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高薇 史秀云 遲艷琴
摘要:“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世界各國教育體制的自然選擇,而美國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諾貝爾獲獎得主占比50%左右,其在人才培養領域的有效性顯而易見,文章將深入分析并高度概括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和成功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現狀,提出相關改進意見。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
新經濟時代的蓬勃發展,以知識創新為主流態勢,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人才是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人才的培養呼喚教育體制的改革,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理論扎實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是提升我國創新水平、綜合國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美國在人才創新培養方面具有先進的經驗,美國現行高等教育思想先進、體制靈活、管理規范,教育已經成為數百年來移民美國的有效途徑,教育可以幫助來自全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在美國實現一個和諧統一的經濟主體,美國的教育理念是一直把擴大教育機會作為其核心發展目標,通過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分析與了解,找到其中的優勢特征,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實踐提出一定的啟示經驗,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一、美國高校辦學特點
第一,美國高校的辦學體制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其中私立學校又分為私立非營利性學校和私立營利性學校;高校設定層次分為為了普及通化教育的兩年制社區學校、為培養應用教育的四年制本科學校以及為培養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研究型大學。學校錄取方式大多采取開放式,面向大眾的低門檻錄取,實現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效果,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而精英教育僅作為少數研究型大學的培養任務。美國高校辦學模式由各州自己裁定,聯邦政府無權干涉教育事務,采用高等教育分權管理的辦學模式,因此美國高等教育各具特色,自主性和創新性特點比較明顯。高等教育體系是在市場競爭機制下“自下而上”形成的,這種教育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高等教育辦學人才培養目標以地方特色、人才需求為依托,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下實現優勝劣汰,社會適用性極強,各具特色又難以復制,相當程度上減少了辦學模式的“雷同”現象。
第二,為了保障辦學特色,美國大學的經費來源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政府撥款大多建立在市場競爭基礎上的間接資助的方式。美國高校發展的規范性和統一性主要由全美地區的六大認證機構進行認證評估來保障,認證評估機構雖為民間組織,但權威性很強,高校自愿參加認證評估。認證評估僅設置辦學最低標準,不進行綜合排名。只有通過認證的大學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資助,其在校學生才能獲得貸款資格。所以這種鼓勵式的評估體系保障了美國大學辦學的特色性與統一性,促進了高校之間的良性競爭。美國高校另一部分重要的經費來源于社會供給,公益部分由社會捐贈提供,有償經費來源于基金投資、社會服務收入等,其中校友捐贈為美國高校提供了重要的經費支撐,美國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專職校友管理團隊,設立專設機構,負責校友信息管理及資金管理工作,保障校友捐贈或基金投資的回報率,為捐贈資金提供良性循環平臺和風險把控屏障。
第三,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深化高等教育普及,美國大學采取了多元化開放性的生源渠道,大學教育生源渠道不僅包括適齡青年高中學生,還面向社會開放,招收非全日制學生、未完成高中學業學生、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學生越級破格入學等,這樣的特殊學生已達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三,非全日制學生達到一半以上。美國大學的“學分互認”制度體系相當靈活和發達,學生的入學選擇既可以是多樣化的,可以多所學校同時申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需求隨時轉學或跨校選課,銜接學校之間可以學分互認,即使是社區學校與本科學校之間的跨校轉學,也可直接辦理相關辦學手續及學分戶籍,為學生學習提供最大的自由度,這種學分制度和學分互認制度,為學生轉學和專業轉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并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有效機制保障。
二、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一)管理體制創新
我國高等院校一直遵循傳統的政府化行政管理模式, 美國高校組織模式采用法人制度,企業化管理方式,高校作為獨立的企業法人參與市場競爭,在激烈的人才培養競爭體系中,激發高校開發多樣化的人才激勵制度,而我國高校在這方面顯然相對欠缺,缺乏相應的競爭機制,限制大學的高水平深入發展,雖然我國高校體制多為公立,但校長的權責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應重視校長人選的選擇與任用,目前我國高校校長大多由專業領域內知名學者擔任,但學術領域內的尖端人才不一定精通教育管理,高水平大學的校長應優先從具有獨特辦學思想的教育家或擁有大量資源的社會活動家中進行選擇,高校管理體制采取“校長負責,民主管理,教授治學”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一流大學最大的差距主要在辦學理念上,濃厚的行政權力氛圍會制約學術創新,高校學術權力應與行政權力并行擁有同樣重要的位置,行政權力應為學術權利提供服務和更為自由的學術空間,鼓勵基層學術人員勇于創新,注重原創性成果的開發,在組織內部形成良好的民主競爭態勢,這就需要專業的領導人和管理團隊把控整個學校的運作,創新管理體制。
(二)國家撥款體制創新
我國高校多數為公立體制,享受國家定額撥款,國家針對高等教育都有專項的教育、科研、實驗室建設等撥款項目。雖然各高校能夠獲得的撥款金額也有一定差距,但高校之間缺乏競爭意識,仍存在吃大鍋飯的情況。我國高等教育要提高高水平科研實力,其培養一定要有針對性,在國家撥款體制中應引入競爭機制,把有效的資源和資金集中化。在高水平大學建立國家級實驗室,鼓勵高水平一流大學參與市場競爭,申請并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鼓勵大學建立高科技園區,支持學生利用學校資源在園區內創業,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性支持和綠色通道。通過市場競爭按項目下撥經費,使一流大學成為具備人才培訓、世界尖端人才引進、項目研發等多項功能的科技、人才孵化器,提升我國整體科研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
(三)辦學模式創新
我國高等教育的學籍管理制度應更加靈活多變,拓寬生源渠道,降低非應屆社會生源的高等教育再造門檻,健全學分互認體制,社會培訓教育、專業資格認證、創業項目可以進行學分互認,鼓勵學生從事創新創業項目,可以保留學籍、學分,簡化跨校選課、跨專業選課程序,同時鼓勵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以大學為依托的科研中心、實訓實踐中心、人才培養中心、產品研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這種高度緊密的合作關系一方面可以幫助學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吸引企業的資金支持,使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另一方面,企業可以以高校的研發團隊為依托,攻克技術難關,并在與高校合作過程中選拔優秀人才,實現雙向共贏。
(四)教育理念創新
我國高等教育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規模世界排名第一,毛入學率達到28%,但我國仍未進入高等教育強國之內。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并不高,即使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名校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其創新性成果、科研水平、師資質量仍與世界一流大學存在一定差距。在人才培養、教育理念方面與美國高等教育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側重基礎教育缺少創新教育,這種教育差距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提出了創新要求,應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方面進一步突破,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鑒于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構建,我國高等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應從以單純的智力開發、知識傳授、偏重專業教育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轉變為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國際化的教育觀念,促進觀念創新、教學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構建適應我國經濟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緩解就業壓力嚴重與杰出人才缺口供給不足的矛盾,不斷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洪修.協同視野下關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動因與實踐樣態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 (3) :96.
[2]王占仁.高校全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爭論與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6 (8) :115.
[3]顧月琴.德國雙元制和北關CBE職教模式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 (11) :65.
[4]曹瑞明,冉清文.關于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 (1)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