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龍梅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約在農歷11月中旬(公歷12月22日、23日左右)。冬至節有許多雅稱:冬節、小年、亞歲、長至節、賀冬節、陽節。作為節日則來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逢到冬至,每家在家廟(一名祠堂)祭祖先,供奉寫上祖先姓名的神主牌位,神主后方有的還懸掛真像,前面設香案,擺放香爐燭臺。在其前方再放高桌子,在大花瓶中插放牡丹假花,以示富貴之意。牡丹為紙制染色后再蘸臘,稱為剪裁花,又名像生花,兩側再擺放花瓶,插放多種新鮮草花,掛有燈籠。在瓷盤中擺放荔枝、龍眼、花生、松子、冬瓜糖、橘餅或糕餅果物等,并用蘿卜刻制成水仙花、菊花等,共備有二三十種供品。準備三牲,最早應為雞、羊、豬,后略為雞、魚、豬肉。此外還治酒饌,蒸糕餅,點香火,燒紙錠,因為燒的紙錢是一包一包的,故俗稱冬至祭祖為“燒包”,以追思先人。冬至只限于中午家祭,現在很多市民都住進高樓大廈,在家祭祖也多有不便,故大都在陋巷、路邊燒燒紙,表示一下自己的思念之情。此外桌上必放一道鰱魚菜,告慰先祖,家門有幸,煙火連(鰱)綿不斷。點燃香燭,祭桌朝向大門,向外面合家跪拜。祭后酹酒于地,謂之“接冬”。《歲華憶語》記載:“冬至人家,均祀祖先。家人聚飲,鰱魚向不喜食,是日必以入饌。斷蔥為寸,與豆腐同煎之,取從容與富余意也。升爐火祀天地曰接冬,間有放爆竹者。”
南京人過去十分看重冬至節。逢到“冬至”必定要吃小蔥燒豆腐,說起這一傳統食俗,源于朱元璋和劉伯溫的故事。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為了坐穩天下,大興土木,命令劉基負責建造皇城。劉基秉公辦事,決不與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一些貪官污吏的聯名誣告,說他貪污銀兩。朱元璋大怒,即要劉基把基建賬本呈上核查。劉基便在冬至這一日,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見君。朱元璋十分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小蔥燒豆腐,心生疑竇,你劉伯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呢,抬頭望劉基,見劉基神色莊重,一臉正氣,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錯怪了忠良。于是朱元璋便自我解嘲道:“小蔥燒豆腐,一清二白。”打這以后,于是每屆冬至都要吃小蔥燒豆腐。
民國潘宗鼎《金陵歲時記》中對冬至習俗“九九消寒圖”“消寒會”記述甚詳。“冬至繪素梅1支,為花八十有一,日染1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吾鄉當冬至節后,九人相約宴飲,自頭九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曰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消寒圖,則以一紙繪9格,每格繪9圈,計81圈。自冬至起,日涂1圈,涂完9格為止。或用雙鉤寫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為繁體字)九字。字各九筆,從冬至開始,每過一天,即在雙鉤字內填入一筆。待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筆填完,便是“九”盡。也有人直接在壁上貼張紅紙,每天在紙上書寫一筆,待九字全部寫成,也是盡“九”。還有人把“亭”字改為“庭”字,也是九筆。又把最后一字的“風”字改為“來”。但“來”字為八筆,為了湊成九數,將最后一筆,改為一直加一鉤,化為兩筆,完成九九之數。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用一張雜志大小的白紙貼在墻上,在紙上畫出蒼虬有力的梅花,枝頭需綴上未上色的梅花九九八十一瓣,從進九那日起,每天都以朱紅色的筆涂花一瓣。還有一種要求更高的涂色法,有口訣曰:“上涂陰天下涂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待到染滿全圖日,寒冬消盡吹春風。”也即待到八十一瓣梅花全部著色,一幅《消寒圖》就畫好了,圖上梅花綻放、紅粉閃動,此時窗外已是春上枝梢,滿眼綠色了。回眸消寒圖,這不是一張很有保存價值的天氣變化態勢圖嗎?
老南京在民間流行的很多民謠、諺語,也成了冬至文化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總結了前人的生產生活經驗,形象地刻畫了冬至節令的物候特征,對指導人們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老南京舊有一首《冬九九歌》:一九到二九,想見不出手;三九二十七,寒風打竹籬;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六九五十四,籬芽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河上冰無蓋;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南京城中還流行的一個《數九歌》為:一九二九,銀花插柳;三九二十七,香櫞凍成蜜;四九三十六,娃兒凍得哭;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六九五十四,薔薇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行人要帶扇(兒);九九八十一,貓狗躲陰壁。
而江蘇古籍出版社的《南京歌謠諺語》一書,收錄的一首《數九歌》曰: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行人把衣擔;九九八十一,莊稼漢田中立。九盡春來百花開,也就進入了春的季節了。
南京及江南一帶有“邋遢冬至干凈年”“干凈冬至邋遢年”“干冬爛年”的諺語,說的是冬至晴好無雨雪,則春節有雨雪。若冬至有雨雪,春節則大多晴好。這是古人長期觀察冬至物候氣象的智慧結晶,年年歲歲屢試不爽。
南京有“逢九一只雞,天天一個蛋”的進補習慣,而且還有不少習俗:進補的雞要三年以上老母雞;煨雞要整雞不切塊,否則“跑了元氣”;最好是整只雞由一個人包干,否則大家共食,該補的沒補到,不該補的都補了;逢九一只雞,從中不能斷等等,大都沒有科學道理,姑妄聽之,惟有一條,九九中,吃雞倒是食補之首選。祖祖輩輩堅信不疑,吃完九只雞和八十一個蛋,春天到了,身體也就補得倍兒棒了。
“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年,東家不放不肯歇。”這句俗諺也反映了南京冬至習俗。過去冬至如小年,學塾、商店都要放假過節。對于私塾來講,學費都是舊歷年終時交納,如教書先生借故不放假,學生們就會唱著歌謠,逼他放假。同樣,如果商店老板、掌柜的不放假,那個工人、學徒也不敢休息,或消極怠工,須知,那樣是很容易被老板炒魷魚,丟掉飯碗的。
舊時,南京人家使用的是土基砌成的大鍋灶,每隔幾年就要修理,不是改煙道,就是換灶膛,如使用年久,打灶則是僅次于蓋房子的第二件大事了,故要選擇黃道吉日方可動土打灶。《金陵歲時記》說:“諺云:冬至打灶,不忌”“民鉆隧瑾灶,所以壽人也。”冬至打灶,為臘月祭灶,給灶王爺安個新家,會為全家帶來福音,故冬至打灶尤為盛行。
相傳古代到了冬至,田里無活可做,農民也到了冬閑休養生息的時候,便要想方設法娛樂娛樂。南京人老話叫“臘鼓鳴,青草生,村人擊細腰鼓以逐疫”。《金陵古跡賦注》云:每冬至后于京兆領畫鼓24面,沿街打鼓,唱吉語,索錢米,名“打春”。據說朱元璋還挺喜歡這種曲藝形式,專門請那些巧舌如簧,能言會道,出口成章的藝人,沿街敲鑼(小鑼)打鼓,即席念唱吉祥喜話,歌舞升平,用今天的話說,唱者高興,聽者開心,實現雙贏。后來打春發展為送春、唱春,成了南京非遺項目之一。