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紅偉
一場戲的成功,關鍵在導演。一個好的導演不僅要獨具慧眼,能挑選出最好的劇本和最合適的演員,更要有非凡的組織和指導才能,能合理地調度人力、物力、財力,激發出演員的生命體驗,才能取得演出的成功。同樣的,一節課的成功,關鍵在教師。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加強方法指導,只有巧“引”善“導”,才能讓學生收獲知識和能力,創造高效課堂。
情境——精心創設,激發興趣
好的教學情境就如同一個好的劇本,它是吸引演員入戲和實現演出成功的前提。青島版科學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教學素材的趣味化、活動化和生活化。作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發揮教材的這一特色,用活用好。
所謂“用活”,其含義之一就是化“靜“為”動“。例如,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動植物》,教材上提供的只是一些靜止的動物圖片,不利于學生的觀察和學習。為此,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觀察身邊的或動物園里的動物,并記錄觀察的結果。由于生活環境所限,學生所能觀察到的動物種類較少,所以我從資料室借來有關動物的音像資料,精心編撰,選擇學生平時不容易見到的物種進行補充,那些奇特的、有趣的動物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他們觀察得更仔細、交流得更熱烈。
“用活”含義之二就是“靈活機動”,即我們的教學不必受教材編排或選材上的束縛,活用活教。例如,在教學《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單元時,完全打破了教材的編排順序,根據我們當地的天氣情況,將各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靈活變通,遇風講《我的風向儀》,遇雨講《我的雨量器》。
所謂“用好”,即教師在充分領會了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了教學目的之后,可以因地制宜,選擇更適合本地、本班學生使用的素材對原素材的內容進行補充或替代。例如《有趣的浮沉現象》,課本上呈現的情境離城里孩子的生活較遠,體會不深,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情境部分進行了改進,先是錄了一段《煮餃子》的錄像,讓學生觀察餃子從下鍋時的“下沉”到煮熟后“上浮”的過程,初步感受“浮沉現象”,由于煮餃子是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學生感到既熟悉又有趣味,迅速地進入了學習狀態。而在探究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小組實驗中,我又大膽摒棄了教材中建議使用的效果并不明顯的用直尺量皮筋長度的方案,改用一牛頓測力計掛鉤碼浸入水中觀察指針變化的方案,效果極佳。
活動——用心準備,提高效率
“活動”是貫穿科學課的主線,活動組織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要在每節課的活動之前用心做好準備工作,才能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
備內容:即教師要明確本節課有幾個主要的活動,活動的形式是什么,活動需要哪些材料等。
備材料:即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學生的人數等準備充分的材料,以免因材料不足影響活動的效果。
備學生:即對學生的操作能力、班級人數等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以此制訂相應的措施,如合理分組或調整操作難度等。
例如《紙的秘密》一課,教師課前要向學生詳細說明課堂上需要準備的材料,并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各種紙張的收集、教師要定時督促、適時調度,將收集到的紙張合理分配到各小組,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有米下鍋”,才能確保學習的效率。
實驗——細心指導,激勵創新
同一個演員不一定能演好所有的戲,關鍵看導演是否有辦法讓演員“入戲”,并能啟發他們的悟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科學實驗是科學學習的“命脈”,同樣的實驗,在不同的教師處理下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課堂一片嘈雜,學生看似手忙腳亂實則無處下手,交流時漫無邊際不成章法。而有的課堂學生動靜皆宜有條不紊,交流時表達流暢條理分明。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指導”,前者往往是由于教師過度迷信“自主的學習”,將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缺少必要的引導,實驗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得當,浪費了教學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低下。而后者是教師辯證地運用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系,課堂上既有教師細心周到的示范和指導,又有學生目標明確的學習和體驗,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還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施展天地,提高了學生能力,激發了其創新的熱情。
例如《誰能傳播聲音》,我在實驗前進行了詳細的引領,讓出時間給各個小組進行自主選擇研究的內容,然后根據情況進行總體調控,以免選題重復過多,造成個別選題遺漏。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如何進行實驗?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實驗需要哪些材料?各小組間、師生間通過討論和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為下面的實驗做好了準備。最后,我提出實驗要求,讓學生細讀、質疑,確保實驗在安全、有序的情況下得以順利進行。
由于實驗前的指導到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和材料上的浪費,很多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僅完成了本組選擇的研究內容,還通過與其他小組交換材料、合作實驗等方式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對實驗結果有了更深的體會,并在實驗的過程中通過相互的比較和啟發探索出更多、更簡捷的實驗方法,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