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政策格局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首先,從2017年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看,我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特別是能源原材料方面。這些行業的價格、經營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供需關系得到了極大的調整,整個工業企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且,“三去一降一補”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地成效。
從世界經濟大環境格局分析,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明顯回暖的世界經濟局面。就是自金融危機以來,從GDP本身到物價、利率都有了復蘇的跡象。按照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近兩年的經濟增長要超過過去30多年的平均水平。從我國2017年外貿出口由前兩年的負值到如今的正8%就可以看出大體的世界經濟環境。
2017年國內經濟好于預判
回看國內的經濟狀況,2017年的經濟總成長速度為6.9%,好于各方面的預判。首先,世界經濟回暖,即外部需求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有利于中國市場的發展。第二是房地產市場的表現比預期要好。自2016年10月份以來,全國20多個城市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但是2017年初的進一步調整后,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的到了大幅度增長。直到近幾個月,成交量已經出現了明顯下跌的局面,整個市場在降溫,投資也在逐步放慢。第三個核心的需求端因素為大宗產品和能源原材料,在經濟回暖之后,我國的工業領域需要補庫存來拉動部分經濟需求。
另一方面是政策端,中國的貨幣政策是比較寬松的,財政政策對于基礎建設相關的項目支持力度比較大。而往后的政策取向應該是穩健中性,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進行適量收縮,回歸到一個與國際相關的正常化的水平和趨勢。
從生產端來分析就是供給側改革。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共享經濟、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等新型產品產業服務模式)的增速,遠遠高于6.6%的工業水平。甚至,像新能源車或者機器人都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增長率。
結合起來分析,2017年我國的需求端表現并沒有那么理想。2017年全年的投資增速為7.2%,比2016年放慢了0.9%,特別是相對投資是減弱的,而名義消費是增加的,雖然價格調控以后降低了一些。從價格角度來說,我國購買的石油、礦產、天然氣等,價格上漲太多,但是過去一年里,居民的消費價格凈增長1.6%,既沒有通貨膨脹的擔憂也沒有收縮的壓力,對比政府制定的3%,可以說壓力很小且非常平穩。另外,工業品方面全年為6.3%,比較高,但是趨勢是下滑的,只有在八月、九月和十月有所反彈。其原因在于去產能政策及環保督查使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型企業停產比較嚴重,促使貨物短缺,價格有所反彈。但是在2月份達到最高點,所以這個問題就沒有太多憂慮了。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從2018年我國整體經濟來看,主要特征是穩中緩降。特別是經過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出現重大的變化,即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那么發展要比增長的概率更加寬泛,這就是經濟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臨著重大變化。其一就是老百姓各種各樣的需求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化。這是物質精神層面的問題,曾經大家的主要需求是吃飽穿暖、看看電影就能滿足,而現在不僅僅是物質上、文化上各個方面的需求,更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保等方面滿足需求。同時,我們對品質的要求也需要提高,不應再出現“國人去日本買馬桶、去香港搶購奶粉”等現象。
因此,中國如今要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大量中低端產品要逐步淘汰,我們面臨一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老百姓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一系列問題。而且我國未來增長的動力是創新,但我國的創新能力卻又不夠,老百姓希望呼吸新鮮空氣,可是我國的霧霾問題依然嚴重,解決環境問題的壓力依然很大。還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強,所以從中長期來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矛盾。
2018年要重視幾點主要風險。首先,是金融領域的風險,需要對風險進行預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這個領域的風險相當多,包括影子銀行、違規集資、不良貸款、房地產或者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一旦出現問題,最后損失都會落在銀行身上。盡管其中一部分的隱性債務已經納入審計署審計完成,在2014年底審計完成并通過這幾年的置換,慢慢的化解掉了。為什么如今開始“擠水分” 、化解隱性債務,因為原來財政收入的夸大,名義上收了幾百個億或者幾千個億,到用的時候,還需要向中央借錢,全國有些省連養老金都不夠發。其次,是房地產領域的泡沫風險。盡管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房地產的風險和問題還是很大,包括一部分房企已經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壓力。房地產市場一旦崩盤,絕對不會像2015年股災那么好對付,可能造成一個國家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經濟在很長的時間內無法復蘇。此外,還有一些潛在風險也需要高度關注。比如,我國實體經濟、制造企業的成本高居不下且經營困難,使得相關的投資無法跟上,而且我國的地區經濟分化還非常嚴重。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的市場也不要過于悲觀,因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和穩定性非常強。在過去的12個季度里,我國的GDP增長率都保持在6.7%,上下浮動0.3個百分點。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每每出現像東北的斷崖式下滑時,減速卻不失速。同時,十九大的精神必然激發各地的創造力和活力,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等重要戰略也會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總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仍然要深化,這是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關鍵所在。無效的企業就要淘汰,特別是僵尸企業,使資源資金等方方面面的要素投入到更加高效的生產系統中去。所以,基于這樣的一個國際國內的市場環境和我國現在的增長能力,以及我們落實十九大精神的決心來判斷,中國2018年的增長,仍然能夠保持在6.6%左右的水平。
我國經濟增長本身的壓力并不大,關鍵是我們怎么樣優化結構來提升發展效率。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未來三年決勝小康時期的三大攻堅戰,一是防范金融及風險,二是精準脫貧,三是污染防治。相關部門應該抓緊研究怎么樣才能夠推進高質量發展,使得我們在小康任務完成以后,能夠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