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強+姚麗萍+余燕+蔣梅芳
摘 要 喚醒鄉愁,具備家國情懷,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城市化大潮中的都市中學,生源地遍及全省,因循守舊已難以達成“喚醒鄉愁”的目的。轉換視角,將區域認知對象從“單一視角”轉向“多元視角”,將體驗形式從重視“親驗”轉向“親驗”與“想驗”融合,將課程建構從“教師建構”轉向“師生共同建構”,方能提升鄉土地理教育的實效性,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 鄉愁 鄉土地理教育 都市中學 地理教學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坝浀米∴l愁”也是鄉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出發點,在城鎮化大潮中的都市中學,地理教學應著力提升鄉土地理教育的實效性,喚醒鄉愁。
一、“鄉愁”是鄉土地理教育的核心內容
凝練核心素養,是推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地理教育界結合長期實踐,在核心素養凝練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討論,旨在通過地理教育,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意識;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學會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的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1]。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也最活躍的精神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愁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一種懷古、懷舊、懷鄉的情結,是一種對逝去歲月、逝去情景的思戀[2]。鄉愁可以讓學生感受家鄉之美、文化之厚,慰藉心靈深處的牽掛,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感;鄉愁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具有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鄉愁可以指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向和速度,能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帶著優秀傳統文化進入現代,達到人地關系和諧。由此可見,“鄉愁”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地理教學借助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培養實踐能力,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3]。
二、鄉土地理教育現狀要求我們轉換視角
1.鄉土地理的界定
鄉土地理作為區域地理學中一個特定的科學概念,其所指的區域范圍,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釋。原國家教委1986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1987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規定了“鄉土地理限于本縣(市)地理”;2011年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則規定了“‘鄉土范圍指縣一級行政區”。
2.“異地就學”使鄉土情懷普遍缺失
對于地處大都市的中學而言,由于人口遷移十分頻繁,學生來源并不僅局限于本地市民。如很多學生跟隨父母工作調動(或進城務工、經商)而進入都市;很多家長受大都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吸引,從小就將子女送入都市異地求學;也有學生盡管生長于都市,但父母輩均來自于他鄉,是都市的第二代人。上述三種群體,鄉土地理知識和鄉土情懷普遍缺失,精神歸屬感和文化認同度普遍缺乏,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喚醒在校學生的鄉愁,強化熱愛家鄉的教育,是都市普通高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3.轉換視角是鄉土地理教育的有效途徑
“就學地并非我故鄉”,是相當部分都市中學生的真實現狀。都市中學如果仍舊固守傳統模式,即僅僅開發學校所在城市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顯然已經難以達成“喚醒鄉愁”的目標,唯有轉換視角,尋求新的突破口,方能實現鄉土地理教育的初衷。
三、都市中學鄉土地理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的視角轉換
1.區域認知對象從“單一視角”轉向“多元視角”
(1)強調“微觀”與“宏觀”的有機結合
傳統鄉土地理教育將視角放置于學校所處的相對“微觀”的區域內(一般是縣域內或城區內)。城市化的推進,城市開放度的不斷提高,都市中學的學生來源遍布全省各地?;谏船F狀的考慮,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中,都市中學可以強調區域認知尺度的“微觀”(縣域或城區)與“宏觀”(全?。┑挠袡C結合。即不僅重視從縣域的視角開發課程資源,也兼顧從全省的視角挖掘課程資源。
(2)強調“本土”與“他鄉”的有機結合
從施教對象看,由于都市中學的生源來自于全省各地,通過區域認知“本土”與“他鄉”的結合,可以有效兼顧不同群體。如介紹A地區的地理知識,對于B同學是他鄉,但對于A同學就是本土。同時,課程開發中也必須考慮學校所在地域的地理環境,這有利于外地籍貫學生了解自己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從而快速融入“第二故鄉”。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筆者適度調整鄉土地理教育的區域認知視角,開發了“喚醒鄉愁”系列選修課程(見表1),旨在引導身在異鄉的學生關注自己的故鄉,喚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也通過了解自己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從而融入“第二故鄉”。
2.體驗形式從重視“親驗”轉向“親驗”與“想驗”融合
教育學家將體驗活動分類為“親驗”活動和“想驗”活動[4]。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易體驗性”。首先,近在身邊的地理事物,有利于學生親自體驗;其次,盡管有的教學活動采用“想驗”活動的形式,但大多是結合部分學生的“親驗”活動而設計的,或者時空上較接近學生,在“想驗”基礎上有利于促進學生“親驗”。
(1)小范圍“親驗”與大范圍“想驗”相結合
由于目前教學的單個班級人數眾多,因此整齊劃一設計“親驗”活動的難度較大。對此,筆者在活動設計中采取了小范圍“親驗”與大范圍“想驗”相結合的方式,即通過系列微型主題活動,將自身的親身體驗和感悟在課堂中進行交流探討。
案例一:《行走浙江》微型“親驗”活動設計示例(見表2)
(2)在“想驗”活動基礎上促進“親驗”
隨著現代化交通的飛速發展,省域內的旅行已經變得十分便捷。根據同學“親驗”活動傳遞的信息,或是教師設計的“想驗”活動,可以促使同學進一步去親自體驗,從而起到相應的教學效果。endprint
案例二:《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關于海寧硤石燈彩的教學與體驗
海寧硤石燈彩的制作技藝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教師通過圖片和影像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了硤石燈彩從工藝品走向了藝術的過程。教學活動引起了不少同學的興趣,其中一位家住下沙(杭州主城區距離海寧硤石最近的區域,僅50千米)的陳同學通過網絡了解了硤石燈彩傳承與發展現狀,并利用寒假元宵節親自和爸爸媽媽游覽了海寧硤石燈彩街,體驗了燈彩制作技藝和元宵燈會,并結合教學要求制作了精美的明信片。
3.課程建構從“教師建構”轉向“師生共同建構”
在全面實施新一輪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的背景下,教師已在課程實施中積極建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但教師在課程建構過程中,主要是聚焦在如何“開發課程”上,而在課程實施中對學生自身課程學習的體驗和需求關注不夠,忽視學生也是課程建構的主體之一。對此,筆者在“喚醒鄉愁”系列選修課程開發中,十分強調“師生共同建構”,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凸顯課程實施的實效。
(1)重視引導,減少灌輸
鄉土地理的“易體驗性”,決定了教學中應更多地引導學生去實地體驗,并深刻感悟地理價值觀。
案例三:感受身邊的文化遺產(《走運河品杭州》教學中對實地體驗的引導)
在《走運河品杭州》的選修課程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居住地的位置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分別對自己身邊的運河文化和景觀進行實地探訪,并要求提供走訪的照片和文字介紹,然后集中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2)強調參與,有效感悟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空間上距離學生很近,但學生往往對這些資源熟視無睹。對此,課程開發中應強調學生多參與和感悟身邊的地理事物,從而提升課程實施的有效度。
案例四:參觀運河博物館的感悟(《走運河品杭州》教學中的小組交流與感悟)
《走運河品杭州》選修課教學中,“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小組同學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博物館五個展廳的情況,展示和解釋大運河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并對其中的部分展覽發表了觀感,進行了點評,充分體現了教師引導、同學參與體驗并共同建構課程資源的過程。以下是同學參觀交流的輯錄:
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二展廳——大運河的利用中,我們看到了一張清朝末年的船票,上面印有“順風快利”四字,表達了商家希望一帆風順、早日獲利的美好期望。船票上還寫明了收款的一些項目清單,以及提醒顧客保存好隨身所帶行李的提示等。既是明白消費,又有溫馨提醒。想當年,運河可是我國南北方向運量最大、最快捷的運輸方式,其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千百年來,運河滋養著沿岸數十座城池、千千萬人民,如今運河仍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作為運河沿岸的一份子,沒有理由不珍惜和傳承運河這一寶貴的遺產!
(3)分享交流,升華情感
在部分同學經歷的體驗活動基礎上,將所看、所做以及所想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交流。這種分享是建立在真情實感之上的,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其產生的情感共鳴,也較之傳統的教師傳授要強烈。
案例五:吟誦家鄉(《行走浙江》教學中同學對家鄉烏鎮的介紹)
在《行走浙江》教學中,教師設計了“用你最擅長的方式介紹故鄉”的活動。2013級高一的繆同學創作了原創散文《枕水江南——烏鎮》,在課堂上以圖片欣賞并配以朗誦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對烏鎮的熱愛與依戀之情?,F輯錄如下:
江南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煙雨朦朧中。江南的雨,從不雜糅一絲一毫的恩怨,但卻隱藏著一縷無法言說的古韻,牽連著一縷若隱若現、飄忽不定的后世傳情。
城墻內外,古往今來,烏鎮中的人們傍水而居。那些老牌樓、琉璃瓦存在了千年。鎮中的河,流淌了千年,青石板小巷,注視著烏鎮千年。窗欞的紙撲朔著,恍恍惚惚,亦有千年。沽一杯酒,捏一朵海棠依舊;盛世繁華,在代代更替中重修。此去經年,逆轉輪回。雖物是人非,卻蒸蒸日上。幾千年,時間改變了什么,帶走了什么,卻終究鑄成了攻不破的家園,日益強大。烏鎮和祖國一起,承載著過去的繁榮,尋找著新的艷陽!
參考文獻
[1] 張家輝,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5).
[2] 楊元珍.“記得住鄉愁”是旅游發展的重要原則[N].中國旅游報,2014-6-25.
[3] 侯劉起,李帥.基于鄉土資源的高中地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J].地理教學,2016(4).
[4] 田興隆.體驗教育的意義與價值.[EB/OL].生態體驗教育網,http://www.stty.net.cn/lilun/ShowArticle.asp?rticleID=813,2013-03-08.
【責任編輯 王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