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閱讀分享: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熱筆和冷筆實際上可以對應我們的寫作過程。在考場上拿到一篇作文題目時,首先是審題,然后開始調動我們所有的身體感官,去回憶過往與之相關的經歷,想到傷心之處,不禁皺眉,甚至潸然淚下;而想到開心之處,嘴角一彎,似要把那種喜悅之情從口中噴涌而出。而這一在腦海當中回憶的過程,就是“熱筆”。但是,當我們真正要訴諸筆下的時候,我們卻不能夠將那些零碎的記憶混亂地寫下,而是要先將那種澎湃的心情抑制,理性地思考謀篇布局,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完成一篇作文,這就是“冷筆”。在考場上,“熱筆”與“冷筆”,缺一不可。(特約教師:福建省漳州市長泰二中 張文惠)
有一天,我聽朋友說,照美國習俗,女兒出嫁的時候,都要由父親帶女兒跳個舞,賓客們則圍在四周唱“不再是爹地的小女孩”。于是想:你小時候,我先跪在地上拉著你的小手跳舞,漸漸彎著腰帶你跳舞;當你出嫁那天,我跟你跳,一定會感慨萬千,老淚縱橫。
就在這感觸中,我提起筆寫下當時的心情,而且一邊寫,一邊落淚,寫完讀兩遍,還是情緒澎湃。
隔了一個多月,我幾乎把這事忘記,有一天接到朋友電話,說我新發表的文章實在太感人了,令他掉下眼淚。我趕緊翻報紙,原來那篇沖動的文章發表了,我再讀一遍,居然又落下淚水。那篇《爹地的小女兒》后來被好多朋友提起,每個人都說深受感動,因為探觸到他們心靈的深處。
我說這故事,是要告訴你,寫文章有“熱筆”和“冷筆”,前面提到的這篇文章,發于至情,毫無保留地把內心話說出來,不事雕琢,也沒有再三修飾,卻能“直指人心”,屬于“熱筆”。
至于那些經過“謀篇”先計劃好寫成幾段,怎么導入主題、引申論述,又如何下結語的,則屬于“冷筆”。也可以說以“情”取勝、毫不遮掩地“說盡心中無限事”的常屬于“熱筆”;以“理”見長,經過再三推敲、精雕細琢的常屬于“冷筆”。
熱筆常需要靈感的刺激,如同火藥需要火種去點燃。冷筆則比較能夠“經營”,你只要多讀書,多存素材,再訓練寫作技巧,就能得到。也可以說熱筆可以“偶得之”,冷筆則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保證自己總能寫出不錯的作品,每個人都得學習“冷筆”。

寫作最要緊的是先抓住“人地事時物”,你別以為這沒什么稀奇,要知道:檢驗這五項,好比駕駛復雜機械的人,就算老資格,也得把操作的重點檢查一遍。譬如《母親》這個題目,以“母親是生我的人”來破題,恐怕也嫌俗。這時,你就得從“人地事時物”這五大要項里找靈感了。
從“人”和“地”去想,你可以說:“在外地讀書,最令我思念,也最思念我的,就是我的母親了?!睆摹笆隆焙汀拔铩比ハ?,你可以說:“每次穿上大衣,都想到我的母親,想到我離開家的那天,出門了,她突然把我叫住,為我把每個扣子都扣好,一邊扣一邊說:‘天冷,別懶!”從“時間”去想,你可以說:“端午節了,我卻因為功課趕不完、不能回家,早上突然接到一個快遞的郵件,打開來,居然是母親寄來的她親手包的粽子?!比缓竽憔湍軐懟貞浤赣H包粽子的畫面,以及一家人吃粽子的種種溫馨往事。
我們常說“藝高人膽大”,你想作文輕松,一定要藝高,藝高則需要平時努力。為了使你寫出的東西與別人不同,也為了表現你旁征博引的功夫,你要多看課外書籍,甚至報章上的科學新知都得汲取。在生活上則要多觀察,從細微的東西上“格物致知”,從人與人間去“感悟深情”。
最后,我要把中國畫論里的一句名言送給你——“存心要恭,落筆要松”。寫文章也一樣,你即使找來許多材料,也得經過篩選,留出最適用的那幾樣,再有條不紊地寫出來。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有組織,不雜亂,也才能形成一條清晰的“理路”,把你心里的話,說到別人心中。
朱權利摘自《跨一步就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