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茂華
香山就是彌渡人耳熟能詳?shù)拇笸鯊R,大莊寺,位于縣城西南的寅街大莊營村后山,距縣城8公里,距寅街鎮(zhèn)2公里。據(jù)明萬歷《趙州志》載,大莊寺建于唐玄宗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寺中供奉漢朝時期的白子國國王張仁果,三國時期建寧國王龍佑那。目前整個寺廟正在恢復重建、新建過程中,注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承接,同時加入了新的人文元素,實現(xiàn)自然美、人文美和諧統(tǒng)一。
大王廟始建于大莊營村后,清代遷建于現(xiàn)址,取名香山。屆歷千年,屢廢屢建,直到今天。大王廟的名字遠比香山歷史久遠,聞名于彌渡,而我更喜歡香山這個名字,既包括了佛家的香,也有香山書院的書香,還有花的香。
車出彌城,又經(jīng)過大莊營村、瓦窯村,環(huán)山而行,然后停在綠林中,步行一段土路,高大的山門出現(xiàn)在眼前,雄壯巍峨、雕梁畫棟、飛檐層疊,彩繪色彩鮮亮,琉璃瓦頂,好像還是剛修建的一樣,然而詢問得知,山門已經(jīng)歷了一段歲月風霜。
香山風景在彌渡境內(nèi)堪稱秀美,同行的郭前輩評價香山是彌渡的“空谷幽蘭”。的確,香山森林植被好,遠離鬧市,安靜清幽,山外有山,綠外有綠,層巒疊嶂。民間有快板語:“不聽彌渡街的高音喇叭,要來大王廟山頂聽雀音?!?/p>
我們順臺階拾級而上,即使天氣寒涼,但路兩邊蒼松翠柏列隊歡迎,安靜的香山,清風吹拂,神清氣爽,似乎香山的風帶著仙氣,帶著禪意。一株形似榕樹的古樹,樹干粗壯,兩人才能圍抱,估計有兩百多年歷史吧。枝繁葉茂,灑下一片陰涼,到了夏季的時候樹下就是天然的避暑之地。查看樹上的名牌,已被風雨洗禮得無可辨認字跡。與之比鄰還有相同的一棵古榕在大王殿下,看起來更粗壯一些,走上臺階,看到樹名:黃葛樹,樹齡280歲,屬三級保護古樹。后來查閱知道黃葛樹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樹。
大王殿是香山的中心建筑,就是供奉白子國國王的正殿,坐西朝東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殿已毀于“文革”時期。走進廟宇,瞻仰神像的肅穆威儀,殿門為雕花格子門,精雕細刻,花鳥、百獸圖,色彩清雅。基本保持了清代風格。門楹掛李菊村先生的名聯(lián):
相如時節(jié),諸葛天威,開蒙鄭楊段之先,名標鐵柱;玉斧既揮,革嚢再渡,歷唐宋元明之古,德護金湯。
正殿中間神龕上大王張仁果正襟危坐,威武凜然,兩邊立著侍從,神像上方有匾額:漢云紀瑞,靈應南中,參贊化育。北側是白凈文官,手握一簙,南側是黑面武官,手持朱筆。大王店后院是大王內(nèi)宮。
每年二月初八是大王圣誕會,是大王廟最熱鬧的一個廟會,其余每月都有會期安排。這種約定成俗的廟會,就如法規(guī)一樣被黎民百姓遵守、深記,每到會期日子,如約前來,祭祀朝拜,朝拜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從會期名稱可以知曉,目的就是祈求清吉平安,幸福吉祥,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保持信仰,對自然,對萬物持敬畏之心,心誠則靈,美好愿望也終會如愿。
殿下,三角梅盛開,一叢叢金竹,生機勃勃,筆直向上。喜歡竹的精神,它是中華民族正直美德的象征,原來廟內(nèi)院子里種竹,自有它的涵義。
大王廟殿宇眾多。戲臺,每年大王圣誕會期間,這里是連唱三天大戲的地方。龍王殿,供奉朵祜神龍,檐前匾書:我澤如春。龍是主管水的神,祭祀龍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我們走出大王殿,后面就是香山書院,南鄉(xiāng)耕讀之風,加上人杰地靈,清代出了不少人才,士林中為彌渡之冠,清末舉人李彪在香山書院執(zhí)教,學子遍三迆,多有成才。清云貴總督岑毓英有聯(lián)頌曰:滇水名家皆弟子,輞川高枕玉羲游。
在香山院里小坐休息,然后去爬山賞景。靈山煮茶,端杯慢品,青花瓷杯,馨香的茶。佛門喝茶一定用瓷杯,意為慈悲為懷。一杯禪茶,沉香繞鼻。此時的時光也變馨香了。不知香山書院的書香,是否會遺留下一縷,穿越時空飄來,熏染陶冶,不負我虔誠拜謁的心意。
冬陽暖照,蒼松圍繞,清淡的松香飄在空氣里,舒服爽人。香山看云,別有意趣,云也如閑云野鶴一樣,在湛藍的天幕上悠閑自在,這時突然就想起盛代昌老前輩的文章《生在彩云南》,沉醉于此時的美景中,在香山只靜靜看云,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耳邊還有萬頃松濤的美妙旋律,天籟一樣。暫時擁有了神仙一樣的心靈意境。
山坡開辟出了幾塊開闊平坦地,是香山旅游景區(qū)規(guī)劃中的停車場、服務區(qū)、露營地、觀景樓。觀景樓是一個亮點,此處地勢高,視野好,登高望遠,感受“一覽眾山小”的豪氣。登上觀景樓,可以俯視彌渡壩子,村莊院落,田野美景盡收眼底。
菊村先生長眠之地,在距香山公園西北約一公里的松林里。踏著松毛覆蓋的柔軟山坡,走過一段路,去拜望先生的墓,他的墓碑是大理石墓碑,手工雕刻的碑文,刻記了一個歷史,一分對先生的敬仰,青松陪伴,先生精神長青,清風絮語,是念?是頌?“勤苦一生成學問,春官幾上失初哀,隱居天目傳經(jīng)史,陪教香山德聲濃?!边@是盛老寫給他的悼頌詩文。
再往上走,看到了大王廟曾經(jīng)的遺址,半截高矮不一的紅土墻,在松林中很是顯眼,大大的圓石柱墩、石獅子掩埋在荒草中,若隱若現(xiàn),訴說一份久遠、永恒。它們就是大王廟歷史的印記。
在香山寺院里,我們看了香山的規(guī)劃藍圖,借助區(qū)位優(yōu)勢,環(huán)境優(yōu)勢,歷史文化底蘊優(yōu)勢,香山將被打造成彌渡境內(nèi)最具特色、最具規(guī)模的旅游景點,那時城里人也可以經(jīng)常來聽聽清麗的“雀音”。來大自然的氧吧里,頤養(yǎng)心靈,在自然與人和諧一體中,做回那個最純真的自己。
編輯手記:
女性作者擁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們會將自己最細致的觀察和帶有溫潤的文字盡可能在作品當中描繪,并在游歷的視覺中蘊含著像大海一樣深奧新奇的世界。本期旅游欄目編發(fā)的五篇文章均為女性作者的游記散文。寶臺山位于永平縣境內(nèi),有著非常高的植被覆蓋率,《行走寶臺山》正向我們展示了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呈現(xiàn)的是一個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大山世界。云南驛是云南緣起的地方,還是茶馬古道最繁華的驛道之一,到二戰(zhàn)期間,曾成為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重要軍事基地,不妨跟隨著《行吟千年古鎮(zhèn)云南驛》去體味古鎮(zhèn)的清靜別致和歷史的古韻悠長。興教寺是沙溪古鎮(zhèn)的主體建筑,為國內(nèi)僅存的白族密宗阿吒力寺院,《探訪興教寺》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向我們展現(xiàn)這個明代存留至今的建筑院落,吸引著我們走進興教寺去了解這些燦爛的文化瑰寶。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旅游是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的新形式,是貼近歷史、生活的大課堂,更是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品喬甸新莊紅色文化》講述的是作者到賓川喬甸鎮(zhèn)新莊村的紅色之旅,在作者的緬懷和感悟中將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延續(xù)下去。《香山筆記》描繪的是一處秀美清幽的地方,作者在清新和文藝的時光中分享游玩香山的見聞,為我們展示彌渡的另一種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