和那些具有執著精神的人。小學生好奇、好動,容易被一些新、奇、特的現象吸引。鑒于此,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就好比傳授給學生打開阿里巴巴山洞寶庫的密碼。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參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科的教學特點,巧妙構思一些富有學習樂趣和思想內涵的活動,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興趣和熱情。
有效的數學教學需要建立在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上。數學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著“要什么給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提供參加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同學們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接收和接受數學知識與方式,獲得數學活動的思想和技能,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為學生進行科學活動提供了安全保證。在學生進行數學活動時,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舍出時間和學生共同動手動腦,看、想、說、做。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教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贊美的言語都是小學生投入數學活動的動力源泉,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權威、直面困難,敢想、敢說、敢做的擔當精神和意識。
數學課程是學生未來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按照日常學習成績或以座位隊列和次序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幫扶、競賽讓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探討,讓同學們在進行數學活動時有機會用科學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和互動中使小伙伴們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無時無刻不向學生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的思想。設計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說過,讀書努力是好學生,但是,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是有潛能的學生。在數學課中,很多知識的教授都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供了平臺。低年級的圖形組拼、長度(角度)測量;高年段的面積、體積的測量,圖形變換等。這些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規律的變化都要依靠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和認知。所以,數學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腦、口,按照教學要求對研究對象,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和實驗,獲取直接、清晰的印象感知。在此過程中,通過訓練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不可或缺的素養基礎。
數學課中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但是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是無限的。在數學課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忌“讀死書、死讀書”,這是思維與能力的重要結合。
根據小學生的心智發育特點,觀察與模擬實驗將是小學生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手段方法。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法的開拓,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及其對數學學科探究學習的興趣。
觀察方法是小學生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其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學生認知觀察過程中,對觀察對象的認知往往受興趣的支配,觀察時間短,目的性不強,很難將事物或現象的各方面聯系起來,不能對現象和本質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需要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確定明確認知目的,小學生的積極性會增高;通過培養小學生持久地認知興趣,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讓其參與其中,培養其興趣的持久性;指導正確的認知方法,如:觀察順序、同類事物的對比觀察等。
“模擬實驗方法”就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觀察、分析所看到的現象,然后進行歸納、概括,得出結論的一種科學方法。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烈,對自己親自觀察獲知的科學知識充滿疑問,對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不能夠科學地認知和正確地理解。所以,實驗方法是引導小學生正確認知自然學科的有效途徑。使學生既形象又直觀地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知識的基本形成,培養了小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習數學需要靈活的頭腦,嚴謹的思維。數學學科本來對學生的要求就嚴格,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在小學數學課中教師應該制定科學合理地教學設計策略,唯此才能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漸近中得到發展。觀察方法和模擬實驗方法是小學生感知數學、了解數學形成機理的可行性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