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蓮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寫話提出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的認識和感想。”可見,要想讓學生寫好話,就要培植學生“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讓學生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有話會寫。
關鍵詞:選準時機;燃起欲望;熱愛生活
新的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寫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的認識和感想。”作為一線的教師,我深知其中的苦澀滋味。因為寫話過程是一個包括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的認識過程。孩子們常常一聽到寫日記就頭疼。可見,要想讓學生寫好話,就要培植學生“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激活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真正打開學生的生活源泉,讓學生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有話會寫。
一、以課堂為依托,選準第一次寫話的時機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是至關重要的,或許就因為這一次,有的孩子會把寫話視作難題,興趣全無,有的孩子卻會產生很濃厚的興趣,因此而走上創作道路。因而,教學中我十分注意這第一次,也一直在找尋這關鍵的第一次。
會說是會寫的前提,機會終于來了,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二冊語文教材中有一篇美文《荷葉圓圓》,這篇美文的對話是老師們讓學生練習口頭表達的范文。播放課件后,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小朋友們,我們學校就有這么一片美麗的花園,大家都在河里觀察到什么呀?”小朋友紛紛舉手,“我看到了螞蟻,我看到了蜻蜓,我看到小蟲子在水里游呀游。”
看到小朋友們熱情高漲,我又趁熱打鐵:“你們會用課文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嗎?”學生個個興致勃勃,異口同聲地回答:“會。”一個小朋友說:“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螞蟻說:荷葉是我的戰場。小螞蟻站在荷葉上,雄赳赳,氣昂昂。”孩子們有的說得聲情并茂,有的說得栩栩如生……聽了孩子們繪聲繪色的表達,我激動地說:“孩子們,你們不僅是口才小能手,更是寫作小狀元,你們能把剛才自己說的話寫在本子上嗎?”
“能!”又是孩子們自信滿滿的回答。第一次激情萬丈的寫話練習就這樣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觀察生活為先導,燃起學生表達的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想讓學生有話可寫,首先要讓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通過學習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一冊語文教材中《秋天》這篇文章,一年級的孩子對秋天和一年四季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把自己找到的“秋天”帶到學校,課上他們小心翼翼地捧起自己的“秋天”。于是一個個有關秋天的童話就開始了。
師:孩子們,你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呢?跟我們分享下,讓我們一起認識秋天。
生1:老師,這是我在公園找到的秋天,一片黃色的樹葉。
生2:老師,這是媽媽在超市買的黃澄澄的梨,我覺得秋天在這里。
生3:老師,我在秋天里找到一朵美麗的菊花。
……
突然,生:老師,這是我找到的秋天,一串串的稻穗。
對于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能找到珍貴的稻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頓時被孩子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所感動和感染。孩子的那一串串稻穗激發了我,我讓孩子把稻穗拿給每位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感受每一粒飽滿可愛的稻谷。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尋找秋天,我拋出一個個看似簡單卻又有啟發性的問題:“稻穗里面住著一位寶寶,它是什么呢?沉甸甸的稻穗像什么呢?如果把禾苗比作一個人,那么它像怎樣的人呢?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黃澄澄的梨長得像什么呢?一個個黃澄澄的梨掛在樹上又像什么……”于是孩子們開啟了一場“質疑—思考—釋疑—認識—創作”的學習探究之旅。于是產生了以下的優美句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年級孩子說的句子,如此優美,美得像一幅幅秋天的圖畫,盡情展示孩子們可愛純真的世界。
生1:秋天來了,稻谷熟了,稻穗彎彎像一位小朋友向老師問好。
生2: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好像一只黃色的蝴蝶在空中跳舞。
生3:秋天到了,黃澄澄的梨很像一個個熱氣球飄揚在空中,突然和大樹拉起了小手。
生4:秋天來了,大地好像穿上了一件黃色的毛衣,美極了!
生5:秋天到了,熟透的柿子像一盞盞紅燈籠掛在樹上。
……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孩子的天空是純藍的,孩子的心中充滿奇思妙想,這種奇思妙想,率直、天真、毫無矯飾,猶如一塊璞玉,如同他們的語言,其語言的童真童趣是任何作家都無法模仿的,就如著名的畫家畢加索說的“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語文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引導孩子學會說完整的話,激發孩子的想象,激發孩子的創作,鼓勵孩子玩中學、學中思,這才是“愛上寫作”的意義所在。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