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表面上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主要是運動不足所致,從深層次進行分析認為有效遏制學生體質下降還需要從管理機制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強制”和“獎懲”作為切入點,從政府、行政職能部門、學校(校長)、教師、學生五個方面,探討“強制與獎懲”制度建設的必要性,提出有效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
關鍵詞學生 體質 制度 強制 獎懲
目前我國對學生體質關注程度呈現“上熱、中溫、下涼”的態勢,國家意愿在基層無法充分執行,國民體質健康促進的頂層設計在基層無法充分體現。從表面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是由于運動不足所致。進行深層分析認為,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管理機制存在不足。建立科學完善的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制度,強化基層組織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過程中的執行力,是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有力保障。
一、“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解讀
“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有關職能部門及學校,針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制定的具有強制性與規約性的行政法規文件。明確規定政府、行政職能部門、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義務,允許各級管理者采用強制措施給予下級人員必要的獎勵與懲罰。將“強制與獎懲制度”作為一種國家意愿來推進,將原來模糊的軟性指標轉變成明晰量化的硬性指標來要求各方面人員。
“行政強制制度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行政強制執行,二是即時強制。前者是指義務人不履行行政上的義務時,行政主體通過一定的強制手段來達到義務履行目的的制度。它具體又包括直接強制執行(對人身、財物、場所等直接實施強制)和間接強制執行。后者是指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為預防或制止一定的緊急事態或違法行為而直接對特定人的人身、財物或行為即時采取強制手段以實現行政目的的制度。”[1]“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第一級行政主體是政府,第二級行政主體是行政職能部門,第三級行政主體是學校(校長),第四級是教師。而義務人則具有雙重性,在第一級行政主體下,行政職能部門、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都是義務人。但在學生層次以上,行政職能部門、學校(校長)、教師既是上一級的義務人又是下一級的行政主體。政府部門建立“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將“強制與獎懲”作為一種行政手段,通過層次管理強制下一級義務人履行義務,根據其履職的實際情況施以獎懲。“強制與獎懲制度”根據行政主體的不同而制定不同層次的制度標準,如表1。
表1 “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表
“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屬于教育制度的補充,需由地方政府發起,在充分解讀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代表國家行使國家公權,從行政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四個層面來體現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性。
行政職能部門要根據地方政府的指導性意見,制定符合本區域學生特點的體質干預制度,建立督查與評估機制,不定期檢查學校體育工作,對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進行績效評估、行政問責和獎懲,必要時對校長的升任與留職提出建議。青島市教育局、體育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陽光體育活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意見》(青教通字〔2014〕97號)中要求:“建立體育工作考核獎懲制度,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之中,并將其作為教育系統有關部門和轄區學校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施工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
在學校層面,規定校長作為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第一責任人,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衡量校長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青島市教育局規定,“在學生體質抽測中,如學生體質達標率不足95%將扣除校長10%的績效工資”。
在教師層面,明確教師責任,規定教師必須嚴格執行“課標”要求,制定科學的體育課教學和課外活動計劃,將學生體質健康達標與教師的績效工資、職稱評定和評獎等掛鉤。青島市實驗小學規定,“從校長到校工都有提升學生體質的責任,在每月進行的學生體質檢測中,學生體質達標率超過95%將對班主任和體育教師進行獎勵”。
學生層面,要求學生完成體育教師所規定的體育鍛煉時間和運動量,對不能完成者,校長和教師有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懲罰甚至“低烈度”的懲戒,主要體現在升學、評優。
二、建立“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的必要性
1.可以增強政府職能部門干預的力度
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由國家發起和推動,各級行政部門的主導作用具有指導性與強大的干預力度。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地方政府及各級行政職能部門應根據本區域學生的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符合地方特點的“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強制與獎懲制度”,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賦予學校(校長)特別是教師更多干預學生體質健康的權利。使管理者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使政策執行者在有關法律法規下具備承擔責任的底氣,使“一切為了孩子和為了孩子的一切”落到實處。
2.可以有效提升校長對學生體質的關注
校長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其治學理念與治校思路決定著學校的校園文化,影響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前升學率還是考核校長工作業績的第一指標,而體育還沒納入高考,中考體育成績所占比重也不高,與升學率相比,學生體質健康的滯后不影響校長的業績考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未引起多數校長的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八章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明確規定:“不按照規定開設體育課或者隨意停止體育課;未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含體育課)將視情節輕重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5]但在實際工作中體育課被占用的情況并不少見,校長忽視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極大地影響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部分校長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方面的懈怠與不作為,制約著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的提升。從中小學生體質測試過程中看出,部分校長關心的是體測結果是否影響自己政績,是否影響上級領導對自己的看法,是否影響自己的績效工資。這些現象倒逼國家必須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上進行立法,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建立并實施“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將校長的業績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強制性地聯系在一起,明確校長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應盡的義務和必須承擔的責任,對達標學校校領導給予獎勵,對不達標學校校領導給予相應的懲罰,以引起校長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足夠重視,確保學校在體育活動安排、教師獎勵、職稱評定及福利待遇等方面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緊密聯系。endprint
3.可以有效加強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我國新一輪教育改革已經歷了二十多年,“賞識教育”得到廣泛傳播并為社會各階層所提倡,鼓勵與贊揚的確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但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情商,有利于提高耐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有利于他們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體育競賽規則體現了強制與懲罰,違反規則必定承擔損失甚至遭受處罰,這容易使學生建立極強的規則意識,有利于他們建立良好的道德與行為規范。學生在身體運動與競賽過程中體驗的勝利與失敗,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勝負觀,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不會被輕易打倒而一蹶不振。教師通過體育競賽規則進行必要的強制與處罰,有利于對學生人格塑造形成良性影響。教育并非是一味的勸說、愛護,在體育教學中必須要有秉承堅定甚至強悍的內容。
4.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練習負荷
1979年5月的“揚州會議”,開啟了中國學校體育的新紀元。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快樂體育、成功體育等開始在學校體育廣泛傳播和實驗,以學生為本的中國學校體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4]。但體育并非都是快樂的,資料顯示:人類身體素質的提高要經歷運動負荷增加、適應、再增加、再適應的過程,以70%最大攝氧量且運動時間持續30分鐘以上進行運動,可以使學生體質健康得到有效促進。但伴隨著這種提升而來的是學生身體會發生一定的不適反應,如力量練習后的肌肉酸漲,耐力活動“極點”時的胸悶,柔韌練習中韌帶的牽拉疼痛等;冬季的寒冷以及夏季的炎熱,也需要學生依靠意志力去克服身體的不適。
三、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的理性思考
1.與我國現行法律存在一定沖突
目前在我國教育法和體育工作條例中,沒有針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有關的強制制度和規定,《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也沒有規定每個學生必須達到的標準,對無法達到標準要求的學生也未做其他規定。《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6]《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7]《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學生進行了法律上的保護,但是當學生不配合體育教師正常的教學安排時,教師該如何應對未做明確規定,缺乏必要的懲戒手段,使教育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教育、體育里面應當包含一定程度忍受生理心理痛苦的成分,而這部分也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
2.執行力存在不足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針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而制定的強制與獎懲制度,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保證其順利執行。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作為教育法等國家法律法規的補充加以建設,將“強制與獎懲”作為行政手段來推進,強化執行力培養,更能體現國家的意愿。
3.社會認可程度需要提高
學生體質下降持續制約著我國國民體質的整體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在獲得社會公眾認可方面尚顯不足。在韓國、日本,對中小學生進行體罰已得到社會公眾認可,韓國、日本的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對此習以為常。但在我國,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長期存在,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分關注與過度呵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在身體與心理兩方面耐受挫折能力的塑造。在國民體質健康促進工作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當今,急需整個社會提高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強制與獎懲制度”的關注度與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楊解君,葉樹理.行政強制制度的現實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00(3).
[2] 章建成,等.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及干預策略分析[J].體育科學,2012(12).
[3] 鄭祥榮,江廣和.國內外青少年健康促進與干預策略比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7).
[4] 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校體育工作條例[DB/OL].2006.
[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DB/OL].2015.
[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DB/OL].2016.
[8]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國家體育鍛煉標準[DB/OL].2014.
[作者:矯志慶(1964-),男,山東濟寧人,青島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碩士;張雪飛(1973-),男,山東聊城人,青島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