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什么
看不清摸不著的“安全感”似乎總在成人處于一段親密關系中才被提及。其實,從孩子一出生,大人對孩子哭鬧的回應積極與否開始,孩子的安全感就在被父母影響與塑造著。安全感是人類對自己處所環境安全與否的感覺,心理學中將“安全感”解釋為個人渴望穩定、安全的一種內在精神需求。
孩子對自己所處世界的環境以及同伴安全與否的判斷,決定了他們回應世界的態度是積極還是回避。出于自我保護,具有不同安全感程度的孩子表現出了不同親疏程度的親子依戀關系,這影響著孩子認知、態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
懂得愛與被愛,是幸福的鑰匙。嘗試和孩子維持親密關系,是一種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學習的能力。比起給孩子像無底洞又層出不窮的“物質起跑線”,不如給孩子優質的“安全感起跑線”。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體驗,孩子才能更聰明、更快樂、更自信且富有力量!
更聰明—— 促進語言與認知能力
安全感良好的孩子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是:我很好,我值得被愛,我是有價值的;親密他人是可靠的,世界是安全的,生命是美好的;我要探索,我要發展。這樣的孩子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在感受例如藝術、人際交往活動中更能調動全身的感官,專注地感受未知而美妙的世界。同時,富有安全感的孩子有更大的內在動機和自信,他會展現出語言表達的渴望并盡可能地把握對話情景和機會,這為他的語言發展和思維能力提供了舞臺。

更快樂—— 積極情緒與高情商的基礎
對困難和未知的恐懼能表現出更少的焦慮與更積極的情緒調節能力的孩子,能更為自然順暢地感知與適應新環境。孩子的安全型依戀關系也被視為情商發展的溫床,相信世界是安全積極的孩子當然更富有同情心,以及更高水平的同理心,社交能力更勝一籌的他們自然更受同伴歡迎,表現出較強的領導力。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系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對環境適應力差,并經常伴隨著逃避、退縮甚至攻擊性行為。
更自信——奠基自信親善的人格
早期內在安全需求被滿足的程度狀況,將影響著我們之后整個人生對安全的體驗與認知。它影響著我們是否會持有“人性本善”的積極世界觀,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將沒有足夠的力量去信任別人。當他連信任都不愿意去付出時,則無須談及責任與擔當。所以我們會看到,安全感是一個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很好地體驗著愛的孩子,才會擁有愛別人的能力。如果讀這篇文章的家長,不曾與您的父母保持積極的依戀關系,請您在這里停止并做出改變。孩子會記得每一次你擁抱他的懷抱有多溫暖,于此他便能轉身擁抱他人,將溫暖傳遞給身邊的人。
龐嬋娟 重慶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