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出生于香港的陳美齡,長相甜美,嗓音動人,她曾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紅透半邊天。然而,她卻在最當紅的時候,離開香港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后又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現在,她最驕傲的是,她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
我是一個“教育媽媽”
在日本,熱衷于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督促其學業、對孩子寄予厚望的母親,通常被叫作“教育媽媽”(有點類似我們這邊說的“虎媽”)。這個叫法或含有貶義,一說認為其教育方針過度,是無視孩子意愿的一種家庭教育行為。
為什么我會變成“教育媽媽”呢?我想這和我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系。
在我的小時候,無論生活有多艱苦,父母都拼命工作,把家里六個孩子都送進了學校讀書。對于教育,父親始終抱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但有一個前提—— 好好接受教育。”
之前我一度辭去偶像工作到加拿大留學,也是因為父親的這句話說服了我。當時實在太忙,連大學都上不了,朋友都交不上。眼見我如此糟糕的生活狀態,父親提出建議,希望我去留學。
我在多倫多大學學習了兩年時間。正是這段時光使我的人生發生了巨變。不光是學習,關于唱歌的意義、自我身份認同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之后,我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此,人生又邁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我曾在心里發過誓,有自己的孩子后,一定要賭上一生,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對自己“教育媽媽”的身份很有自信。在我看來,“教育”并不等同于“學習”。“教育”這個詞,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因此,我對自己是“教育媽媽”這件事一點都不覺得羞恥。

擇校,聽爸爸的話
修完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課程,我回到日本一邊寫博士論文,一邊慢慢恢復工作。那年是1992年,正要決定我家大兒子讀哪所小學。我一直有在關注東京都內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學。這所學校可以自動升學晉級至大學,只要能入學,作為家長也就安枕無憂了。當時從“前輩”媽媽那里,獲取了不少關于考試的建議等。
但是某日,丈夫參加完這所小學的說明會回來,突然對我說:“孩子他媽,我們還是放棄考試吧。”原來在說明會上,老師說了一段話:“由于應征者人數眾多,請確保面試那天孩子絕對不能感冒。那是影響一輩子的日子,作為家長的責任,請把健康的孩子帶過來哦。”丈夫很是憤慨,“孩子感冒不是常事嘛。說這種話,證明他們不會為孩子考慮。那種地方不去也罷。”
聽他說完我才頓悟,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也許只是父母的虛榮心作祟罷了。我為追隨“世界名牌”而隨波逐流的自己感到羞愧難當。
另外還有一家中意的國際學校,我覺得把孩子送進這里上學也挺好。可是呢,那所國際學校在當時沒有得到文科省認證。也就是說,孩子即便在那兒畢業,也無法保證是否能進入日本國內的大學。
即便如此,我們夫婦倆還是一起去了說明會。“面試當天,如果孩子感冒的話,請立刻通知我們,學校會另行安排面試日期。校方想看到孩子最佳的狀態,所以請一定不要勉強自己的孩子。”這次,從老師那里聽到了這樣的話。那一瞬間,我和丈夫互看一眼,同時點了點頭,決定“就選這里了”。
在育兒、孩子教育上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夫妻間的通力合作必不可少。大兒子提出想去美國念高中的時候也好,決定選擇斯坦福大學的時候也好,丈夫都給予了我和孩子們恰當的忠告。孩子進什么樣的學校讀書,這是件可以左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情。為此,必須預見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教育方針和升學相關的問題,夫妻之間要經常商討、達成共識,這是最最基本的。
“說教”比體罰更有效
當我的孩子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我會一直和他們談話,直到他們接受、認可為止。在我家,把這稱為“說教”。我家的基本規則,首先就是“不說謊”。
第一次發現大兒子說謊,是在他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因為之前看他為了漢字測驗一直在復習,所以很在意他有沒有考好。當我問他“考試成績下來了嗎”,兒子回答我“還沒”。后來,偶然我在整理大兒子背包的時候,在書包最底下找到了考卷,紙都已經皺巴巴的了,上面寫著七十分。當我拿著卷子問“為什么要對媽媽說‘還沒呢”的時候,大兒子解釋道,“因為我考得不好……”這句話讓我的心像被突然戳了一下。原來大兒子一直覺得我希望他考出好成績,而且認為考得不好很難為情……他大概是想:只要不讓我知道考得不好,我就會認定他是個好孩子。
但是實際上,無論兒子考了幾分,我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不會失望,也不會生氣。但這樣的心情并沒有傳達到大兒子那里。于是我給大兒子一個擁抱,同時問他:“為什么你不相信媽媽對你的愛呢?”

大兒子一開始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似乎完全不明白我在說什么。接著,我開始了我的“說教”:“媽媽真的很愛你,你知道嗎?”“無論你是怎樣的小孩,媽媽都最喜歡了,你完全沒有必要隱藏自己。要相信媽媽的愛。為了隱藏一個謊言,就得撒第二個謊。這樣下去,媽媽和你的心會越來越遠……”
我和大兒子聊了整整八個小時!最后,我對孩子說:“把至今為止向媽媽撒過的謊,全部寫出來吧。”于是大兒子動起筆,一樁一樁寫了下來,寫得可愛極了。“有一次忘記交作業了”“便當盒落在學校里了”等等,都是些很小的事情,兩個人邊笑邊讀。
從此以后,大兒子再也不對我隱瞞任何事了。同樣的事情也曾經發生在二兒子和小兒子身上,他們都各自體驗過我那“冗長”的說教。雖然過程總是充滿笑與淚,但每次都能感覺母子之間的感情變深厚了,互相都有所成長。
如果能好好地和孩子交流,讓他們從心底接受,那么這次教導就會一直留在孩子的記憶里,再不會忘卻。體罰或者口頭訓斥,也許孩子會暫時向你道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重復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孩子沒有從心底接受你教育的證明。不管花多少時間,和孩子好好交談,他肯定會明白的。我始終相信這一點,花足時間并且仔細徹底地與孩子交談。我堅信,這才是真正的母愛,真正的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