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濱
摘 要: 本文著力探究如何讓特有的語文味回歸課堂,還原語文的本真,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學好語文,也讓教學充滿語文味。
關鍵詞: 語文課堂 主導作用 大語文教學觀 規范教學行為
“語文是百科之母”,作為基礎工具的學科,它必須有一套重要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用語文原汁原味的教學方式創造本真的課堂,還原語文味。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當前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多年以來我秉承著該教學理念,并在以下兩個方面努力實踐著。
一、在具體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一個創造型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學會學習的道路上,面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體會到“愛學”比“學好”更重要,要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堅韌不拔地追求新知,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金鑰匙。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及大膽的創造精神,創設一種讓學生愛上語文的教育模式,在工作中,不斷追求教育教學的高境界,還原語文最本真的課堂。
在具體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并非照本宣科,而是主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改造,突出教師的指導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究的一系列內容、重要環節、關鍵步驟精心設計,編制活動的過程,幫助和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活動狀態,并積極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活動中的知識,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通過以上做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沒有削弱,其主導作用反而加強了,同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二、在具體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確立大語文教學觀的思想。
1.精心選編、組織語文教材外讀物,作為廣泛學習的材料。
語文教材以精講精學為主,所選讀物則為泛讀的材料,既便于學生將在精讀教材中習得的方法進行遷移鞏固,又便于學生通過大量閱讀鞏固識字,開闊眼界,積累語言,增強語感。因此,我所選讀物的題材廣泛,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又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易于感悟和理解,既有思想性和人文色彩兼美的名家名篇,又是學生的習作。只要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幫助,就納入了泛讀的范圍。例如:在三年級時,注音讀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我便逐漸向適于學生閱讀的《少年文摘報》《快樂語文》等報刊及《柳林風聲》《魯濱孫漂流記》等入門級兒童讀物拓展,電臺、電視臺的新聞等都可以納入學生的閱讀范圍。每天講一個新聞,每周背一首古詩等,則可作為擴大學生閱讀面。到了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水平,我放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讀物,只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就指導學生閱讀,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閱讀中國的古典名著、科技書籍等。
2.精心創造適宜的語文學習環境。
語文教學特別注重教學活動情境的創設,學生知識背景的激活,學習氣氛的烘托。適宜的活動環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理解知識、鍛煉能力。我充分利用教室四面墻上有用的空間,根據類別布置教材中語文知識要點和課本以外豐富的內容,讓教室的四壁“說話”,創造良好的學習語文氛圍。例如三年級時教室內布置的“語文大觀園”——語文小知識、謎語、歇后語等及一學期教材知識的要點;“我是自信小作家”——展覽每一位學生的習作,只要習作比原來有進步,就給予表揚,并以激勵的符號醒目地打在每一篇習作上。四年級教室內布置的“學習步步高”——展示學生的學習筆記、讀后感等;“知識宮”―語文知識摘錄、名家名篇欣賞等。課上,我還根據教學的要求隨時利用墻上知識進行活動教學。
3.開展生動有效的語文活動。
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最怕的是一味地關在教室里,我們班每周安排一節語文綜合活動課,根據年段的要求,將一學期或一年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利用精心設計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快樂地活動起來。另外,組織了多個語文興趣小組,如書法組、表演組等,經常舉行“百靈鳥小舞臺”、“語文碰碰樂”等活動,表演童話劇、課本劇是經常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組織,逐步由老師組織變為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組織。三年級以古詩文配畫為每天必修內容,讓畫中詩、詩中畫完全融合,有效培養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到了今年,包括課本劇的創作都列為學生自己動手的范疇。將活動內容與學生生活、與學生關心和熟悉的人或事密切相關。其實學生獲得知識并不難,怎么從知識中找到“金子”,去掉水分很難。教師只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善于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將原本包辦代替的事情心甘情愿地巧妙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尋找“金子”,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何樂而不為?這就是教師多年以來所追求的最本真的教學。
三、在具體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1.激勵策略。
在教學中我時常發現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怕讀不好,說不好而不說,不讀也不問的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尊重和成就的心理需要的滿足可以轉化為接受駕馭的一種動力,尊重學生的突出表現是把學生當成一個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因此,我盡量用良好的教學態度和情緒影響和感染學生,特別是在活動中積極參與,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告訴學生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意見不正確也沒關系,大家都是在學習,只有積極思考積極發言才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專門設計了一張智慧卡,獎勵那些在學習中持有不同意見,敢于發表意見,敢于對別人的意見提出問題的同學。二三年級此項活動剛開始運作時,一張卡要很長時間才能填滿,有的學生不會提出不同的見解,習慣性認為老師、書本上說的就是真理,有的學生有顧慮,心里明明有別的想法,卻不敢公開提出。針對這種情況,只要班里有一個學生提出一點點不同見解,我就及時當眾表揚,并當場在他的智慧卡上填寫評語,念給全班同學聽。久而久之,學生手里的智慧卡越攢越多了。
2.與學生合作的策略。
教師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處事方式對學生的心理、性格產生隱性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實施教學民主,構建新型的師生合作關系,為學生樹立善于合作的楷模。我在實施語文教學活動化中,始終讓學生處于寬松自由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學習,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求知欲望得到誘發和補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知識結構的現狀和學習心理需求,努力做到學生怎么學樂學、會學就怎么教。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心理互換。例如:剛開始的語文教學中,我為盡量爭取增大一堂課的知識容量,語速較快,后來與學生課下交流,聽了孩子們的反饋后,在后來教學中盡量站在學生角度考慮教學節奏。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教學民主對培養學生善于合作的品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成為學生形成合作精神的先導。
例如:在排課本劇時,我在表演活動中是演員兼導演,而不是觀眾。表演活動是發展思維及語言的有效方法。在表演中,教師的積極參與更能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
另外,我們還組織了打擂式活動,它是訓練智力活動內化的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中,有機穿插帶有競賽因素的學生活動,或以個體為代表,或以集體為基本單位,通過競爭挑戰決定群體勝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迅速把學生的思維調整到最活躍的狀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團隊精神,體會團結合作的作用具有積極影響。這樣,學生知識與能力活動內化過程會明顯加快。我經常在語文教學中,以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看誰背的古詩多”、“摘抄的優美語段多”、“積累的成語總數多”等擂臺賽;以個人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接龍”、“段落背誦接龍賽”等;在活動中學,學生樂于學,充分激發了自信心,確確實實提高了教學效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活動中既是指導者又是合作者。實驗活動的特殊功能是在教師指導學生的操作過程中,“生產”出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實驗的操作活動就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智力操作的外化。
總之,我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師生間、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學習交往氛圍中達到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還原了語文最本真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了語文味。
參考文獻:
[1]楊愛華.回歸本色,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對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作文教學研究,2010(02):108-110.
[2]陳蓮英.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賞識教育[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11):114-115.
[3]李駿.小學語文課堂的核心回歸[J].教育,2015(47):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