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勝
摘 要:STEM教育進入我國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發展得如火如荼。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業的一種衡量方式。通過STEM教學實踐對學生評價進行一些許摸索,認為在多面性的評價內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這幾個方面值得探究。
關鍵詞:STEM;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
通過這幾年來的STEM機器人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只有及時捕捉STEM機器人教學中有效的評價因素,倡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關注評價過程,才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發展中的需求,達成評價的有效性,讓更多的孩子在有效評價中得到激勵,獲取自信,完善自我,更好發展。
一、多面性的評價內容
1.關注四個維度的整合。STEM機器人教學主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行為與創新四個維度來確定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四個維度”,從明確的教學目標中尋找、捕捉。例如《迷宮》一課,根據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迷宮行走方法,設計自控機器人”;過程與方法目標“興趣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解決問題的快樂”;行為與創新目標“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掘探索與創新的主觀能動性”等要求,加以整合,把“迷宮機器人”“快速搭建”“我的程序”等評價內容納入其中,真正建立起學生分析與實踐的體驗和習慣,形成能力培養的綜合評價,從而實現校本教學目標。
2.關注學生生活實踐的呈現。學生的生活實踐是STEM機器人教學的重要延伸。因此,學生生活實踐中思考與創新的成果也是評價的內容之一。如STEM機器人設計《未來汽車》主題中的“萬能汽車”、《變形金剛》主題中的“新版擎天柱”等實踐成果,都體現了學生課余時間對生活的理解和創新,對作品的展示也是對評價的有力補充。
3.關注實踐中的狀態。實踐是STEM機器人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學生的才能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才能得以展示,并得到評定。以《滅火》一課為例,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可以細心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練習,是否有畏難情緒,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堅持下去……一系列的行為狀態呈現,為教學評價提供了依據。因此,教師可以以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作為評價內容,重視學生為之付出的勞動,更要重視學生對生活的探索、思考和創新。
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1.兼顧激勵性、診斷性評價。不少教師為了維持學生學習興趣,以激勵為主的評價很多。但是一味地“不錯”“很好”就是有效的評價了呢?其實不然。我們必須兼顧激勵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盡量使評價方式發揮最佳功能。例如,在執教《自由滅火》時,一位學生這樣抱怨“我的機器人傳感、風扇都測試正常,就是滅火不行”,其他同學聽后都議論開了。教師首先肯定這位同學設計思路,同時指出,我們的火焰傳感器是偏右放置,風扇居中,如果火焰偏右的話,風扇就起不到作用了。最后,教師還要指出傳感器的探測角度與半徑等問題。教師的評價既對學生進行了鼓勵,又填補了設計遺漏,真正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
2.兼顧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成果固然重要,但為展示成果積極準備的過程則顯得更為重要。所以,評價方式的選擇必須重視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的統一。以“成長資料袋”評價方式為例,學生個人成長的資料袋是學生STEM機器人學習的成長記錄,里面裝著學生累積的許多成果,對這些靜態的成果我們可以給出明確的評價。同時,靜態的成果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動態展示,如制作過程中的探索、創新,觀察調查中的努力……總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毅力、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這些成品或半成品都教師應加以珍視,加以評價,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
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1.個體自評。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學習、個性、行為的認識與判斷,通過自我評價,能逐步提高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調整、自我評價的能力。如《程序調試》中“你覺得你的程序完成了嗎?”;《迷宮》中“你的機器人還可以怎么搭?”……這些都需要學生剖析自己的想法和分析過程,如果是自己滿意的,可在自評欄中加星。同樣,通過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在評價中找到努力方向,增強自信心,學習正視自我的方法,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
2.同伴互評。在小組活動中,同伴互評顯得特別重要,如我們可以在與一位同學交流之后,讓其他同學對他的交流出評價,圍繞“你怎么看”“為什么這么說”等問題。讓互評成為同伴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真實、真誠互評,能讓學生學會尊重、理解、欣賞他人,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進步。
3.教師評價。教師評價貫穿于STEM機器人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師在評價中應投入真情,講究評價藝術,這樣才能讓評價的目光、激勵的言語、智慧的點撥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有效載體。同時,參與評價的教師本身也是多元的。例如《巡線機器人》一課,STEM機器人教師的評價應伴隨著“我可以這樣設計”“我還可以那樣設計”等實踐活動全過程,并注意跟蹤了解。這樣,教師評價就不僅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學生的真實情況。
參考文獻:
張敏.學生評價的原理與方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